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喜欢量子力学那套理论?】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震古烁今,更进一步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但是,爱因斯坦却对量子物理学这个他也参与创立的理论,却一直感到很不满意。
他甚至为此说过:“上帝不掷骰子。”
那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得先知道量子力学在说什么。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的行为的理论,这其中有一些非常奇妙和反常识的现象,如叠加态、不确定性、纠缠等。这些现象表明,微观粒子的状态和行为不能用经典物理的确定性和因果性来解释,而只能用概率和统计来描述。例如,我们不能同时准确地知道一个电子的位置和动量,而只能知道它们的可能范围。这就是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
爱因斯坦对这种不确定性,感到很不舒服,他认为这种理论是不完备的,肯定存在一些我们未能发现的隐变量,决定了微观粒子的真实状态。
他认为,如果我们能够知道所有的隐变量,我们就能够用一个完全确定性的理论来预测微观粒子的行为。而上帝肯定不会用概率来安排宇宙的运行,而会有一个明确的规则。
然而,爱因斯坦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实验的支持。后来的物理学家如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等都接受了量子力学的概率性,并且为此发展了各种诠释来解释量子现象。其中最著名的是哥本哈根诠释,这种诠释认为,微观粒子没有固定的状态,而是处于多种可能性的叠加之中,只有当我们进行观测时,它才会塌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观测塌缩”或“波函数塌缩”。
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人为此就量子力学展开过多次辩论,但最终没有达成一致。爱因斯坦试图用各种思想实验来证明量子物理存在矛盾或不合理之处,但玻尔等人都能用量子力学给出合理的回答。
其中,最著名的思想实验之一是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悖论,它描述的是两个纠缠在一起的粒子,即使它们相隔很远,也能够彼此影响对方的状态。爱因斯坦认为这种现象违反了相对论中光速不变原则和局域性原则,即信息不能超过光速传播。
他认为这说明量子物理是不完备或错误的。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量子纠缠的存在,并且贝尔不等式也证明,不存在任何一种隐变量理论能够同时满足量子物理的预测和局域性原则。这就意味着,爱因斯坦的想法是错误的,量子物理是完备和正确的,而且它确实允许一种超越经典物理的非局域性的现象存在。
爱因斯坦在1955年去世,没有看到这些实验的结果,他也一直没有改变他对量子力学的看法。他一直坚持寻找一个更完美的理论来统一所有的物理现象,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个理论被称为“ 统一场论 ”,但是至今没有人能够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
或许,大天才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追求,是一种不可能的梦想。但也许,他只是比我们看得更远,只是再无心力去揭开宇宙更深的秘密。想象一下,你和一个朋友相隔千里,玩一场猜拳游戏。无论你出什么,你的朋友总是瞬间知道并能出对手。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这正是量子纠缠的神奇之处。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现象,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在彼此分离很远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一种特殊的关联状态。换句话说,无论这些粒子之间相距多远,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变化会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这种超距作用,被爱因斯坦形容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因为它似乎违反了经典物理学中信息不能以超光速传播的原则。
要理解量子纠缠,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假设有两个粒子A和B,它们通过某种方式纠缠在一起。如果我们测量粒子A的某个属性,比如自旋方向,那么粒子B的自旋方向会立即以相反的方式确定下来,即使它们相隔数光年。这个现象让人联想到科幻中的“瞬间传输”,但与其不同的是,这种作用并不涉及信息的传递,而是粒子状态之间的直接关联。
量子纠缠展示了量子力学的奇特性,也引发了许多物理学家对其背后机制的探索和争论。爱因斯坦认为这种现象说明了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他提出了隐变量理论,试图用尚未发现的“隐变量”来解释这些超距作用。然而,后来的实验和研究表明,量子纠缠确实存在,并且这种现象无法通过任何经典物理理论解释。
爱因斯坦,这位在物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部分解释持有深刻的怀疑态度。尽管他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始终认为量子力学的现有理论并不完备。在他看来,量子力学虽然在预测实验结果方面非常成功,但它并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真相。爱因斯坦最著名的质疑之一就是“上帝不掷骰子”,他拒绝接受量子力学中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应该是确定性的,每一个事件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原因和结果。这种思想直接与量子力学中的概率解释发生冲突。量子力学认为,粒子的状态只有在被观测时才会确定下来,在此之前,它们处于一种叠加状态,即存在多个可能的状态。爱因斯坦对此深感不满,他坚信应该存在某种隐藏的变量,这些变量决定了粒子的真实状态,只是目前我们还未能发现它们。
1935年,爱因斯坦与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合作,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EPR Paradox),试图证明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他们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试图展示在量子纠缠的情况下,量子力学的描述是有问题的。
EPR佯谬的核心思想是,如果量子力学是完备的,那么两个纠缠粒子在被分离之后,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应该能够立即确定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与经典物理学的局域实在论(local realism)发生了冲突。局域实在论认为,一个粒子的状态由它的局部条件决定,不受远处粒子的影响。EPR佯谬指出,如果量子力学是正确的,那么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粒子的状态可以被另一个远处的粒子瞬间影响,这显然违反了相对论中的信息不能超光速传播的原则。
