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之间的博弈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贸易战打到科技战,双方你来我往,招数一个比一个狠。不过,2023年中国祭出的一招——对镓和锗的出口管制,真的是让美国有点懵了。这俩金属听起来不起眼,但作用大得吓人,直接卡住了美国军工的脖子,尤其是F-35这种先进战机的生产。外媒一针见血地说,这招比芯片制裁还严重,因为它不光影响科技,还直戳军事命脉。下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美国咋应对的,未来又会咋发展。

先说说镓和锗是啥玩意儿。这俩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而是从其他金属提炼过程中弄出来的副产品。镓主要是从铝土矿里提炼出来的,锗则是从锌矿或者烧煤的飞灰里搞出来。别看它们不起眼,用处可大了。镓能做成氮化镓,F-35战机的雷达系统就靠这个东西,性能直接影响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锗呢,主要用在红外光学设备上,比如夜视仪、导弹制导系统,少了它,美国军方的很多高科技装备就得歇菜。中国手里攥着全球98%的镓产量和68%的锗产量,这垄断地位不是盖的。美国自己压根不产镓,锗产量也少得可怜,80%以上的需求都得靠从中国进口。

2023年7月,中国商务部突然宣布,从8月1日起,对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啥意思呢?就是想出口这俩东西,得先拿到许可证,还得详细说明买家是谁、干啥用。这消息一出,全球市场炸了锅。美国立马感受到压力,因为这不是普通的贸易限制,而是直接冲着军工供应链去的。F-35作为美国空军的王牌,单架就需要400多公斤的稀土材料,其中氮化镓是核心部件之一。管制令生效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发现,他们的氮化镓库存只够撑三个月,全球市场压根找不到替代来源。生产线速度不得不放慢,停机坪上堆满了没组装完的战机。
为啥说这比芯片制裁还严重?芯片战虽然打得热闹,但美国好歹还能找台积电、英特尔这些盟友帮忙,实在不行自己也能憋着劲搞点替代方案。可镓和锗不一样,这俩东西的生产高度集中在中国手里,其他国家的产量加起来都不够塞牙缝。外媒《华尔街日报》就直言,这次的稀土反击,直接威胁到美国空军的翅膀,比芯片断供的影响更直接、更致命。因为芯片还能绕道走,稀土断了,那就是真没辙了。

美国也不是没察觉到这个隐患。早在2010年,中国就因为钓鱼岛问题限制过稀土出口,日本当时就被整得够呛,美国也开始警觉。可十多年过去了,美国本土的稀土产业还是没啥起色。加州有个山口矿,储量不小,但因为环保法规和高成本,开采和提炼能力几乎为零。2022年,美国稀土产量才4.3万吨,军工需求缺口大得吓人。相比之下,中国不光产量占全球60%以上,提炼能力更是高达90%,还把三大稀土企业整合成了中国稀土集团,全球主导地位稳得一批。
管制令一出,美国军方和企业慌了神。五角大楼紧急开了会,评估供应链风险,发现稀土断供可能让部分战机直接飞不起来。洛克希德·马丁那边,F-35的生产线已经开始减速,锗短缺还影响了红外设备的制造,夜视仪和导弹制导系统都面临威胁。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他们的稀土储备最多撑一年,而重建提炼产业链至少得5到10年。这时间差,够中国把美国折腾得够呛了。

美国也不是坐以待毙。2023年10月,他们把宾夕法尼亚州一座废弃20年的电弧炉重新启动,从报废的F-16和F-18战机里回收稀土金属。每架旧飞机能弄出200到300公斤稀土,算下来一个月也就500吨,跟正常需求比简直是杯水车薪。国会赶紧拨了2亿美金,想加速本土稀土开发,可专家说了,新建提炼厂没个三年根本搞不定。没办法,美国还找上了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想从盟友那儿弄点货。可这俩国家的产量少得可怜,加工还得靠中国技术,等于没啥大用。

2023年11月,中国又收紧了稀土出口配额,全球市场价格直接涨了30%。到了2024年12月,中国直接宣布禁止向美国出口镓和锗,把限制升级成了全面封锁。这下子,美国的处境更尴尬了。海关数据显示,之前还能靠库存和一些迂回渠道撑着,可现在彻底没戏了。外媒分析,如果中国再扩大管制范围,连F-35、B-2轰炸机甚至洲际导弹的生产都得停摆,美国的军事部署能力可能会在半年内掉40%。
中美科技战早就白热化了,美国先是对华为下手,后来又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砸520亿美金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还拉着日本、荷兰限制对华出口高端芯片设备。中国也不是吃素的,手里攥着稀土这张王牌,反击起来毫不手软。2023年的镓锗管制,就是对美国芯片制裁的直接回应。拜登上台后,虽然嘴上说要缓和关系,但对华政策一点没松,反而变本加厉。中国一看,干脆把稀土牌打得更狠,直接让美国尝尝供应链断裂的滋味。

