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是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于1858年4月23日出生在德国基尔恩(Kiel),并于1947年10月4日在战后德国哥廷根(Karlsruhe)去世。普朗克是量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00年提出了量子理论,这个理论为解释物质在微观层面上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也称为“量子化条件”。在研究黑体辐射时,科学家们认为物质是连续的,而普朗克认为能量的辐射是由小的“量子”组成的,这些量子的能量与它们的频率成正比。这违背了当时的经典物理学,引发了物理学界的巨大震动。一开始普朗克的理论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后来经过实验的验证,逐渐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这个理论不仅解释了黑体辐射的谱线分布,也为解释其他微观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其后的数十年中发展为量子力学,并成为解释物质行为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成为了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之作。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认为,能量并不是像经典物理学所认为的那样连续分布的,而是以一定的单位量子形式出现。具体地说,当一个物体吸收或辐射能量时,这个能量并不是任意分布的,而是以一定的单位量子形式出现。这个单位量子的大小与辐射体的频率有关,称为“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tant),通常用符号h表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常数。它被定义为光子能量E和它的辐射频率v之间的比例关系:ΔE=hν。其中普朗克常数h的数值是恒定不变的,约为6.626×10^-34次方焦耳秒(J·s)。普朗克常数在量子力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出现在许多量子现象的数学表达式中,例如波函数、角动量、不确定性原理等等。此外,普朗克常数还是几乎所有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中的重要参数。
普朗克尺度是通过普朗克常数h、光速度c和引力常数G等物理量计算得出的。它的大小约为1.616 × 10^-35米,比原子核半径还要小约20个数量级。这个尺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普朗克尺度的出现是由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即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精确地测量,因为测量本身会干扰这些粒子的状态【为社么测量会干扰,这个在之后的文章中会再详细讲讲】。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而普朗克尺度就是量子力学描述微观世界的尺度。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贡献被认为是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基础之一,他在191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物理学的基础,对于解释物质的微观行为、分子、原子结构以及光的本质等领域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的研究为开发新型技术和实现现代信息时代的发展找到了理论支持,如今的半导体、光电子学、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领域都离不开量子理论。同时,普朗克的工作也促进了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他提出了“能量守恒”、“熵增定律”等重要概念。并且他还研究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领域。