隐变量理论(Hidden Variables Theory)是爱因斯坦试图通过引入未被观测到的变量,来解释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和概率现象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假设,量子系统在任何时候都有确定的状态,这些状态由隐藏的变量决定。这意味着,粒子的行为是完全确定的,只是由于我们无法观测到这些隐藏的变量,才导致了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
隐变量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试图恢复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爱因斯坦希望通过隐变量理论,能够找到一种解释量子现象的方法,使其符合经典物理学的原则。他坚信,隐藏在量子现象背后的真实机制应该是确定性的,而不是量子力学所描述的那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然而,隐变量理论在科学界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尽管它试图解决量子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但缺乏实验证据的支持。而量子力学在实验中不断取得的成功,使得大多数科学家更加倾向于接受量子力学的解释,而不是隐变量理论。
在爱因斯坦提出EPR佯谬之后,量子力学和隐变量理论之间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然而,真正使这场争论得以实验检验的是约翰·贝尔(John Bell)在1964年提出的贝尔定理。贝尔定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方法来区分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和隐变量理论的局域性。
贝尔定理的核心是贝尔不等式(Bell's Inequality),它是一组数学不等式,用来描述在局域实在论框架下,测量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贝尔定理表明,如果隐变量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这些测量结果必须满足贝尔不等式。然而,量子力学的预测在某些情况下会违反这些不等式。这意味着,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验证量子力学的预测是否与隐变量理论相冲突。
贝尔定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实验检验量子力学与隐变量理论的具体方法。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将直接表明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是正确的,而隐变量理论则无法解释这些实验结果。这一突破性的理论为实验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可以设计实验来检验量子力学的基本预言。
贝尔定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突破,它还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它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根本假设,即局部实在性。这种挑战迫使科学家重新审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接受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现象。这种非局域性表明,粒子的状态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相互关联,即使它们之间的距离远远超出了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范围。
贝尔定理的提出激发了科学界的巨大兴趣,许多实验物理学家开始设计和进行实验,试图验证量子力学的预测。其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由阿兰·阿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及其同事在1982年进行的.
Aspect实验通过测量纠缠光子的偏振状态,检验了贝尔定理的预测,直接挑战了隐变量理论。实验结果表明,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是确实存在的,而隐变量理论无法解释这些结果。
在Aspect的实验中,光子对被生成并送往两个相距较远的探测器,研究人员分别测量它们的偏振状态。按照贝尔定理,如果隐变量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这些测量结果的关联性应满足贝尔不等式。然而,实验数据清晰地显示,这些关联性违反了贝尔不等式,支持了量子力学的预测。这一结果证明了量子纠缠的存在,并显示量子力学的描述比隐变量理论更加完备。
阿斯派克特的实验只是众多验证贝尔定理的实验之一。之后,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反复进行了类似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例如,1998年,科学家们在更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利用自由空间中的纠缠光子对,进行了长距离的贝尔实验,再次确认了量子力学的预测。
Aspect实验及其后的众多实验不仅证明了量子纠缠的存在,更展示了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实验结果表明,量子力学中的粒子可以通过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瞬间相互影响,即使它们之间相距遥远。这种现象彻底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局域实在论,揭示了自然界中深层次的关联机制。
Aspect实验等一系列实验结果的还一个重要结论是,隐变量理论被实验证明是不可行的。贝尔不等式的违反直接否定了隐变量理论的基本假设,即存在确定的局域隐变量来解释量子现象。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和叠加态是自然界的真实特性,而不是由于我们观测手段的不足所导致的假象。
隐变量理论的失败使得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接受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尽管这种非局域性和概率解释在直觉上难以理解,但它们在实际实验中的成功验证,确立了量子力学作为描述微观世界的最准确理论地位。
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引发了许多关于自然界基本规律的思考。非局域性意味着粒子的状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一种超越空间距离的方式相互关联。这种现象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许多基本假设,如信息不能超光速传播等。