美国军方的反应挺有意思。他们一边骂中国搞经济胁迫,一边自己忙着找对策。五角大楼清点了冷战时期的稀土库存,结果发现大部分因为储存不当都废了。无奈之下,他们甚至开始研究能不能从电子垃圾里回收镓和锗。这招听着挺接地气,但实际操作起来效率低得要命,成本还高得离谱。洛克希德·马丁的高管私下抱怨,回收这点稀土跟正经生产比,简直就是在废品堆里淘金。
外媒对这事儿评价挺直白。《经济学人》说,中国的稀土反击暴露了美国供应链的脆弱性,比芯片战更让人头疼。因为芯片还能靠技术突破慢慢解决,可稀土这东西,没原料就是没得玩。《金融时报》也跟着分析,美国要是再不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未来军事装备的生产可能全线瘫痪。这话听着夸张,但数据摆在那儿,F-35的交付量2024年确实比前一年少了20%,稀土短缺绝对是主因之一。

中国为啥敢这么硬气?除了产量优势,我们在稀土提炼上的技术也是一大杀器。提炼镓和锗不是简单挖矿就行,得有一整套复杂的化工分离技术。美国在这块儿早就退步了,设备老化,专业人才也流失严重。反观中国,不光技术领先,还靠着低成本的煤电和宽松的环保政策,把生产成本压得死死的。全球其他国家想追赶,没个十年八年的投入,根本没戏。
美国也不是完全没招。他们通过《国防生产法案》拨了几亿美金,想重振本土稀土产业。内华达州和得克萨斯州的矿场开始动工,但进展慢得像乌龟爬。设备得更新,工人得培训,环保审批还得一关关过。2025年3月的数据显示,美国本土镓产量还是零,锗产量稍微有点起色,但跟需求比差远了。专家估计,要真想自给自足,至少得等到2030年以后。

这期间,中国也没停下脚步。2023年,中国把稀土行业整合得更严实,出口审查越来越严格。全球市场一看风向不对,镓和锗的价格直接翻倍。欧洲和日本也受了波及,纷纷找中国买货,可中国这边明确表态,优先保障国内需求,出口得看心情。2024年,中国跟东盟的贸易额超过美国,达到6846亿美金,稀土出口的重点也开始往这边倾斜。

美国军方急得不行,五角大楼的报告直言,稀土断供可能是未来最大的战略威胁。他们算了一笔账,要是中国的管制再升级,F-35的生产成本得涨15%,交付时间还得往后拖。停机坪上的战机越堆越多,盟友那边也开始催货,可美国只能干瞪眼。外媒调侃,这要是真打起来,美国空军的“翅膀”可能还没飞起来就折了。
说到未来,这场博弈估计还得僵持一阵子。美国想摆脱依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短期内,他们只能靠库存和盟友撑着,可库存总有用完那天,盟友的产量又不够看。长期来看,美国得砸大钱建自己的稀土产业链,但这玩意儿不是光有钱就行,还得有技术、有耐心。中国手里的牌还多着呢,除了镓和锗,稀土家族里还有17种元素,随手再捏一张出来,美国就得接着头疼。

不过,美国也不是没机会。全球稀土资源其实不缺,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非洲都有矿。只是过去中国价格压得太低,其他国家懒得开采。现在中国一收紧,市场价格上去了,这些地方的矿场开始动起来。2025年3月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的镓产量已经占全球5%,虽然不多,但总算是个开头。加拿大也在弄一个锗提炼厂,预计2026年能投产。这些小步子加起来,几年后可能会让美国喘口气。
中国反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美国明白,供应链不是单行道。你卡我芯片,我就断你稀土,大家谁也别想好过。2025年3月,王文涛还在商务部长位子上,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得很清楚,中国愿意谈,但前提是公平,绝不会在安全问题上让步。

外媒看得也透彻。《彭博社》说,中国的稀土策略是把双刃剑,既能伤美国,也可能逼着全球重新洗牌供应链。短期看,美国肯定吃亏,F-35飞不起来不是开玩笑。中期看,全球稀土格局可能会变,美国要是真下血本,十年后兴许能翻身。可这十年,美国得熬得住,军工得挺得住,盟友还得靠得住。

芯片是高科技的游戏,稀土却是实打实的命根子。中国手里攥着资源,美国手里攥着需求,谁也离不开谁。可现在,主动权明显在中国这边。美国想翻盘,得花时间、花钱、花力气。可时间不等人,F-35还等着上天呢。这仗打到现在,谁输谁赢还不一定,但美国战机飞不起来这事儿,确实让全世界看了一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