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参军入伍,“防具”选择指南!

英明果断橙子 2025-01-19 14:58:28

常言讲,“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可别想岔了,这话不是说盔甲有多牛,而是表明私藏盔甲这事儿性质特别恶劣。在咱中国古代,私藏三套盔甲,那可是要掉脑袋的重罪。为啥会这样呢?

要知道,在古代军队中,盔甲可是极为重要的装备。要是一方有盔甲,另一方没有,那有盔甲的一方对没盔甲的一方基本上就是压倒性的优势,盔甲的好坏常常决定着士兵的生死。接下来,咱们就谈谈古代士兵在防具选择方面的事儿。

盾牌、头盔以及双臂护条这三样,组成了一个三件套

在古时候,士兵的盔甲获取途径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士兵自己掏钱买,另一个是由国家统一配发。

在历史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战场上的防护用具得让士兵自己去买,像古希腊的士兵、欧洲中世纪的士兵,都得自己准备盔甲,他们能买得起啥样的盔甲,就去当啥样的兵。

而像秦汉、唐宋明这些统一的中原政权,其盔甲大多是由国家来发放的。

从兵马俑以及出土的秦简能够了解到,古典军国主义的秦军士兵的披甲率大概在 70%至 80%之间;按照《太白阴经》的记载,唐军的披甲率能够达到 60%;在明代万历年间,登记在册的明军总的披甲率高达 88%,总督直接统领的部队披甲率更是达到了 100%。

当然了,就算国家给士兵发了盔甲,士兵自己也能花钱去把它强化升级一下,这样能让自己生存的几率更大些。要是没钱,还被安排去当轻步兵,没摊上国家发的盔甲,那最好搞一面盾牌,这可是能保住性命的好东西。

盾牌的一个好处是价格实惠,在秦代,买一副甲得花1344钱,可一面高档的髹漆皮盾只要380钱,普通的木盾就更便宜了。

它的第二个优点是好使,既可以阻挡远处射来的箭雨,又能够防御近距离的劈砍,所以在古代的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地方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就像古希腊的重装步兵,他们身上只有头盔、胸甲以及护镜,其他部位的防护完全依赖一面大盾牌。

有了盾牌以后,还可以再买一顶头盔。在战场上,头部遭遇的危险是最大的。不光有箭雨,步兵相互对抗时,还会拿长矛拍打、用枪刃划伤对方,而且还有好多像戟、斧、枪、钩、镰枪这样的武器,一不小心脑袋就可能受伤。

要是买不起金属头盔,那搞一顶厚帽子或者皮帽子也行。虽说这种帽子没法抵御大力的劈砍,不过对中、小力度的攻击能起到减轻伤害的作用。要是没这帽子,枪尖一划过可能就会流血,有了它就能避免受伤。碰上骑兵挥马刀砍来,有这帽子也许还有一线生机,要是没有那可就必死无疑了。

有了盾牌与头盔以后,咱还能挑那种能护住双臂的护条,就是把铁链子给缝在袖子上头,这样就能把盾牌不好护住的手臂给武装起来。要是用得合适,这种护条在碰上劈砍的时候,能给出一些保护,能让截肢的风险降低些。

要是士兵有了这么一套装备,那他们在战场上活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增。形势好的时候,能凭借装备的优势放开手脚进攻,不容易吃败仗;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可以凭借这套装备撑更长时间,等着战友来帮忙。

全方位的装甲防护

要是士兵在残酷的战斗里活下来,变成能顶在前线的精锐重步兵或者骑兵了,那这时候就可以琢磨整一套好盔甲了。像中国传统的那种制式铁扎甲,比如说汉代的鱼鳞甲、唐代的明光铠、宋代的步人甲以及铁浮屠,穿上能让人特有安全感,那感觉简直没谁了。

当躯干受到保护后,就得琢磨一下其他部位的防护了。像换个铁盔就是个办法,中国常见的笠盔,还有欧洲的壶盔、高顶盔都挺不错。这些头盔的好处在于有一定的防御空间,就算脑袋被斧头、战锤攻击,头盔没防住,那很可能只是让人脑震荡,而不至于受重伤。

接着还得配上护住面部的铁面、护住颈部的盾项、护着肩膀与手臂的披膊和臂甲,以及护着腿部的甲裙与胫甲,在中国古代,这样配备齐全的铠甲被称作全装甲。

按照南宋的物价来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有记载,打造一副全装甲需要38200钱,宋徽宗那个时候,一头牛的价格大概是10贯,那么一套全装甲的价钱差不多相当于4头牛的价格。