2025年,我们将迎来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这项彻底改变物理学、技术和我们对宇宙理解的理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将这一年定为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不过,科学家们更喜欢简洁的“量子年”这一称呼。然而,量子力学的故事开始得远早于1925年。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在解决热力学中一个看似技术性的问题时,迈出了一个看似微小但却极具革命性的步伐。这个决定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为量子革命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到19世纪末,物理学的基础似乎已稳如泰山。牛顿的力学解释了物体的运动。麦克斯韦的方程描述了光的传播。热力学揭示了热与能量的关系。物理学家们以为他们即将揭开宇宙的所有秘密,但一个困扰他们的难题却始终未解——黑体辐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将这三大物理理论联系起来。在19世纪中期,古斯塔夫·基尔霍夫提出,完美吸收且完美辐射的物体(即“黑体”)的辐射光谱分布,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而与其材质无关。他提出了一个根本性挑战:
找出一个普适的规律,描述黑体在不同频率下辐射的能量。这个问题成为了热力学与电磁学新兴领域的重要课题,推动物理学家们寻找一个普适的公式,来破解热辐射的难题。当时,物理学家们能够测量在不同温度下,光强如何在色谱上变化(包括可见光与不可见光部分)。加热物体时,它会先变红,再变橙,接着变得更白,因为高频率、高能量的光开始出现。到19世纪末,已有大量关于不同温度下光强分布的精确记录。
然而,当科学家们尝试将这些测量数据转化为理论时,却碰到了瓶颈。根据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如果试图汇总所有频率下的光能量,结果会发生灾难性后果——在紫外线(光谱中的“蓝端”)区域,预测的能量会无限增长。这种能量理论上的“爆炸”——通常被称为“紫外灾难”——与实际实验结果完全不符。事实上,实验表明,在高频率下,光的强度实际上会减弱。
科学家们像威廉·维恩和雷利勋爵提出了几种能量分布公式。维恩定律:适用于高频率,但在低频率上无效。雷利-金斯公式:适用于低频率,但在高频率时会趋向无穷大。物理学家们迫切需要一个能贯穿整个光谱并与现实相符的公式,即使它没有明确的物理解释。
马克斯·普朗克,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其中一位科学家。到19世纪末,普朗克已在科学界建立了深思熟虑、勤奋工作的声誉,但他并非一个激进的革命者。他并不打算推翻物理学的基础。普朗克对黑体辐射的兴趣源自他对热力学深刻问题的思考。他对能量如何流动、如何达到平衡,以及熵(无序度量)如何被严格理解充满兴趣。黑体辐射问题为这些思考提供了一个实验场。如果能够准确预测热物体在不同频率下如何辐射能量,就可以进一步完善热力学定律。
因此,普朗克开始深入分析这些辐射光谱,力求找到一个能与精确测量数据匹配的公式。他做到了,在1900年10月,尽管当时他并没有确凿的理论依据——这个公式与实验曲线吻合,但它仅仅是一个大胆的猜测。随后,他迅速着手从机械模型中推导出这个公式。令人惊讶的是,他成功了,并在两个月后展示了推导过程。
当时,微积分已被广泛理解,方法是从离散事物开始,然后设想它们变得越来越小,同时数量按相同的比例增加。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计算曲线下的面积。计算一堆矩形的面积非常简单。然后,想象这些矩形变得越来越薄。在每个点上,你都可以轻松计算出面积,而这种近似方法会越来越精确。在数学和物理学中,通常会将一个连续的量分解成大量小的增量,随后让这些增量变得无限小,再恢复为连续状态。
因此,普朗克将总能量想象为由无数相同大小的小块组成,问题是这些小块如何分布在不同频率的光上。这类问题——离散“物体”如何最终分布——是概率论中的常见课题。从数学上讲,这可以简化为:“有多少种方法可以将物品分组?”——一个“简单”的计数问题。
普朗克沿着类似的思路推导。他将能量分解成离散的部分,计算它们如何安排才能达到最大熵状态,并得出了一个公式。教科书通常将此过程简化为:普朗克“引入”了量子化的能量。但这听起来像是一次重大的、有意图的创新。事实上,当时量子化能量更多的是一种暂时的数学手段,而非对自然界的激进声明。普朗克方法的真正创新不在于从离散单位开始——此前已有许多人做过类似的计数方法。真正的转折点在于,他在得出最终与实验数据完美匹配的公式时,并没有去除离散性。
他保留了这种离散性,并最终得出一个完美描述黑体辐射曲线的公式,涵盖了所有频率。换句话说,普朗克的突破并不是发明了全新的概念,而是在不抛弃旧有方法的基础上,保留了一个中间步骤。普朗克本人承认,他当时并未完全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深远意义。部分原因是出于绝望:没有连续模型能有效工作,保持能量的离散性成为获得合理公式的唯一途径。
他引入了今天被称为普朗克常数(h)的常数,这是一个小数字,用来设定这些能量“包”的大小。普朗克最初并未将其解读为能量确实是以不可分割的块状存在的,而更像是一个拟合参数,奇怪的是,它让数学得到了合理的结果。普朗克的发现并未立即引发革命。但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其他科学家在他的基础上开展了工作: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证明了光是以量子或光子的形式存在,解释了光电效应。
