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排华运动后,印尼华裔的选择

文山聊武器 2025-03-25 08:30:56

60年代的腥风血雨

1965年9月30日,那天晚上,印尼爆发了一场未遂政变,后来被叫做“9·30事件”。这场政变本来是军方内部几个派系的权力争斗,一群军官试图推翻苏加诺政府,结果没搞成,反而被镇压下去。

当时的陆军将领苏哈托趁乱站了出来,靠着果断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手腕,愣是把局势扭转到自己这边,逐渐爬上了权力顶峰。可他上台后,日子并不安稳,为了把自己的位置坐稳,他得找个办法转移大家的注意力,稳住国内的乱局。于是,华人就成了他眼里的靶子。

苏哈托开始到处放风,说这场政变背后有中国的影子,指责中国政府暗中支持印尼共产党,搞乱印尼,真假对他来说压根不是重点。他要的就是一个借口,一个能让民众把火气撒出去的理由。很快,他的宣传机器开足马力,报纸、电台到处散布反华言论,硬生生把华人跟“共产主义威胁”画上了等号。

结果可想而知,印尼各地就像点着了火药桶,普通老百姓被煽动得红了眼,开始对华人社区下手。雅加达、泗水、棉兰这些地方,华人开的商店被砸得稀巴烂,玻璃碎了一地,货架被掀翻,东西抢光了还不解恨,有些直接被泼上汽油点火烧掉。工厂也没逃过一劫,机器被砸坏,厂房被烧成空壳,浓烟滚滚,连空气里都弥漫着刺鼻的焦味。

更过分的是,连中国大使馆都没能躲过去。1965年10月以后,愤怒的人群围在大使馆门口,扔石头、烧东西,墙上被涂满乱七八糟的标语,大门被撞得摇摇欲坠。使馆工作人员只能守在里面,电话线忙得打不通,外交抗议一封接一封发出去,可外面的混乱压根停不下来。

整个华人社区都陷入了恐慌,街上不敢随便走,家里门窗紧锁,连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生怕半夜有人冲进来。那时候,华人的日子真是过得提心吊胆,财产没了是小事,命能不能保住才是大问题。统计数据后来显示,光是1965到1966年间,就有数千家华人商铺被毁,损失没法细算,受伤和失踪的人更是数不清。

中国政府那边看不下去了,面对印尼华人传回来的求救信和惨状报告,赶紧行动起来。从1965年底到1966年,北京组织了好几批撤侨行动,派出了“光华轮”这样的船,冒着海上风险开到印尼港口,把一批批侨民接回国。光是1966年一年,就有好几万人被接回国内,海南、广东的农场和安置点都忙着接收这些人。

98年的经济塌方与暴力再起

1997年夏天开始,泰国的泰铢崩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及东南亚,印尼的卢比也扛不住,汇率一天比一天低,到1998年初已经贬值了70%以上。银行接连倒闭,企业还不起外债,工厂关门大吉,失业率蹭蹭往上涨,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街上到处是讨生活的摊贩和游荡的人群。苏哈托那时候还在台上,已经掌权30多年,面对这场经济烂摊子,他没啥好招,手底下的人却又开始玩老把戏——把矛头转向华人。

998年年初,政府这边没明确表态制止暴力,反而有些官员在背后推波助澜。到了5月,雅加达、泗水这些大城市彻底乱了套,街头上的暴徒专门盯着华人开的店下手。据统计,仅雅加达就有上千家华人商铺被砸被抢,超市里的货被哄抢一空,电器店的电视机、冰箱被拖走,剩下的被砸得七零八落。

棉兰那边更惨,好几家华人开的工厂被烧毁,工人跑得跑散的散,连消防队都没能及时赶到。暴力还不止于抢东西,5月13日到15日这几天,雅加达的唐人街成了重灾区,数百名华人被打死,官方数字说是500多人,但民间统计远超这个数。更让人没法直视的是,很多华人妇女被拖出去侮辱,事后统计至少有168起这样的案件被记录下来。

中国政府那边收到消息后坐不住了,5月14日外交部就公开发声,对印尼的暴力事件表示“深切关切”,要求苏哈托政府保护华人安全。可苏哈托那边忙着应付国内的抗议,根本没把这话放心上。

直到5月21日,苏哈托扛不住全国抗议的压力,被迫宣布下台,新上来的哈比比政府才开始收拾局面。军队被派到街头维持秩序,暴乱才一点点消停下来。官方后来承认,这场风波死了12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华人,财产损失更是没法细算。

