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右史,唯爱作图,天启元贞致力于用心做好每一篇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收藏。您的互动将是最大的支持。

1797年,腓特烈·威廉二世去世。虽然相较于伯父腓特烈大帝他很平庸,但其继承人腓特烈·威廉三世反而更不如他。

腓特烈·威廉三世只有27岁,但这不是借口,腓特烈大帝继位时也才28岁。英国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是:迟疑又固执。笔者则认为他:该出手时不出手,不该出手时就出手。
面对拿破仑上台后咄咄逼人之势,普鲁士一直冷眼旁观,英国怎么拉拢也没用。1799年,英俄联军败于荷兰;1800年,奥地利败于意大利,第二次反法同盟失败,莱茵河左岸被法国吞并的事实得到承认。

△年轻的腓特烈·威廉三世
所以,拿破仑对普鲁士的政策是讨好和补偿,重点打击奥地利。

1803年2月,在拿破仑支持下,帝国议会达成《缔约要录》,以牺牲教会公国、自由邦、小世俗国方式补偿莱茵河左岸失去领土的诸侯。其中,普鲁士王国在西部得到了一些教会领地,共计1.3万平方公里,人口58万,使威斯特伐利亚的领土连成一片。
1803-1805年,法国占领了英国的德意志领地汉诺威两年,让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感受到一丝威胁。法皇拿破仑与英相小皮特都想拉拢普鲁士,一个说要把汉诺威送给它,一个说可以帮它拿下比利时。

腓特烈·威廉三世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对于双方的拉拢仍然不为所动。直到法军擅自穿越了普鲁士的南方领土安斯巴赫,直到奥俄联军在奥斯特里茨被拿破仑打得惨败,腓特烈·威廉三世才感到大事不妙,开始寻求谈判。
他向英国提出对法作战条件:割让汉诺威。英相小皮特坚决不答应,还是坚持以比利时做筹码。为了自身的安全,1806年6月,普鲁士还是不顾英国的反对出兵占领了汉诺威,并表示这只是暂时的。

至此,普鲁士王国的版图首次臻于极盛,从东普鲁士一直延伸到威斯特伐利亚,面积接近34万平方公里,与今天的德国差不多。
与此同时,腓特烈·威廉三世也给拿破仑开出了条件——他居然提出让拿破仑承认德意志、荷兰、瑞士、那不勒斯的独立,放弃意大利国王称号,归还奥地利和撒丁王国割让的领土等一系列异想天开的条件。限期四周答应,否则,普鲁士18万大军就要对法国开战。
刚刚得胜的拿破仑置之一笑,不作回复。1806年7月,拿破仑策动成立了法国的附庸莱茵邦联。8月,逼迫奥皇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同时还与英国私下谈判,答应把普鲁士占领的汉诺威还给英国。

△莱茵邦联旗帜
拿破仑无非想要逼普鲁士跟他结盟,但腓特烈·威廉三世不能接受拿破仑不打招呼的羞辱性暴击,决定对法国开战。10月1日,普鲁士向法国宣战。
该出手时不出手,不该出手时就出手!布吕歇尔曾说,“普鲁士所有将军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拿破仑”,也不知道腓特烈·威廉三世哪来的底气。此时的普鲁士军队早已跟腓特烈大帝时没法比了,人数虽多,却狂妄自负,战斗力拉垮。连1792年的法国义勇军都打不过,居然敢跟拿破仑百战之师叫板。

△拿破仑与其百战之师
No Zuo No Die,等着吧。
拿破仑以入侵作为回应,在耶拿之战中重创普军,只用了不到三周就攻占了柏林,普鲁士王室流亡东普鲁士。

腓特烈大帝仅仅去逝20年,普鲁士就被摧垮了。此情此景,普鲁士王后终于说了一句实话:“我们在腓特烈大帝的桂冠上睡着了”。拿破仑也在腓特烈大帝的墓旁说道:“假如他还活着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
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拒绝投降,1807年,拿破仑随后又在埃劳和弗里德兰击败普俄联军。为了自保,俄国毫不犹豫地把普鲁士给卖了,与法国结盟,签订《提尔西特和约》。
根据和约,普鲁士割让易北河以西的所有领土,包括瑞士的飞地纳沙泰尔;南普鲁士全部、新东普鲁士大部以及西普鲁士南部并入由萨克森国王兼任大公的华沙大公国,其中新东普鲁士一部分并入俄罗斯;但泽成为自由市。

普鲁士由此领土缩水一半,人口从近1000万减少到不足500万,常备军也削减到4.2万人;赔款1.2亿法郎,还款期间法军常驻,并被迫参与对英国的大陆封锁体系。
普鲁士有此结果纯属咎由自取,前期一直隔岸观火,后期一时头脑发热,这就是代价。实际上这还算不错了,拿破仑本想灭了普鲁士,只是出于对新盟友不信任,想牵制俄国才留着它。
痛定思痛,昔日敢跟奥地利叫板的德意志强国,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这个熊样?
所以,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普鲁士主要干一件事——全面改革,由施泰因和哈登贝格及其同僚们相继进行,这些人包括军事领域的沙恩霍尔斯特、格奈森瑙和克劳塞维茨,教育领域的冯·洪堡、费希特以及财政领域的马森、莫茨。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废除农奴制。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普鲁士也派了4万军队参加。但是,普军指挥官约克擅自与俄军签订协议,保持中立。这一事件迅速激起了德意志爱国者摆脱异族统治的斗志。
1813年,随着拿破仑侵俄战争的失败,一向犹豫不决的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也下定决心为独立和荣誉向法国宣战,普鲁士一时成为德意志民族复兴的希望。

△莱比锡会战
8月,由普鲁士、俄国、瑞典、奥地利四国组成的反法联军在莱比锡鏖战拿破仑,除萨克森外的拿破仑盟友如符腾堡、巴伐利亚军队全部临阵倒戈,这场莱比锡多民族大会战以法军失败而告终。

联军顺势占领莱比锡,解散莱茵邦联。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会上,普鲁士将东弗里斯和易北河以西邻近部分领土割让给汉诺威,将安斯巴赫和拜罗伊特割让给巴伐利亚,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大部分领土让给了俄罗斯,但波森省和但泽除外;同意飞地纳沙泰尔加入瑞士;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了萨克森一半多的领土、瑞典的波美拉尼亚以及西部的莱茵兰和威斯特伐利亚两大富饶的省份。

普鲁士王国的版图恢复到了27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并没有亏多少。尤其是得到了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莱茵兰和威斯特伐利亚,实际上反而赚大了。
1815年,在滑铁卢之战中,普军统帅布吕歇尔联合英军统帅威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确保了维也纳会议决议得以实施。

△威灵顿公爵与布吕歇尔将军
直到这个时候,无论是普鲁士还是奥地利都没有任何想要统一德意志的想法,连普鲁士的大教育家洪堡都倾向于建立一个“邦国联合体”。最后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德意志邦联,不过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翻版而已。不仅如此,1819~1830年,普鲁士与奥地利还兴起了复辟逆流,镇压了两次“自由与统一”运动浪潮。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德意志统一之路在何方?我们下回接着讲。
参考书籍资料:《普鲁士没有传说》、《帝国的崛起》、《大国崛起》、《世界历史地图集》等。

(本图文由天启元贞独立创作完成,创作不易,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