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享界S9的零重力座椅的争议刷屏了。余承东自己现身说法,说以前坐迈巴赫根本没法睡觉现在坐享界S9睡觉特别享受。这种捧一踩一的方式,确实令人反感。
然后就有博主跳了出来,说国产车搞的所谓的零重力座椅就是哗众取宠,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开车的时候不安全。还各种嘲讽开大,说人家国际品牌造车百年都没搞零重力座椅,也就是国产车敢这样做,这是草菅人命。
作为老汽车人,看到这个消息我是很懵的,什么时候零重力座椅成了国产车专属了?这玩意不是老外最开始玩的吗?
(1)享界S9的座椅问题,并非零重力?
所谓的零重力座椅,其实就是多角度调节,让人体的背部曲线与座椅表面匹配。这样一来,座椅充分贴合人体了,压力就不只是集中在臀部和大腿根部了,自然轻松了很多。
简单来说就是让人半躺着吧,自然姿态,有种失重的感觉,确实比较舒服。
零重力这个概念上世纪70-80年代就开始研究了,2013年日产首次配在了天籁上,设计座椅内部的弹簧骨架结构、SLAB结构中层以及发泡材料来达到“零重力”的效果。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日产闯下了“沙发厂”的外号。宝马在2020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也发布了ZeroG Lounger零重力座椅。
不过要说零重力座椅有没有安全隐患,我觉得是有的。如果行车时维持130°左右的“躺姿”,确实不利于安全带锁紧。发生碰撞时人可能会往前溜,这样对人体的伤害会更大。
但如果要喷,也应该是说这项技术的问题,而不是国产车怎么怎么样。就像之前说隐藏式门把手一样,你不能说特斯拉用就是先进,国产车用就是不安全,没有这样的道理。
享界S9的问题,我倒觉得是为了布置这个零重力座椅,牺牲太大了。后备厢容积被压缩到了375L,作为对比,日产轩逸的后备厢容积是510L,享界S9相当于完全牺牲了储物空间。另外全车的设计几乎都是为这个右后“老板座”服务了,如果家用的话,司机几乎享受不到最重要的卖点。
当然了,享界S9的定位是行政轿车,主要用于商务接待。但全车就一个零重力座椅,进入倾斜角度后副驾驶座椅还要折叠起来,相当于变成了一款三座车?个人觉得这才是所谓“用力过猛”的点,而不是所谓的安全性。毕竟正常的座椅也能调节大角度,那也是不安全了?
(2)过度设计,还是工业奇迹?
最近几年,国产新能源车崛起,确实把不少新技术引了进来,也出现了评价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觉得这些新技术非常实用,直呼以前开的都不能叫车,另一部分人则是各种贬低,反正国产车做的,就都是过度设计。
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依然是就事论事,好用就是好用,不好用就是不好用,跟国产不国产没有关系。
比如像后排大屏,其实一些豪华品牌早就用上了,雷克萨斯LM就曾大力宣传自家的“55寸大彩电”。关键这个55寸还极其勉强,为了“凑出”对角线的长度,硬是做成了细长型的,想想这个比例,显示的屏占比效果就不会太好。但那时候说起来,评价也都是极致奢华。
怎么现在换了国产车用,就变成用力过猛了?按理国产车的后排大屏功能更多,边框更窄,显示效果更清晰,内置往往还是高通8295芯片。就因为是“下放”到了20万级的车上,就变成了哗众取宠?
包括车载冰箱也是一样,要是放在国际品牌上,就是豪华的象征,放在国产车上就是“净整没用的”,没这个道理。
还有像空气悬架和后轮转向,以前也都是豪车专属。现在这些核心零件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局面,价格也就下来了,我觉得是好事。很多时候别听那些悬学,独立悬架大概率就是比板悬好,双叉臂也大概率比麦弗逊强,空气悬架也确实能够提高车身稳定性和复杂路况的通过性。这些技术有还是没有,体验确实不一样。
如果大家对于现在的技术不放心,也别急着否定或者诋毁,完全可以观望一下。等到市场保有量足够多,口碑足够好了再下手。就像当年的DM-i超级混动出来大家也不相信,说不可能比亚迪的混动技术超过日系车,如今几年过去了,市场几百万的保有量自然会说话。
(3)需求是第一位,但别双标
现如今的新能源车,确实带来了太多的新功能,所带来的争议也非常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个人看来,大家按照需求购买即可。想买BBA就买BBA,想买理想问界就买理想问界,没必要互相诋毁。
就像AEB一样,沃尔沃早就开始做了,是它的“City Safety 城市安全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功能包括低速主动刹车,中高速启动道路偏离预防及保护。只是如今华为、理想们走得更远,车辆传感器本身的感知能力更强,同时芯片算力更强,对于算法的开发也更充分。
那会儿沃尔沃这套系统的选装价格可是非常贵的,很多人都是为了这套系统加几万块钱上高配,因为安全第一嘛。现如今国产车的智能安全功能更强,还“附赠”高速、市区的NOA功能,怎么看都是全面加强版吧,怎么反倒不被认可呢?大家仔细琢磨琢磨,这算不算双标?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接触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这些比较早。早期也觉得华而不实,随着竞争烈度越来越大,各大车企的优化越做越好,慢慢也觉得很好用了。2019年的智能座舱,跟2024年的智能座舱,压根不是一个东西。包括最早开特斯拉Model 3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惊为天人”,现在再对比一线的国产车,就觉得普普通通了。
对于不感兴趣的用户来说,这些确实也不是刚需。毕竟智驾在上下班高峰期的表现确实不好,很容易被加塞,很多时候的处理也不够“灵活”。至于路况好的时候,其实自己开也不怎么费劲。车机这个能用上的功能也没那么多,很多时候性能都是“溢出”的。
需要就买,不需要就不买,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
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还是要求同存异。比如很多老司机都很不屑360影像,觉得这玩意反应慢,晚上也不清晰。但对于新一代的司机来说,要是没有360影像,那可是要了亲命了。越往后,这些智能功能肯定越重要。比如我虽然不依赖智驾,但特别依赖并线提示,有跟没有真的是两个感觉。
往前推一些年,很多人还觉得手动挡才是王道,操控好,耐造,还省油,自动挡都是垃圾。但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连手动挡的车都不好买了,自动挡早熟得不能再熟,甚至变速箱都快要被淘汰了。大多数技术推广的时候,都经历过这个阶段,电动化和智能化也是如此。国产车做得好,值得表扬,国际品牌做得好,同样也值得表扬。
还是希望大家将更多的精力关注车,关注技术本身。如果你感觉开始“上头”了,甚至为了某款车某个配置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也许是掉进了商家的圈套。
华为加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