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苏求学与跨国恋情
刘允斌是刘少奇与中共早期活动家何葆贞的长子,父母为了革命事业奔波忙碌,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刚出生不久的他就被送到了刘少奇的湖南老家寄养。湖南乡下的生活虽然简朴,但至少给了刘允斌一个相对稳定的童年环境。
1938年7月,年幼的刘允斌终于离开湖南老家,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旅程。那一年,延安已是中共的革命大本营,聚集了无数为理想奋斗的人。刘少奇作为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忙于指挥抗日战争和党内事务,能和儿子团聚的机会显得尤为珍贵。

到了1939年夏天,周恩来作为中共的重要领导人,在延安骑马时不慎摔伤,右臂骨折严重。那时候延安的医疗条件有限,简单的包扎和治疗远远不足以应对这样的伤情。于是,中央经过讨论,决定派周恩来前往苏联接受更专业的治疗。
苏联作为当时社会主义的中心,不仅医疗技术先进,还与中共保持着密切联系。这次行程并非只为治病,中央还安排了一批领导人子女和革命烈士的后代一同前往苏联学习,以培养未来的革命力量。刘允斌的名字赫然在列,他就这样随着周恩来的队伍,离开了延安,跨越国界,来到了遥远的莫斯科。

在莫斯科,刘允斌被安排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这所学校是苏联顶尖的学术殿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刘允斌在这里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接触到了远超国内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他的生活也迎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折。他遇到了一个名叫玛拉的俄罗斯姑娘。
两人最初是在大学的课堂上认识的,玛拉对这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充满好奇,而刘允斌也被她的热情和智慧所吸引。他们的相处从简单的交流开始,慢慢地,共同的兴趣和理想让彼此靠得更近。时间一长,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变成了校园里人人羡慕的一对。

大学本科毕业后,刘允斌和玛拉决定携手步入婚姻。婚后不久,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女儿索尼娅。她出生时正值莫斯科的冬天,窗外大雪纷飞,屋内却充满了新生命的喜悦。几年后,他们又有了儿子阿列克谢,中文名叫阿廖沙。
回国献身核事业与婚姻变故
1957年10月,刘允斌带着在苏联18年的学习成果,告别了莫斯科的校园和家庭,回到了祖国。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热潮中,国家急需科技人才,特别是核技术领域的专家。刘允斌一回国就被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这个机构是中国核武器研发的核心单位。

他在这里全身心投入到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中,与同事们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那几年,中国科技条件有限,很多设备和资料都得从头摸索,刘允斌凭借在莫斯科大学学到的扎实理论知识,参与了核反应计算、材料测试等关键环节。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氢弹试验也顺利完成,这些成就背后都有刘允斌的默默付出。他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常常是白天在实验室埋头计算,晚上还要整理数据、查阅文献,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与此同时,他与玛拉的婚姻却面临着严峻考验。玛拉选择留在莫斯科,带着索尼娅和阿廖沙独自生活。她需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应对苏联生活的日常开销,而刘允斌远在中国,夫妻俩只能靠书信往来维持联系。一开始,信件还算频繁,刘允斌会写下工作中的点滴,玛拉则回信分享孩子们的成长趣事。
距离的拉扯和生活的压力让这些信件逐渐稀疏。1958年夏天,玛拉带着一丝期待来到中国探访刘允斌,这次团聚却没有带来转机。她抵达中国时,刘允斌正忙于一个关键实验,陪伴她的时间少之又少。玛拉在北京待了不到一个月,便带着失望返回莫斯科。不久之后,两人正式分手。

儿孙的足迹与家族重逢
刘允斌的两个孩子,索尼娅和阿廖沙,在苏联由玛拉一手带大。阿廖沙从小就展现出对技术的兴趣,成年后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学院,这所学校以培养航空航天人才闻名。他在校期间刻苦钻研飞行器设计和控制系统,毕业后顺利进入苏联航天指挥中心工作。
这个单位是苏联航天事业的中枢,负责卫星发射和地面跟踪等任务。阿廖沙先从基层做起,参与地面站的设备维护和数据分析,后来凭借扎实的技术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逐步晋升为一个地面控制站的副主管。

