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又发生了两件非常不应该发生,看起来专业度很成问题的事。
先是长城汽车被南方电网“拉黑”,整件事都透露着一种诡异的氛围,一个副部级央企被逼到网上“维权”。关键长城还回应了,确实存在交付问题,火急火燎补了“差价”;另一个是极越汽车的公关负责人徐继业对小米“开炮”,说雷军亏本卖车,属于最恶劣的商人本质,然后是一地鸡毛的“善后”工作。
老实说,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并非偶然,某种程度其实代表了汽车行业的现状。那就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礼乐崩坏”,专业度急剧下滑。
(1)匪夷所思,各种滑天下之大稽
先说长城和南方电网这个事,2022年11月南方电网采购SUV招标,长城中标了35台坦克500车型。然后是之后的在车辆交付过程出现“疏忽”,交付物与中标的产品存在差异。简单来说就是配置不一样,虽然官方没有明说,但不排除中标高配,交付低配的可能。
再之后就是两者纠纷的部分了,长城表示发现该问题后,与南方电网进行了确认,然后对差异部分进行了补偿,并致以诚挚的歉意。网友们也纷纷称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长城就是负责任的车企。长城自我评价,一如既往地秉持诚信、创新、共享的价值观,持续推动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长城公告原话)。
这件事透露着很多不寻常,首先按照长城的说法,事情已经“完美解决”了,长城又一次成为行业标杆。但最终还是被南方电网“挂”了出来,说明后者对这个处理其实并不满意。
原因很简单,我买的高配,你要给我交付个配置更高的,那我“忍了”。你给我交付个丐版,我都开上了,你不是给我换新的。而是说不好意思之前交错货了,您看这配置差多少钱,我给您补上呗。对于南方电网这样“财大气粗”的公司来说,人家在乎的是这点差价吗?人家在乎的是你糊弄我,并且给了一款我不想要的车,还不给换新,我还得捏着鼻子继续开。
长城这整个事件的处理,才是导致这次事件的关键。
再说极越汽车这事,明面上是抱怨雷军,抱怨小米。但稍微看一下财报就能知道,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已经做到了15.4%,甚至比特斯拉的13.9%还高。交付的第一个完整季度,亏损18亿压根“不算亏”。后面产能铺开,研发成本进一步平摊,盈利几乎是分分钟的事。
但在极越的公关负责人看来,雷军这是在砸行业的饭碗了。要按这样算,包括极越在内的哪一家新势力不在砸饭碗?特斯拉从2008年到2019年亏掉了500多亿,那是不是早该被挂吊灯了?
这件事,同样透露着极越的这名高管不专业。
(2)礼乐崩坏,全因“纯粹”?
长城和极越的这两件事并非孤例,实际上这两年这样的事在汽车行业频频发生。有的时候是愚蠢,有的时候是使坏,反正大家似乎都不在乎专业度了。
前不久一名专业汽车博主发布了一则名为《当小米SU7 撞上一辆极氪007》的视频,称小米SU7碰撞后小电瓶断电,门打不开,窗户降不下来,自动紧急呼叫系统失效。之后被小米官方啪啪打脸,小电瓶在撞击前就已经掉线,国家监控平台数据缺失。然后这名博主认错,表示确实是自己提前就把小电瓶“拔了”,就是为了让小米“难堪”。
这件事不知道最后会不会走法律程序,反正我看着是觉得心里哇凉。我们这个行业把太多不专业的人放在了专业的位置,同时还把一群道德素养严重不过关的人,捧上了高位,于是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
包括之前的广州车展,一位理想工程师回答用户提问时说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他说车辆车顶使用的是1500兆帕的高强度钢,内侧也额外增加了同等级别的钢材,然后整体强度达到了3000兆帕。当时这个言论看得我一愣一愣,这跟我们学的物理学是一样的吗?
关于这些事,我专门请教了一系列的行业人士,他们的说法让我更吃惊。之所以公司的创始人、高管频频在台前“出问题”,恰恰是因为现在的汽车行业越来越“纯粹”。
我们来看一下理想汽车的招聘要求,一名电池PACK的热管理工程师,要求掌握的技能足足有七八条,设计、策略、工艺、测试等等都要懂,甚至要求制定标准规范和撰写专利。薪资在北京年薪30万左右,如果是二三线城市,差不多就是20万出头了。而且这个薪资工作强度绝对是不低的,886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属于家常便饭。
简单来说,如果你是一线的研发人员,其实企业对你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没有那两把刷子,还真挣不了汽车行业的高薪。那为什么拿着更多钱的企业高管们,频频出丑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做一线员工需要技术,做高管不需要技术。
听一名资深工程师讲其中原委,他也非常无奈。他表示现在企业的人员提拔,基本上就是“纯看关系”了。过去要提一个人,还挺费劲的。得先把这个人弄到一个合适的团队,然后给他配上足够的技术资源,等出成绩了再提拔。万一这个项目没赶上好时候业绩不行,还得再被压几年。
但这几年越来越“纯粹”了,公司讲究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哪怕你的业绩做得不怎么样,技术狗屁不通,只要“综合表现”好,一样扶摇直上。毕竟现在人员流动也大,你不提“自己人”,等着被边缘化吗?
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如果你要当一名资深的技术人员,其实是很难的。因为行业变化特别快,对于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各方面要求非常高。你要当一名高管,反而没那么难,最重要的是要走上“被提拔”的节奏。
比如35岁干到某某级别,40岁又能上到某某级别,这就需要上面有“高人”支撑了。真正能当上高管的,基本上不是正儿八经主事的。毕竟你在一个项目上“沉淀”个三五年,黄花菜都凉了。因此我们频频看到高管们“出丑”,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们真正的能力,本来就不体现在技术和业务上,而是读懂了新时代的需求。
就像长城坦克500这个事,个人觉得里面可能是错综复杂的。像南方电网这样的企业招标,我印象中几乎一定会采购顶配车型,毕竟一方面不缺钱,另一方面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钱,垄断型央企什么时候缺过钱。对于车企来说这样的标属于“纯赚”的范畴,因为这样的企业大概率也是不会“讲价”的。
也就是说,长城无脑交付顶配车就行了。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可能是负责人水平实在太差,渠道都是前人铺好的“老关系”,后面的人各方面都弄不明白,连基本的礼貌、响应都没做到,最后才闹出这样一个笑话。让南方电网这样的单位不顾脸面下场出来“撕”,还真不容易。这样的事听起来是危言耸听,却并不稀罕。
写在最后
我们之前提到过各大车企的战略,包括长城极度缺乏主流的新能源产品,却天天想做“行业监督者”,想“掀桌子”,想抓“出老千”的人。我们认为这样的大战略对于市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企业却依然一意孤行,看着看着就是一条路走到黑了。
你要说长城内部没有“有识之士”吗?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一个能做出3.0T V6发动机、9DCT变速箱、9AT变速箱的团队,绝对不缺乏有能力的人。但很多时候就是形势比人强,公司真正拿主意的那几个人,还真就未必懂行。
最近几大汽车集团都在进行人员调整,高管们各种“乾坤大挪移”,位置变了不少。但看看新上来的一些负责人,有几个是因为业务做得好升上来的?有几个正儿八经做出过成绩?也许这就是新的社会潜规则,谁又能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