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翻越长征路上最后一座高山宁夏南部的六盘山时,毛泽东同志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诗词《长征谣》,后改为《清平乐·六盘山》。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一堂《深刻理解“不到长城非好汉”革命精神》专题讲座,将学员带入了80多年前那场彪炳千秋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
顶风冒雪,冷雨无阻,全体学员赴宁夏六盘山红色教育基地,西吉单家集革命旧址、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园等地开展现场教学,聆听《长征和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专题讲座,切身感悟革命精神。
彼时,六盘山下春雨绵绵,山上春雪纷飞,挡不住学员学习革命精神的热情,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外,红旗招展,苍松翠柏银装素裹,广场上党旗庄严肃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肃立在厚厚的雪地上,任由风雪肆虐,在鲜红的党旗前,全体学员举起右拳,忆初心、温誓词,铿锵的誓言表达着对革命精神的无比敬仰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纪念馆内,学员聚精会神地听讲解员讲解,并不时与讲解员交流,不错过每一个红色历史的点滴。一张张映照初心的老照片,一件件革命历史陈列品,一个个红色故事场景,重现了行路难、饮食难、宿营难、御寒难,在极端困难的情形下,天堑变通途,中央红军胜利实现战略转移。
从理论到现场教学,再从现场教学回到理论,让学员在专题学习中悟,从现场教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再回到专题学习中解开心中的疑惑,抽丝剥茧,鞭辟入里。
大家对以忠于理想、坚定信念的献身精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探索前行的开创精神,追求卓越、永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为内涵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理解也愈加深切。
随着学习的全面、系统和深入,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康占平作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专题讲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个“干”字,从时间和空间中穿起了宁煤人信仰的天空,让脚下的大地变得涌动,更让宁煤人把自己的青春和命运紧紧与国家需要连在一起。自治区党校和党史研究室专家教授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宁夏党史》等专题讲座,令学员对党史和实干精神理解得更加通透。
如果说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是一场思想大洗礼,那么闽宁镇福宁村原党支部书记谢兴昌和闽商陈德启的故事,就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的践行。
谢兴昌回忆起初来闽宁镇的情景感慨万千,曾经这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石头跑”。作为闽宁镇移民搬迁的引路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移民建设的见证人,1997年,他带着妻子儿女从苦瘠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来到贺兰山脚下“拓荒”,并挨家挨户呼吁村民搬出山区,到闽宁来。20余年来,移民们扎根荒凉的戈壁滩,苦干实干,如今,闽宁村已变成了一个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民族团结的小镇。
同样在这里,陈德启在工地的钢板房里一住就是11年,硬是在戈壁滩上种了4万亩葡萄树,酿造出知名红酒品牌,解决了数以千计的移民就业和脱贫问题。
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将这项工作抓在手上,并赴宁夏直接推动闽宁合作。20多年来,宁夏干部群众和福建援宁群体携手让“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探索出了易地搬迁扶贫的新路子,成为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大创举,闽宁镇是全国唯一以两省区简称命名共同建设的扶贫移民小镇,它的诞生和兴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扶贫攻坚战的缩影和典范。
以史鉴来,以史正风,以史化人,学习班围绕此次学习主题,进行了热烈的学习研讨,康占平一一做了点评。研讨一致认为,要弘扬传承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实干精神,走好新长征路,这也是“不到长城非好汉”革命精神学习的题中之义和目的。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学习党史,学习革命精神,用党的光辉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坚定信念、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方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准方向,在复杂的市场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在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叠加影响下不迷航,在改革发展的阵痛中不退缩。
7天学习,一张张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图片,一件件耐人寻味的革命文物,一个个充满革命、奋斗和实干精神的革命旧址,一堂堂坚定信念、开启智慧、砥砺品格的专题讲座,一次次精神和思想洗礼的远行,达到了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目的。
学习永远在路上,宁煤的事业永远在路上。
建设世界一流煤化企业,需要我们宁煤人传承弘扬好“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奋斗精神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积蓄力量,激发干劲。
因为心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