他的军衔达到中校,同时拥有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在同事中颇有口碑。为了提升专业水平,他还进入捷尔任斯基军事学院进修,学习更先进的航天指挥技术。阿廖沙的妻子冬尼娅是一名药剂师,职业稳定且收入不错。她在莫斯科一家医院工作,负责药品配制和质量检查,平日里忙于实验室事务,回家后还要操持家务,确保孩子们的生活无忧。
相比之下,索尼娅的经历在史料中记载较少,她成年后的轨迹没有太多公开信息,或许选择了更为低调的生活。后来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两国交流几乎中断,刘少奇一家在北京的处境艰难,刘允斌也因父亲的身份受到波及,与莫斯科的玛拉一家彻底失去了联系。

玛拉带着孩子在苏联生活,靠自己的力量撑过那段艰难岁月。时间流逝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苏关系解冻后,两国间的民间联系逐渐恢复。刘少奇的家人开始尝试寻找在莫斯科的亲人。他们通过外交渠道和老朋友的帮助,辗转打听到玛拉一家的下落。
经过多次联络和确认,北京的刘家人终于与莫斯科的玛拉一家重新建立联系。玛拉已步入老年,索尼娅和阿廖沙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们对中国的亲人始终保留着记忆。
从“你好”到流利汉语的广州时光
刘允斌的孙女刘丽达继承了家族与中国的深厚渊源,她在莫斯科大学完成了地质专业的学习。这所大学以严谨的学术传统著称,刘丽达在那里系统掌握了地质勘探、矿物分析等专业知识。2007年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留在俄罗斯,而是决定前往中国,目的地是南方的大都市广州。

那一年,她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对未知生活的期待踏上了旅程。刚到广州时,她的中文水平非常有限,仅会说“你好”、“谢谢”这样基本的词汇,甚至连日常问路或点餐都需要依靠手势和翻译工具。面对语言的巨大障碍,她没有退缩,而是下定决心要尽快掌握中文。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丽达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她报名参加了当地的汉语课程,每天按时去教室上课,认真记笔记,练习发音和汉字书写。为了加快进步,她刻意减少社交活动,谢绝了朋友的邀约,也不参与其他娱乐,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突破上。

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到2008年时,她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已经能够流利地与人交流,无论是日常聊天还是表达复杂的想法都不在话下。掌握中文后,刘丽达进入了一家中国电视媒体,担任了一年的节目主持人。
她在这个岗位上走遍了中国各地,从北方的古都到南方的沿海城市,她都留下了足迹。她主持的节目涉及文化和生活类内容,通过镜头记录下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后来,她以玛尔加丽达的名字策划并推出了《丝路味道》栏目。这个节目聚焦中俄文化交融,带着俄罗斯客商走访中国的美食重镇。这档栏目意外走红,也让刘丽达的名字在中国和俄罗斯的观众中逐渐为人熟知。

数字茶路的创新
2019年,刘丽达接任俄罗斯亚洲工商联合会副总裁,开始将家族传承融入商业实践。她上任后推动了一项重要项目——“数字茶路”平台。她在设计平台时,借鉴了曾祖父刘少奇在1950年代主持土地改革的经验。那时,刘少奇推动土地重新分配,用算盘和手册丈量田地,确保公平透明;如今,她则用数字技术追踪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每一步,记录产地、采摘时间和运输路径,确保交易可信。
“数字茶路”逐渐发展起来,中俄茶农通过这个平台直接交易,省去了中间商环节,茶叶出口量稳步增长。刘丽达并未止步于此,她还推动平台扩展到其他农产品贸易,试图打造一个更广泛的数字贸易网络。

虽然她从未见过曾祖父刘少奇,但他的革命生涯一直是她关注的焦点。她在俄罗斯时就广泛阅读介绍刘少奇生平和事迹的俄文书籍,了解他在中共早期组织工人运动、在抗日战争中领导敌后根据地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后主持经济恢复的诸多成就。
她还查阅了俄文档案中关于刘少奇访问苏联的记录,梳理他在中苏关系中的贡献。这些阅读让她对刘少奇有了全面认识,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也多次提及这些历史,借此激励自己和团队。
参考资料:探访刘少奇在俄曾孙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