1913年:尼尔斯·玻尔提出了原子量子模型,描述了光谱线和物质的稳定性。1923年:路易·德布罗意提出物质也具有波长,统一了波粒二象性的观点。1925年:维尔纳·海森堡和厄尔温·薛定谔正式建立量子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和波动方程。普朗克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的大胆尝试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并非完全遵循经典物理学所设定的规则,而且他没有抛弃传统的思路,从而在量子物理学的孕育中埋下了意外的种子。
天地人都是不均匀变化的电磁场,人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二都相互依存和转换。天、地、物都是如此。 作用(付出、因)与反作用(回报、果),做好(强)自己。物理说实验、文献报告, 天地人都是变化不均匀的电磁场,只是大小而异。 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是:物体(粒子、星球)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都是电磁力,质量也跟随变化。中子、原子是带电的,物体是带电的。物体内外都有变化的电参数,还有变化的机械参数。能解释太多的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现象。宇宙、地球、动植物是个大化工厂。 黑洞是一台非常大的水泵(风机) 真空有电流 时间是事物变化过程! 光内外同样有引斥力及转作用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是基本平衡的,多善出少入积德。宇宙有平衡法则 从黑洞到量子,再到人都会纠缠,光子内外也有引斥力。
电磁波理论是数学当物理,且隐藏了电磁以太假说,是不靠谱的经验公式。搞出两朵乌云,不能解释光电效应,都是对电磁理论的有效证伪,必须抛弃它(任何理论都是预测未来的全称命题,一个反例就足够证伪了)。依靠电磁理论,紫外灾难和其它更多荒唐结果,都是必然。………黑体辐射是轨道光粒子受激释放/激光,各个原子光谱线与各自“温度”对应,黑体辐射曲线峰值对应原子数量最多,紫外谱段原子数量很少,不奇怪。悖论斯坦不能拯救电磁以太,也不接受有效证伪,瞎搞成荒唐无源场,粒子搞成虚幻量子鬼,搞成波穿越真空,搞成波直线传播,搞成物质是运动(波),搞成运动是物质,,,只能有更多笑话。
悖论斯坦五大骗术V3: ——1.蔑视自然搞反公理假说。绝对速度,相对时空,无源场,,, ——2. 数学冒充物理,假说演绎方程,搞虚幻数学“物理”概念。数学相对时空、数学质量、数学能量。相对速度无穷多,有高低速之分吗?光是绝对速度钉子户?力与质量有宏观微观两套规则?数学冒充物理追不上芝诺乌龟,笑死人。 ——3. 以稀奇不确定性精度和认知进化攻击确定性万有引力绝对真理。不变现象1+1=2是自然本质绝对真理,需要修正吗?宏观电磁理论描述微观粒子电磁行为当然不行,两朵乌云和光电效应矛盾都证伪了电磁理论,骗子却借机祸害伽利略变换! ——4. 指鹿为马,指马为鹿,搞二象性,以干涉衍射否定光是粒子,又去解释粒子/电子干涉衍射,祸害认知自然的确定性根基。 ——5. 无中生有的假说(鬼)解释稀奇谎称证明全称命题,且无耻于悖论,诱骗别人证明没有鬼,搞万能骗术!!………水星进动证明的大笑话:(A).号称证明全称假说是欺骗。 (B).忽视了水星电磁力等影响因素(1974地外水星探测),居然弄出高精度?活见鬼还是见活鬼?(科学思想与批判精神缺一不可,批判异常艰难也不应包容悖论欺骗!)
❌跟屁虫名利科学院,培养大批孔乙己,看不起牛顿经验归纳/实践出真知/短衣帮,更爱假说诠释相对论之乎者也//长衫子,举人自居,趾高气扬骂“民科”,狗咬狗咬人(民科民粹不知为不知无关伪科学)。笑死个人!——假说“天鹅都是黑的”,找到一只黑天鹅,写论文发顶刊皆大欢喜,号称证明了!假说科学不算假/读书人偷书不算偷,是伟大突破物理革命!瞎搞高速低速不同,宏微观差异,纠缠宇宙唯一女朋友,不确定当科学,祸害绝对真理,二象性,空间弯曲挤脑袋,测量光速不要参考系,宇宙时时处处可放羊,运动是物质,波论场论数学冒充物理追不上芝诺乌龟,,诠释应用,黑天鹅对不确定和对称性有巨大贡献……前天有人打了一个很响的臭屁/黑天鹅,比蝴蝶效应还要猛。今天果然下雨获得了应用,臭屁应用十分广泛。……为什么只有三个人懂的相对论,获得了广泛应用呢?诠释一切诠释应用,万能骗术!——演绎卫星飞行控制,汽车轮子在最下面,电力电信导体电子运动,半导体控制电子运动,,只能用牛顿力学/弯曲空间木法搞,清清楚楚,需要写论文诠释吗?号称有鬼谁能证无?水往低处流不变现象是真理是确定性,假说后脑勺也能确定?假大空祸害子孙祸害国家沾沾自喜?
古希腊哲学 —— 真理是不变的现象。水流现象千变万化是真实/不是真理。水往低处流,指南针,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电荷守恒,1+1=2,绝对时空,相对速度,……都是不变的现象/真理/知道/确定性。真理来之不易,却都是简单的,也是不证自明的(不变现象)无法证明的(全称命题),可证伪/乐于辩证批判。号称人人不知的空间弯曲是真理,胡编人人可知的时间是虚幻!是缺德笑话。科学/哲学追求确定性(知道)是生存的必须,❌鼓吹不确定(不知道)是鬼迷心窍丧心病狂。不变现象(科学)是观测归纳不是假说证明不是解释稀奇。❌号称“相对真理”是骗术。时间不变且空间不变的现象是绝对真理,比如,1+1=2,相对速度,万有引力定律等等。仰望星空敬畏自然的地心说进化了,地心说依据的不变现象变了吗?当然没有。绝对诚实/绝对真理是自然的本质,是人类生存的依靠。———不变现象/真理/知道只有一个,只能依靠观测归纳,任何假说解释都是骗术,10000年假说猜测后脑勺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