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的脾气是出了名的火爆。在这一点上,中央领导人基本上全知道,不过他对于徐向前元帅的话,许世友却是可以听进去的。
因此,当徐向前听说许世友在京西宾馆发生的事以后,这时候周总理急忙找来了徐向前,对他讲道:“徐帅,这一次你得去劝劝许世友啦……”
1967年1月,得知许世友此刻就住在京西宾馆后,从南京来的六七百人迅速的涌向了这里,并且这些人还扬言要将许世友带走。
在看到这些人上楼以后,许世友便立即他的让警卫用开水壶往下冲,阻止这些人的上来。
顿时,整个京西宾馆的形势也变得紧张起来了。
连想到许世友的火爆脾气,而且现在的他身上还有枪,周总理担心会出事,急忙联系了徐向前,请他去一趟京西宾馆,也好劝劝许世友,让他务必要冷静下来。
许世友也是在徐向前的劝说下,才没有酿成大祸。关于此事,当时担任京西宾馆的副主任的杨军戈曾回忆说道:“当天,假如没有周总理及时处理的话,那京西宾馆或许就有可能发生命案了。”
在经历过此事以后,周总理迅速的给出指示:“京西宾馆从1967年2月7日零点起开始实施军事接管,凡是没有经过北京卫戍区允许的任何人都不准进入其中。”
除此以外,周总理还为了能够及时的了解京西宾馆发生的事情,还特意做出了交代,在宾馆接待室,将会安装一部直通总理办公室的电话。
之所以周总理找徐向前去劝说许世友,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总理清楚许世友并非是一个容易接受他人劝说的人。
在总理的记忆中,可以劝动许世友的人,也只有两人:一个自然是人民领袖毛主席,另一位便是徐向前了。
徐向前之所以可以说动许世友,这是因为多年的战争生涯中,他与许世友早已是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在许世友的心中,过去的他曾在徐向前麾下作战,那段日子他至死也无法忘怀。
在早年间,许世友在少林寺苦学本事,磨练出了坚定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等到战争爆发以后,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少林寺的“僧兵”中,投身于战斗间。当时红四军中,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眼前这位身手是如何的矫健、多次加入“敢死队”的少林高徒许世友。
由于出身少林,许世友对忠诚、勇敢的品德最是有敬意,因此,他在带领部队时,也展现出了特殊的侠义风范。
许世友的部队需要的是满怀热情、勇敢无畏的战士,他们执行任务时不能拖沓、行动不能散漫。
如果在行军途中,有人意志不坚定或目标模糊,必定会受到许世友的严厉“处理”。
日积月累下,许世友也培养出了一支与他生死相依的队伍来,
而这一切全被徐向前看在了眼中。此前徐向前只知道许世友武功高强,擅长攀爬跳跃,甚至在被敌人包围之时,他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突出重围。
然而,现在徐向前却是发现,这位这位竟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治军天才。。
尽管许世友武艺高强,但在治军和人际交往方面,他却截然不同。
当年,红四军刚刚恢复元气,许世友在徐向前的手下担任师长。他依旧保持着鲁莽行事、直言不讳的性格,常常因为一身过人的武艺在军中受到称赞,也常常因为心直口快的性子在军中得罪他人。
例如,军中曾有一些同志显得有些不安分,党中央也只是含蓄地批评了他们一番。不过许世友的处理方式却是截然不同,他总是能准确地找出那个被“针对”的人,并毫不留情地批评他。
因此,他也因自己的直言不讳遭到了不少人的排挤,也因为自己的莽撞而挨过不少的批评。
但谁叫他是在徐向前的麾下了,出于爱才之心,许世友常常可以得到徐向前的亲自点拨。
渐渐地,许世友学也会了“因人而异”的讲话,并且还和徐向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假如许世友在行军打仗方面是出类拔萃的话,那么他在人际交往方面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不过这样一位全才将领,得到他是军队的幸运。又怎么能用人际关系的条条框框来束缚这样一个积极投身战斗的将领呢?
