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评价光刻机:中国曾有光刻机,但国外的好,就买国外的了

傲世霸王 2024-11-29 16:06:16

前沿导读

中科院的白春礼院士,在访谈中对中国的光刻机产业进行了评价,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中国是做过光刻机的,而且跟国外的差距还没有那么大,顶多就是一代的差距。但是后来贸易全球化,国外的产品成熟,而且性能好、价格稳定,所以国内的光刻机产业就根本发展不起来。

质谱仪、电镜这些设备,中国都可以制造,但是国外的产品又好又便宜,我们就买国外的了。

但是现在却反过来了,你不卖给我们,那好,我们必须要自己做了。这种倒逼的机制,也许会让我们的东西发展起来。关键就是我们怎么投入,怎么样有好的机制,把我们的人才全部调动起来,努力在技术上面追赶海外国家。

国产光刻机的发展

我们第一台光刻机的开端,要追溯到70多年前。

1952年,由华罗庚先生牵头,在中科院成立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该小组聚集了当时国内在数学和信息领域相关的一批科学家,其中还包括了胡伟武的导师,夏培肃女士。并且这个科研小组,也就是后来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107计算机的发源地。

1966年,中科院下属的109工厂与上海光学仪器厂合作研发了中国第一台65型接触式光刻机。这款光刻机,是光刻技术的雏形产品,并且整体的性能和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完全属于是我们试水的光刻机产品。

1980年,我国科研团队研发了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机,精度达到了3微米,与国际水平较为接近。

后来的几年内,我们分别研制了JK-1型半自动接近式光刻机、KHA-75-1型光刻机,一直到1985年,由中电科45所研发的分步式投影光刻机,在技术上面达到了美国4800DSW的水平。与美国的技术差距,不到7年的时间。与日本佳能的差距,不到4年的时间。

虽然我们在光刻机领域有着多年的研发经验,但是最关键的一点,这些设备技术只是停留在实验室和学术报告上面,并没有投入商业用途使用,只是对技术水平进行理论体系的评价,完全没有实际的应用。

在当时的年代,我们的制造设备产业薄弱,而且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都在缓慢的爬升,国内的老百姓在衣食住行上面的问题繁多,我们需要优先解决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没有太多的精力和研发资金可以投入到光刻机产业当中。

由于没有相关的市场,也没有配套的产业链模式,我们的光刻机根本就没有机会投入市场应用。哪怕是国家和科研机构有心发展这个产业,也会因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问题而将这个产业暂且搁置。

在这种死循环的情况下,外国的芯片产业和光刻机设备发展的越来越强,产品效果和成本价格的优势越来越大,甚至我们买外国制造设备所投入的资金,要比我们自己研发设备更加省钱。

并且外国的设备已经经过了市场的验证,质量和效果都可以考究,而我们的设备,研发完成还需要进行测试,测试不合格还需要找问题进行解决,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流逝,这都是不可控的因素。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在全球贸易稳定的情况下,买外国的制造设备,是我们最优的选择。但是从技术产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会拖慢我们研发自主产品的脚步,甚至会让国内的科研人员产生一个极大的误区:造不如买。

外国的东西又好又便宜,我们为什么还要研发自主设备?自主设备耗时耗力,投入了资金,也不一定能研发出来;研发出来了,也不一定能用;能用了,也不一定能在市场上面打过外国的设备,根本赚不到钱。

白春礼院士对于国产光刻机的评价思路清晰,而且对于当时中国的国情了解深入,几句话就点明了中国光刻机产业从发展,到颓废,再到被外国倒逼自主研发的整个缘由。

下面我们来谈论白春礼院士的第二个话题,如何调动国内的技术人才去发展技术,追赶与国外的差距。

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道路

简单来说,要想调动国内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就要用到总设计师的政策方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术体系,曾经的晚清政府,还通过洋务运动的方式,来拯救国家。

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失败的核心并不是在于学习外国的东西,而是在于清政府的旧思想固化,只愿学习那些破坏力强的军事技术来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目的,不愿学习对方的先进思想,对于自主军事力量的发展,更是一点概念没有。

一味地去买外国的设备,自身的力量储备严重不足,一旦外国不卖给我们技术设备,那么迎接我们的,将会是来自于外国先进技术的碾压式打击。

长江存储的董事长陈南翔,在之前的采访中也说到了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道路上走过了许多弯路。我们要发展的是一个产业,靠的是产品,需要商业化的发展。但是以往这个行业都是交给大学、研究所之类的科研机构进行发展,这些科研机构往往会把这些事情做成一个学术性质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对以往的模式进行创新,最终要带来商业价值。

陈南翔董事长的这番话,与白春礼院士的意思有相同点,那就是过于注重学术上面的技术讨论,并没有在市场上面将我们的技术进行使用。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非常奇怪的发展趋势,我们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去研发产品,但是到头来研发的东西都跑到了纸上,变成了学术报告。

没有办法依靠研发出来的技术产品去盈利,投入的研发资金收不回来,没有办法进入下一阶段的技术研发。总不可能让国家和政府,无限制的去投入研发资金吧。

现在国外的这些跨国科技公司,都有一些共同点,全员持股、针对于有不同优势的人才,公司实行相应的晋升机制、尊重并且包容来自于任何国家的技术人才。

中微半导体的董事长尹志尧,曾经在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担任副总裁,他在访谈中表示,在英特尔内部的部门当中,不管是领导层还是技术人员,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华人群体。并且华人群体在美国芯片产业的历史上面,都有过相当大的贡献。

这些华人之所以愿意在国外发展,根本原因还是当时的国内,对于芯片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开不出与之匹配的薪资。

而国外的这些企业,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并且如果你是技术人员出身,或者是在技术领域有着优秀表现的人员,可以晋升为技术经理,负责领导公司在技术领域进行发展,不会涉及管理其他业务。

至于对市场敏感,或者对公司的业务运营有突出能力的人,会被提拔为市场管理层,负责领导公司在市场方面的业务。

只要个人能力足够优秀,以上的两个职位还可以兼得。

这种完善的晋升机制、完善的薪资体系、完善的公司文化,一步步将美国缔造成为了一个国际强国。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东西之一,国内的科技企业要足够尊重技术人才,让员工意识到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公司才能越来越好,国家才能越来越强。

现阶段,国内的好多科技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并且进行了政策改进。华为、中微半导体、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企业,对于技术工程师足够的重视,对于技术发展有足够的追求,并且还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