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结婚了吗?”“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这些看似“关心”的提问,曾让无数女性在面试中陷入尴尬。
一位求职者曾分享:“当HR得知我28岁未育时,笑容突然凝固,简历被默默推了回来。”
这样的场景,你是否也经历过? 目前相关话题已经冲上热搜,团结的时候到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三条,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中,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限定为男性或者规定男性优先(二)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进一步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三)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四)将限制结婚、生育或者婚姻、生育状况作为录(聘)用条件(五)其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或者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录(聘)用标准的行为。
为什么这条法律重要?
职场歧视的隐形门槛:企业担忧女性生育带来的成本,却将责任转嫁给求职者。
平等就业权的底线:工作能力与婚育无关,用“是否生孩子”评判一个人,既不专业,也不公平。
记住!你有权拒绝回答,并反问:“这和岗位能力有关吗?”
二、当法律落地,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尽管政策不断推进,但现实中仍存在“隐形歧视”:
招聘广告隐晦标注“男性优先”,转头解释“工作需要体力”;
面试时不再直接问婚育,却暗示“这个岗位需要长期出差”;
入职体检偷偷加入妊娠测试;
口头承诺“不生育”成为潜规则……
网友@小雨的经历:“面试时,HR委婉地说:‘我们更倾向稳定性强的员工。’后来才知道,部门清一色是男性。”
法律是盾牌,但执行需要勇气:
保留聊天记录、招聘广告等证据,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
集体的力量:推动企业将“反歧视条款”写入集体合同(如福建工会建议)。
三、从“不被定义”到“勇敢发声”职场平等的核心,是打破对女性“家庭角色”的刻板偏见。当企业只关注“能否加班”“是否出差”,却忽视真正的专业价值,损失的不仅是人才,更是社会的进步动力。
生育从来不该是女性的“原罪”,而应成为社会共同托举的责任。
我们每一个说“不”的瞬间,都在推动改变。就像网友呼吁的:“希望全国普及,希望我们的女儿未来不必面对这些问题。”
你的声音,值得被听见#你遇到过哪些就业歧视?# 欢迎留言,让我们共同发声!你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对不公平的抗议;你的每一份勇气,都在为下一代铺就更平等的路。
转发这篇文章,告诉更多人:职场不该有“性别门槛”,女性的价值,从来不由婚育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