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再读曾国藩,生活工作无难事。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4-11-10 09:10:56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两个半圣人。

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一半是曾国藩。

曾国藩出身一般,资质一般,但是他却通过自己独有的法门,不断精进。

立德立功立言,成为比肩圣人的存在。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的处事方式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

一个被公认的“笨小孩”

却成就了非凡的一生

他的故事,从被贼人嘲笑的背书笨拙,到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再到被不同立场的教员和蒋介石所赞赏,曾国藩的一生,是普通人逆袭的典范。

//

他的人生轨迹,与我们普通人的成长经历颇为相似。

出身农家,历经七次国考才获得官职;

初入官场,因乡巴佬气质受排挤;

情商低,直率莽撞,处处碰壁。

但正是这些挫折,磨砺出了他的处事智慧。

十年间,他从无数的失败中学习,最终升官七次,镇压太平天国,被誉为“晚清第一能臣”,并培养出200多位人才。

//

曾国藩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南。

♡ 他的耿直曾让他险些丢官,这提醒我们在职场中要懂得适时变通。

♡ 他的“大柔非柔、至刚非刚”的处事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待人接物的模板。

♡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资质平庸,也有向上和变得优秀的可能。

无论是在职场、家庭、教育还是个人成长,曾国藩的智慧都能为我们提供答案。

他的人生,证明了“欲成大事者,必先读懂曾国藩”。

他的识人用人、管理谋略、格局与远见,都是成功者的必备特质。

深入了解曾国藩,我们会发现,他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现代人攀登巅峰的灵感源泉。

1、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译文:家道中落源于过度奢华的生活,人生的失败源于生活的安逸享乐,而为人太过骄傲,自视甚高则会让人嫌弃讨厌。

2、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译文: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不再留恋;我就活在当下,不去胡思乱想,也不因周围的诱惑而动摇;将来的事情即便是再美好,我也不会期望,不会刻意地逢迎。

3、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译文:不看重钱财足以将众人聚集在自己身边,约束自己足以使人信服,度量宽阔足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凡事率先去做,足以为世师范。

4、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译文:识人有四个方法:做人讲信用,身上无官气,做事有条理,说话不吹嘘。

5、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译文:少年时不能在顺境中成长,中年时不能太闲,晚年时经不起逆境折腾。

6、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译文:学习不能太着急,想着一朝一夕就能学好,而要有恒心,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7、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译文:劝人不能马上说出他的过错,应该先赞美他的长处。人开心时容易接受你的劝说,愤怒时无法接受你的劝说,这是愤怒超过本心的缘故。

8、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译文:选择住宅不一定要避开坏邻居,聚会也不一定要除去有害的朋友,如果自己能够把持,那么即使是恶邻和损友,对自己也是有益的。

9、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译文:做人太过于清高,就会有损与他人的相亲相爱,太过于和顺,就会有失自身正直的行为,所以为人处世贵在秉持中庸之道。

10、曾国藩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治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万事付之空寂,此心转觉安定,可知往时只在得失场中过日子,何尝能稍自立志哉。”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做大事必须要有良好的品性,而要想具备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善养吾浩然之气”。曾国藩给我们的答案是:通过读书来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11、曾国藩说:“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坏国、丧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

在对待他人时,他主张要有礼貌,要相互敬重,用真诚来沟通感情。名利二字,只可用来笼络一般的俗人,对于真正的贤士来说,却未必有作用。

待人要做到“恕”,不可怀有偏见心理,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要与人为善、宽于待人应该尊重和关怀他人。

12、曾国藩反思自己和好友争执:“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遣问其他?”

在当天的日记中反思自己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

13 、“凡是遇到利益问题,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名声的问题,要注意分享,这样才能成大事。”

曾国藩幕僚四百余人,绝大多都得过他的保举。其中,26人成为督抚一级的大员,50人成为三品以上的大员,至于道、府、州、县的官员就数不胜数了。

14、曾国藩认为:“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在军营里,曾国藩谈到收复安庆的事,总是归功于胡林翼筹谋划策,多隆阿艰苦战斗;谈到攻下金陵,则归功于各位将领,而没有一句话提及自己及弟弟曾国荃。谈到僧格林沁进攻捻军的时候,赞扬他能吃苦耐劳,说自己比不上他的十分之一二;谈到李鸿章、左宗棠,称他们是一代名流,不是说自愧不如,就是说谋略莫及,这往往从他的奏折和信函中表现出来。

15、曾国藩说:“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则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

曾国藩做人以“忍”见长,“与人为善”也是“忍”的一种表现。这个“忍”的出发点和动机就是“借人之拂逆以磨砺我之德性”。“取人为善”,就是多吸取别人的长处。

0 阅读:25

书易聊文化方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