每年国考、省考放榜,总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录取名单里,普通二本、三本学生的比例远高于985/211名校生。
有人说:"985的卷王们不屑考公",但现实更残酷——不是名校生不想考,而是考公的规则,早就不按学历的牌理出牌了。

考公985学霸拼不过二本生?这5个扎心现实,名校生看完破防了!
1. 考公是"应试游戏",不是"智商竞赛"985学霸的优势在创新、科研、解决复杂问题,但公务员考试考的是:
行测:120分钟做135题,比的是手速、套路和放弃的艺术申论:8股文式的"标准答案",自由发挥=低分面试:要"稳重得体",不是"锋芒毕露"现实扎心点:普通二本生从大一开始就研究考公真题,刷题量是名校生的3倍;而985学生可能直到秋招失败才仓促备考,用搞科研的思维去应试,注定被吊打。
正如某三本考公机构标语:"你除了拼命,还有什么可输的?"
3. 面试官最怕"太聪明"的考生公务员系统有个潜规则:"宁要听话的庸才,不要难管的天才"。
名校生容易在面试时"过度展示"(例如批判政策)二本生反而更懂"藏拙",回答全是标准模板现实扎心点:某省考面试官直言:"我们要的是能几十年写同样报告的人,不是来改革创新的。"
公务员系统的晋升逻辑:
名校生:觉得"我该被重用" → 失望 → 辞职
二本生:觉得"有编制就谢天谢地" → 埋头苦熬 → 反而混成老资历
现实扎心点:
某985选调生离职 confession:"领导说'你清华的?那更要从小事做起'——可我做了三年盖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