要是当骑兵的话,配一套马甲得花40100钱,这价钱跟4头牛的价值差不多。好在,这笔钱是国家出。能装备全套装甲的那可是战兵里的精兵强将。

在南宋中兴四将里面,张俊这人贪财,他手底下的3万军队,仅仅只有1万人装备了全装甲,从这就能看出全装甲价格不菲。

各种各样的盔甲都有其各自的作用。

要是能成为军队中的精锐,那对好盔甲的评定标准就又不一样了。

要是有条件的话,那得整一套板甲。全身板甲的综合防御性能比以前的任何一种铠甲都要好。这种板甲在结构上把铠甲的重量都集中到了腰部,和那种把重量集中在肩部的重型扎甲相比,能够切实提升耐力与灵活性。

在16和17世纪,当具备水力锻锤这一条件时,板甲的价格已较为低廉。16世纪伦敦市所公布的铠甲官方指导价格表明,一套涵盖胸甲、护臂、护腿以及带护镜头盔的准枪骑士甲,其价格为45先令,这相当于18克黄金,或者270克白银,又或者是291至436.5公升的精小麦。

在 17 世纪的欧洲,格拉茨是盔甲制造的中心。在那儿,一件胸甲的价格大概和当地一个熟练工匠的月工资差不多。那个时候,甚至存在铠甲出租商,要是买不起铠甲还可以去租,而且这些铠甲的质量都挺不错的。

板甲在冷兵器时代算得上是最强的防护用具,然而当普通士兵能够配备它的时候,他们所遭遇的敌人已经是西班牙的重型火绳枪了。

盔甲的关键作用是降低伤害,它可以把致命伤减轻为重伤,把重伤残疾减轻为轻伤,把轻伤减轻为擦伤。可别觉得有了好盔甲就啥都不怕了,军队能要人命的办法多着呢。在战场上,穿着最结实的盔甲,常常会招来最猛烈的攻击。

重型铠甲的防御力虽强,然而却会让使用者的身体承受沉重负担。就拿宋代的步人甲来说,其重量在60斤往上,这会大大减弱士兵的耐力和灵活性,对士兵的体能有着颇高的要求。

在南宋准备开启北伐的时候,有当官的发现,在两万多人的宋军中,能够承受全套重甲的仅仅只有六百一十七人。并且,那重型盔甲加上内衬,穿在身上特别热,别说是行军打仗了,士兵在太阳底下站几个小时,就可能会严重脱水。

在古代行军的时候,多数士兵不会穿着重型铠甲,而是等到发现敌人了,才会披上铠甲摆好阵势。要是遭到了突然的攻击,那士兵就会变得很容易受到伤害。

盔甲不是越重就越好,在古代军队中,得考虑防御力和机动性的平衡问题。在公元前4世纪初的时候,雅典为了增强机动性,把重装步兵的装备变轻了,连胫甲都不要了。

在军中精锐看来,盔甲得防御力够强,还得轻便,这样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像中国式皮甲以及布面铁甲就挺不错。

长久以来,人们都觉得皮甲的防护能力不行,不过一些实验把这个看法给否定了。有国外的博主拿维京人用过的丹麦斧和伐木斧去砍皮革,发现只有在特别好的角度下,丹麦斧直直地砍进去,才能把皮革弄破,而伐木斧就算是直直地砍进去,也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那种皮革还没有经过变硬处理呢,咱们中国的皮甲可是会进行特别的硬化处理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皮甲制作要经过 11 道流程,会在经过硬化、压制处理后的皮料上涂刷多层大漆,并且撒上铁屑,利用磁力来提升硬度。这种皮甲的表面硬度甚至比普通钢铁还高,而重量却比铁甲轻得多。

不过呢,由于牛皮跟大漆的产量不多,要想得到一件精美的皮甲,不但得花好多钱,还得有人脉或者靠运气才行。一般能配备精致皮甲的,那都是精锐部队里的尖子,就像隋炀帝攻打高句骊的时候,有一部分精锐的具装骑兵就穿着披甲呢。

要是弄不来精致皮甲的话,明清时期盛行的布面铁甲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和传统铁甲相较而言,这种布面铁甲的防护能力虽说要弱一些,不过在重量方面的优势却很突出。

据明代唐顺之所著的《武编》所述,明朝边军的全套护具重达33.5公斤,然而《明会典》中记载,弘治九年的制式布面铁甲仅有14公斤重,二者的重量相差了将近20公斤。

当对防御的要求不那么高的时候,布面铁甲的优点就很明显了,它的甲片在内部,所以穿着的舒服程度比铁甲要好。要是在大太阳下穿铁甲,人可能会被热得像被烤熟一样,而穿布面铁甲的话,顶多也就是中暑罢了。

所以对于真正的精锐而言,平常穿着轻便且防御力恰当的中国式皮甲或者布面铁甲是最为合适的铠甲,因为他们钱财充足。要是真到了需要拼命的时候,那就换成国家派发的重型扎甲。

要是没甲就上战场,那简直就是送死。一个够格的士兵,这辈子或许会有好些种铠甲防具,不管是哪一件,那都是他用心养护、用来保住性命的“伴儿”,更是他能撑到最后的首要功臣。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