尽管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已经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但其背后的机制仍然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一些理论物理学家提出,量子纠缠可能与时空结构的某种深层次关联有关,而这些关联目前尚未被完全理解。量子信息理论的发展也为研究量子纠缠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应用,量子纠缠的实际意义和潜力逐渐显现。
然而,尽管爱因斯坦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该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持有深刻的怀疑。爱因斯坦无法接受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和概率解释,他认为物理学应该是确定性的,每一个事件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原因和结果。这种思想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发生了冲突。量子力学认为,粒子的状态只有在被观测时才会确定下来,在此之前,它们处于一种叠加状态,存在多个可能的状态。
爱因斯坦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界的理解过于依赖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他坚信,量子现象背后应该存在某种隐藏的变量,这些变量决定了粒子的真实状态,而不是量子力学所描述的概率分布。尽管隐变量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量子现象的思路,但它无法通过实验验证,最终也未能得到科学界的广泛支持。
爱因斯坦对量子纠缠的质疑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EPR佯谬上。他认为,量子纠缠现象说明了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提出应该存在隐藏变量来解释这种“超距作用”。然而,随着贝尔定理的提出和Aspect实验的验证,隐变量理论被实验证明是不可行的,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得到了验证。
尽管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质疑在其生前未能被广泛接受,现代物理学界对他的贡献和质疑仍然抱有深刻的尊敬和重视。爱因斯坦提出的许多问题和思想实验,如EPR佯谬,为量子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贝尔定理的提出和随后的实验验证,就是基于对EPR佯谬的深入研究。现代物理学不仅验证了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还推动了对量子信息理论和量子计算的探索。
科学的发展是不断进步和修正的过程,爱因斯坦的质疑虽然在某些方面未被实验支持,但他的思考方式和提出的问题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正是这种科学精神,推动着物理学不断前进,揭示了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和叠加态等奇异现象。
现代物理学界认为,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质疑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思考和对现有理论的挑战,激发了科学家们对量子力学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尽管实验结果最终支持了量子力学的预言,爱因斯坦的质疑促使科学家们不断完善和验证现有理论,从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量子力学和经典物理学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宏观世界中,经典物理学仍然是描述自然现象的有效工具,而在微观世界中,量子力学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描述。未来的科学研究将致力于探索这两种理论的统一,建立一个能够解释所有自然现象的综合理论。
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等理论物理学的新发展,正是试图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解释宇宙的基本结构和起源。这些理论虽然目前还在发展和验证中,但它们为我们理解自然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化,我们有望揭示自然界的更多奥秘,实现量子力学和经典物理学的真正融合。
量子力学的发展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总是按我们直觉所理解的方式运行,微观世界中的现象可能完全超出我们的日常经验。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新认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关于确定性、因果关系和现实本质的哲学问题。
天地人都是不均匀变化的电磁场,人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二都相互依存和转换。天、地、物都是如此。 作用(付出、因)与反作用(回报、果),做好(强)自己。物理说实验、文献报告, 天地人都是变化不均匀的电磁场,只是大小而异。 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是:物体(粒子、星球)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都是电磁力,质量也跟随变化。中子、原子是带电的,物体是带电的。物体内外都有变化的电参数,还有变化的机械参数。能解释太多的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现象。宇宙、地球、动植物是个大化工厂。 黑洞是一台非常大的水泵(风机) 真空有电流 时间是事物变化过程! 光内外同样有引斥力及转作用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是基本平衡的,多善出少入积德。宇宙有平衡法则 从黑洞到量子,再到人都会纠缠,光子内外也有引斥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游戏中用心立一个鸡蛋是可以垂直立起来的,但遇到轻微的干扰力就会倒下,现在如果把鸡蛋内部的液体全部取出来,在鸡蛋壳内立起一个陀螺仪,陀螺仪的转轴两端和鸡蛋壳固定,在立起鸡蛋壳时,高速启动内部陀螺仪,在陀螺高速转动的时候,在鸡蛋壳顶部给一个水平向右侧干扰力,外表静止的鸡蛋壳会先向右侧倒下,紧接着又自己立起来,有时还会颠倒着自己立起来,完全违反角动量守恒,和牛顿第二定律。给鸡蛋壳内部装一个陀螺仪是有困难的,现在网上有卖带外部框架的陀螺仪玩具,完全可以代替完成本实验。按照经典理论可以用实践验证得到陀螺效应是违反角动量守恒,和牛顿第二定律的。为什么呢?深入研究可得出关于时空的新发现,实验和理论结果已在整理中,准备在此公开奉献给大家。
因为他只允许自己胡说八道,不能让其他人胡说八道与其产生冲突,就像洪秀全说他是上帝的化身,当东王化身作上帝时一切都乱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