除此以外,许世友在行军打仗时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喝酒。尤其是在战斗时,喝上一杯白酒,他就能让敌人“片甲不留”。
慢慢的,许世友喝酒作战的事情也在军中广为流传,别人都是用喝酒来消愁,可是他却是在借酒提神呀。每当部队中有人因违规喝酒作战的时候,众人就会拿被冠以“酒疯子”之称的许世友当作为反面教材进行训话,这也会遭到徐向前的批评。
“如果你喝酒能打胜仗,你也可以喝。”这样看来,许世友师长喝酒作战的本事是有着足够的底气的。尽管军中有人常常议论,徐向前对许世友师长有着特殊的优待和偏爱。
但徐向前却从未想过要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因为他知道许世友会用战斗实力为自己的“偏爱”证明一切。
1932年,红四军被迫开始了漫长的西行之旅。为了能够消灭红四军,当时的蒋介石派遣了大量军队对红军进行围剿。众人先是率军来到枣阳、新集等地。不过此时最重要的乌头观却是已被敌人先一步抢先占有,这对于红军来讲已然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徐向前一看顿感大事不妙,急忙骑马到了34团。
当时的34团的团长便是许世友,看到徐向前亲自前来,这时的许世友心中也是隐隐有些感到不安,他也预感到了或许是大事不妙,不过他还是强装镇定,让自己冷静了下来。
这是徐向前向告诉了许世友如今红军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告诉了他乌头观的重要性,要他必须将此地给夺回来。
看到徐向前久违的严肃的神情,许世友而是郑重做出保证:“首长,我清楚了,我许世友如果夺不回阵地来,那我提头来见!”说完这句之后。
许世友发现徐向前脸上这时也是露出了笑容来。
之后的许世友开始部署好兵力,在经过一番鏖战后,他也不负所托拿下了乌头观,这才彻底稳定下了局势。
等到部队抵达漫川关地区时,国民党的部队再次赶来。眼见局势愈发紧张,这时有人建议可以分散游击。
对此徐向前说道:“我们红四军呀,就如同是一块大饼一样,一口吃下去是很难的。不过要是分开游击的话,那敌人就可以一口口地将我们吃完了。因此分散游击的方法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的,我们要另想其他办法。”
就在这个关头,徐向前再次想到了许世友,他想让许世友能够率领44师的两个旅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样就可以保证军队可以杀出重围。
这时候的徐向前心中隐隐是有些的,于是他拍着许世友的肩膀说道:“许世友呀,现在我军的成败就在此一举了,你可一定得拿下垭口呀。这一战只准成功,不许失败!”
听到徐向前的话,许世友做出承诺道:还请首长放心,只要我们34军的战士不死,那我一定会杀出一条血路的!”
等到战斗开始以后,无数的将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朝着垭口冲向前。即便前方是枪林弹雨,可将士们也没有感到任何胆怯,一波人倒下后,又有一波冲了上去,这才冲出一条血路。
实际上徐向前对许世友的劝说案例,在此之前也是发生过的。
1938年,许世友收到任命,这封任命是让他去129师386旅担任副旅长。
当时的许世友在收到任命以后,他说有情绪的,他并不愿去386旅,担任一个副职。这在他看来,担任副职难免会束手束脚,自己过去曾学到的许多本事也会没机会能够发挥出来,甚至这封任命还不如是去担任一个团长呢。
许世友的性格向来是直来直去,脾气也很是火爆,他心里想到什么就会去讲什么,从不会拐弯抹角。既然他心里不愿意,那他便果断的拒绝了这次的上任,
这也让时任129师的师长的刘伯承很是为难。刘伯承是清楚许世友性格的,他清楚眼前这位是员猛将,不过却也个性十足,如果想让他改变态度,那绝非易事。
为了这件事,刘伯承只好亲自找许世友谈话,不过这一次的谈话效果却是并不怎么好,因为许世友一直都很是倔,即便这一次是刘伯承出面,他还是不肯答应下来。
刘伯承无奈之下只好找到许世友的老领导徐向前商议此事,希望他可以再去做做思想工作。
要说对许世友的了解,还得是徐向前,在听完刘伯承的述说经过以后,徐向前却是表现得很是轻松,似乎这件事他可以轻松解决一样,这时候的他还问了一个问题:“你只顾着去劝说许世友,没告诉他386旅的旅长是谁吧?”
果然在徐向前一告诉许世友386旅旅长是陈庚后,他立即就答应了下来。同时还说了一句“你们怎么不早说呀”
从这里可以看出,许世友态度的转变固然是有他与陈庚的私教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徐向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如果徐向前不了解许世友那又如何会去告诉他旅长是谁?更别提,徐向前可是许世友的老首长啊,是经历过无数次风雨的革命战友,他又如何会违背徐向前下的命令?
