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济南老城区,社区网格员小李刚结束第8户独居老人的走访。手机弹出工作群消息:"明天起全员轮岗培训,岗位职责重新划分。"这个90后大学生村官盯着屏幕发愣——当了三年"临时工",这次改革真能让身份焦虑成为历史?
基层治理的"围墙花园"正在被打破。济南祭出的"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新政,像一柄手术刀直指体制沉疴。当"在编"与"编外"的楚河汉界开始松动,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重写基层治理的底层代码。
在洪家楼街道,人事科长张姐的台账本藏着基层的魔幻现实:同一个办公室,公务员、事业编、劳务派遣、公益岗四类人做着相同工作,薪酬差却达三倍。这种身份制造的裂痕,让防汛值班表成了微缩版《北京折叠》——编外人员永远冲在暴雨第一线。济南的改革撕开了这个灰色地带的遮羞布,把2000多个街镇岗位装进统一管理系统,让"同工不同命"成为过去式。
但真正触动神经的是"活水养鱼"的用人逻辑。历下区某镇试点三个月,城建办的老王被调到12345热线专班,这个干了十年拆迁的"老黄牛"突然开始研究物联网技术。"以前觉得考上编制就能躺平,现在每月要考核岗位贡献值。"老王的话道出了改革深意:打破身份固化不是终点,激活人的流动性才是破局关键。
这场改革藏着更深的治理哲学。当某街道把城管、社工、调解员整合成"全科网格",当"建筑专长"取代"干部级别"成为岗位配置标准,基层治理正在完成从"管人"到"管事"的范式革命。槐荫区有个戏剧性案例:原计生办的90后姑娘小赵,因擅长新媒体运营转岗负责智慧社区项目,三个月把政务抖音号做成爆款。这种能上能下的弹性,正是破解"招来的不会干,会干的进不来"死结的密钥。
改革的刀锋也划开了体制的隐痛。有基层领导私下嘀咕:"没了编制护城河,拿什么留住人才?"但大明湖边的创业咖啡厅里,几个年轻社区工作者却在兴奋讨论"岗位竞聘方案"。对他们而言,能者上的赛道远比熬资历的温床更有吸引力。这种代际认知差异,恰好印证了改革触及的本质问题:基层治理现代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螺丝钉"?
济南的破冰之举看似动了某些人的"奶酪",实则是在烘烤更大的蛋糕。当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当能力价值超越编制光环,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或许正在孕育基层治理的新物种。它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颠覆,而是用渐进式创新重构生产关系——毕竟,激活2000个岗位的背后,是激活整座城市的治理末梢神经。
深夜的泉城广场,24小时智慧服务站依然亮着灯。玻璃窗内,值班人员胸牌上"岗位编号"取代了往日的"编制属性"。这场始于身份焦虑的改革,最终要解答的,或许是中国基层治理如何走出"身份迷思"的时代命题。当每个岗位都成为流动的活水,济南的试验田里,正在生长出超越编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