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中国以超常规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但脱贫摘帽绝非终点。当前,农村仍面临返贫风险交织、内生动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仍有超过3300万脱贫人口依赖务工就业,部分帮扶资产存在管护不力、闲置浪费的隐忧。若此时政策“急刹车”,无异于让尚未站稳的脱贫地区再次陷入泥潭。
中央的“不松劲”表态,实则是从“攻坚战”转向“持久战”的战略升级。例如,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强调“激发内生动力”,通过产业就业扶持增强“造血”功能;对欠发达地区,则通过东西部协作、差异化政策倾斜,推动其逐步融入现代化进程。这种分类施策的思路,既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放,也跳出了“给钱给物”的路径依赖,堪称一场静水流深的制度革命。
政策不“急刹车”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让帮扶机制真正长效化。当前,两大矛盾亟待破解:
防止返贫需要“早发现、早帮扶”,但基层信息共享效率低、负担重的问题长期存在。若监测体系沦为“表格填报竞赛”,精准帮扶恐成空谈。因此,必须用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动态监测)替代人海战术,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真正需要的农户手中。
脱贫攻坚积累的巨额帮扶资产,既是财富也是考验。部分资产权属不清、收益分配不明,甚至被违规侵占,暴露出管理机制的短板。中央提出建立统一登记台账、全程监管制度,正是试图用“产权明晰化+运营市场化”的组合拳,让资产从“沉睡”变为“活水”。
过渡期后的帮扶政策,本质上是一场发展观的升级。它既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又要跳出“保基本”的思维,向更高维度的乡村振兴跃迁。
例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视为破解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矛盾的关键。通过单产提升工程、农业科技协同攻关,中国正试图在有限的耕地上创造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县域经济等部署,则是在“大农业观”下重构农村产业生态,让农民从“靠天吃饭”转向“靠链增收”。
“不踩急刹车”的承诺,彰显了政策的温度,但温度最终要转化为效能。未来,帮扶政策能否真正长效,取决于三个维度:能否用制度固化临时性措施,能否以市场机制激活行政资源,能否让农民从“被动受益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政策从“非常之举”转向“常态之治”,中国农村的故事,才真正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