留下来,因为这里是家

60年代那场反华风波刚过去30多年,90年代又来了一场,印尼华人算是吃了两次大亏,可他们愣是没全跑光,这是为啥?其实道理挺实在,几百年前,华人就开始漂洋过海到印尼谋生,到20世纪,很多人已经是第三代、第四代了。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盖起了房子,生儿育女,开店做生意,日子过得跟当地人没啥两样。早年从福建、广东来的移民,到了60年代已经习惯了印尼的热带气候,学会了用印尼语跟邻居聊天,逢年过节还会跟当地人一起吃沙爹、喝椰汁。虽说血脉上跟中国还有联系,可他们的生活早就染上了浓浓的印尼味儿,逢年过节的舞狮表演里,鼓点都带上了爪哇的节奏。

再说,苏哈托1998年倒台后,印尼的政局变了样,新政府不像以前那样拿华人当出气筒。1999年,哈比比上台后废除了苏哈托时代的一些歧视性法规,比如禁止华人用中文名字的规定。

到了2000年,瓦希德当总统,直接宣布春节可以公开庆祝,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政策一松,华人社区的日子也好过了起来。雅加达的唐人街修起了新的商场,泗水的华人学校重新开张,连三宝垄这种小地方都办起了文化节。2003年,印尼政府正式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华人可以光明正大挂灯笼、放鞭炮,街上多了几分热闹。

经济上,华人也慢慢找回了位置。90年代末那场危机过去后,印尼经济缓过劲来,华人开的超市、餐馆、工厂又支棱起来了。统计说,到2010年,印尼GDP里华人贡献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商场里卖的衣服、吃的零食,好多都是华人品牌。

地下室里开出的汉语花

在印尼华人选择坚守的漫长岁月里,有人悄悄点亮了文化的火种。三宝垄的郑氏家族就是这样一群人。2003年,他们在当地开了个“曙光书院”,表面上是个教人做饭和缝衣服的地方,课程表上写满了烹饪技巧和裁缝基础。

真正的故事发生在地下室。那时候,印尼对华文教育还有不少限制,苏哈托时代留下的禁令还没完全解开,公开教汉语得冒着被查的风险。郑氏家族没声张,偷偷在地下室摆了几张桌子,找来几本从中国带回来的旧课本,开始教起汉字和拼音。学生不多,来的都是些对祖先语言好奇的华人后代,课上讲的是“人、山、水”,课下还教几首简单的童谣。

2003年到2008年这几年,地下室的教室一直没停过,学生从十几个增加到几十个,年龄小的才上小学,大的已经工作几年。消息传开后,当地华人圈子里开始叫它“地下室教室”。

到了2010年,印尼的政策松动,华文教育不再是禁区,曙光书院终于从地下室搬到了地面,挂上了正规的牌子。2018年,他们教出来的学生陈美玲站上了“汉语桥”比赛的舞台,这是个全球华人学生的中文比拼,她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了季军,名字还上了印尼的华人报纸头条。

如今,曙光书院已经彻底转型,成了三宝垄一带知名的语言学校。课程从基础汉语扩展到文化课,教书法、讲历史,连印尼当地的非华人学生也跑来报名。学校还跟广东的几所大学搭上了线,从2015年开始,每年挑30个成绩好的学生送到中国做交换生,学一年的语言和专业课。这些学生回来后,有的当了中文老师,有的进了中资企业。

离开的人也在写传奇

不是每个印尼华人都选择留下,有些人走了,却也在别处把根扎得更深。2010年离开印尼的吴天福走的是另一条路。他是个珠宝商,家里几代人都在雅加达做金银生意,用的是一种印尼传统的金银丝工艺,能把金属拉成细丝编出花纹。

他没赶上60年代的撤侨,可98年的暴乱让他决定换个地方闯荡,最后选了新加坡。到那儿后,他没扔掉老手艺,而是把金银丝跟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做成了戒指、项链这些新玩意儿。

2015年,他的作品被巴黎时装周看中,模特戴着他的首饰走秀,标签上特意写着“印度尼西亚传统技艺”。这标签不是随便写的,吴天福每次设计都留着印尼的痕迹,花纹里藏着爪哇岛的图腾,工艺还是他爷爷传下来的。

他的首饰后来卖到了欧美,2018年还在新加坡开了个小作坊,专门教年轻人学这门手艺,里面还有几个从印尼来的徒弟。

参考资料:[1]Aimee Dawis,李启辉(译).印尼华人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4,42(6):31-39

0 阅读:1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