等到建国以后,尽管说徐向前于许世友各在一方工作,可是双方的情谊却从未曾消减过。
在1957年的某一天,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因公事前往了北京,他此行的第一时间便是去探望了老首长徐向前。然而,当许世友带着礼物踏进徐向前家时,却是发现此刻的徐向前脸色十分的阴沉,对他也是不理不睬。
许世友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因为他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过老首长了,他清楚徐向前的身体这时候也不过是刚刚恢复,于是他就买一些营养品和南方的新鲜水果,以此表示对老首长的关心。
他在来京前就曾亲自挑选了这些礼物,满怀期待地带来了北京。不过等到许世友将礼物提到徐帅家时,徐向前却是显得很不高兴。
许世友知道这是徐帅的为人特点,徐向前就曾经与强调过,任何人来看望他,都不需要带礼物,人来了即可。但是,许世友觉得空手而来有些不妥。
他对徐帅解释道:“首长呀,我在您手下多年,这次长时间未见,我便买了些东西。这些都是我自费购买的,代表我的一份心意,这些应该算不上过分吧。”许世友讲这番话的时候,他的语气中已是充满了尊重与诚恳。
徐帅自然是清楚许世友用的心,尽管说他此刻依然板着脸,不过他的语气却是已经缓和了许多。他先是严厉地批评了许世友,强调真正的革命感情不需要这些物质的东西来维系。
许世友看到徐帅的脸色有所好转,心里也松了一口气。他小心翼翼地再次劝说徐帅收下礼物,并强调这些礼物并不昂贵。但徐帅仍然谢绝。
许世友无奈之下,有些焦急了,他直接对徐帅说:“首长,如果这些东西您都不收,我带回南京也只能扔掉。不然,您留我吃顿饭,我们就两清了。”
听到这,徐向前无法再拒绝,只好破例让许世友留下。两人于是放下这个小插曲,开始畅谈起了往事。
一直以来,在许世友的心中,他最敬佩的便只有两人,那就是毛主席与徐向前。
因此,当徐向前得知许世友在京西宾馆发生的事情后,周总理便想到了请徐向前元去劝说一下他的这位老部下。
在1985年元旦刚过的那段日子,重病中的许世友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为了实现自己最后的心愿,他让秘书向党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里他提出了想要土葬的请求。
他说自己从小就投身于革命中,没有能尽到对生母的孝道。他希望在活着的时候尽忠,死后也可以去尽孝,将自己的遗体葬在母亲的墓旁,以实现自己的孝道。
然而,这时好的许世友病情日益恶化,他不断地询问着这份报告的回复情况,不过直到他离世时,却是也没能等到党中央的回复。
早在新中国成立时,除了任弼以外,其他所有党的高级干部去在世后都是火葬,因此,许世友的土葬要求无人敢应允。
当许世友离世的消息传来时,邓小平才在许世友的那份申请土葬的报告上做出了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邓小平对许世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邓小平的时代,许世友的政治生涯也是达到了最高峰,他曾经担任过由邓小平担任主任的第一届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副主任。中顾委常务委员的待遇,这是与中央政治局委员等同的。许世友的中顾委副主任一职,也是与中央政治局常委等同的。
在许世友逝世四天后,他的这份批示由党内元老、开国上将王震带回了南京。这时王震也转述了邓小平意的话,
“许世友同志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可谓是战功赫赫,百死一生的,他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王震一口气便是说了七个“特殊”。
同时,王震还在这天还宣布了六个不准,这也是邓小平的口头意见,包括不准去开追悼会,不准登报进行宣传,不准立碑等。
1985年11月9日,许世友在河南新县老家以一种极低调的方式进行了土葬。他的墓穴没有修饰也没有墓碑。
在许世友墓地的西南方位的40米地方,便是许世友父母合葬之处。
一年以后,因为前来参观的人过去多,加上没有墓碑也让人难以寻到。
当时的群众强烈反映应该为许世友立个碑。
于是,当时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与刚刚退居二线的徐向前元帅便以个人的名义,为许世友竖起了一块花岗岩石碑。在这快石碑之上没有记载任何的职衔,也没有任何的功勋,更没有历史,只是简单的镌刻了“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字。
这个石碑是以个人名义办理此事的,这样就可以减少许多麻烦。假如要是以组织名义的话,那就会让人感到是中央是默高级干部土葬,这并不利于移风易俗。
那又是为何要以杨尚昆和徐向前的名义呢?要知道当时的杨尚昆是中央军委副主席,许世友作为一名老军人,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了。而徐向前则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也是许世友一直以来最尊敬的老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