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奇险峻的挂壁进村公路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扶贫工作杂记
山高白云飘, 峡谷深且大 。
欲上登高处, 远望有人家。
大渡河大峡谷位于四川凉山州甘洛县和雅安汉源县、乐山市金口河区境内,是个旷世深峡,也是个不对外国人开放的区域。峡谷两侧壁立千仞,很多地方几乎垂直于大河之中。站在河边蜿蜒的路上,欲望峰顶,却往往看不到头,只能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
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隔大渡河与汉源、金口河区相望。河的两边,凉山州以彝族居民为主,对岸云端的住户以汉族为主。大渡河两岸的地貌就是一个地质公园,山体属典型的河流侵蚀峡谷地貌,切割数千米完美的地质剖面,记录了十多亿年来地质演化的历史,最大谷深达2000米,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还深800多米。
一
道路等基础设施加紧施工中
四月中旬的大渡河大峡谷,气候温和,但早晨还是能感受到阵阵凉意。云雾在大峡谷间飘荡,对岸岩壁也朦朦胧胧,沿河边山势而建的公路上,车辆不多,偶有成昆线的列车时而出现,时而又隐藏在两岸的山体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成昆铁路,沿大峡谷底部河边而走。筑路大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修出了这条惊世骇俗的铁路。关村坝车站设在洞内,也是世上少有的洞内火车站。成昆线的标志景观一一一线天石拱桥也在大峡谷内,当时的铁道兵就地取材,工程技术人员用石拱桥的形式,完美地解决了架桥难题。现在的悬崖峭壁依然连山体的缝隙都和几十年前的照片相似,让人心生很多感慨。
二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就在大峡谷的云端之上,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二坪村位于山顶,坐落在高高的云端之上。从峡谷底部到山顶,海拔落差达2000多米。
省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对口扶贫二坪村,并组建了扶贫工作队,队长由副调研员乐同志担任,开展为期两年的扶贫工作。
乌斯河车站位于汉源县境内,之前,成雅铁路和成雅高速公路未建成时,乌斯河火车站是雅安地区进出物资的重要中转站。乌斯河镇也因物资、人员的流转而发展起来,周边的彝汉同胞,进行商品贸易、外出等,必经乌斯河镇,因而这里曾是大峡谷里最热闹的地方。
乌史大桥乡因横跨大渡河的铁路桥而得名,桥的一头是雅安汉源县,另一边是凉山州甘洛县。几十年过去,铁路大桥巍峨矗立,南下北上的列车不舍昼夜轰鸣而过。
这座大桥建好之后,由原解放军战士为大桥站哨,守护大桥的安全,后转制为武警部队。我们来到扶贫工作队驻地,一幢一楼一底的小楼就是以前守桥武警中队的驻地。“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标语还在墙上,如今再也不见守桥战士手持钢枪、身映霞光守护大桥的身影。在省局扶贫工作队进驻这里之前,几乎废弃,房屋紧邻大桥桥墩,可以想象战士们守护大桥的艰辛,尤其是日夜穿梭的列车发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守桥战士甘于吃苦,勇于奉献,不怕艰难困苦,确保了大桥的安全。扶贫工作队的到来,让大桥边的小院又恢复了生机,队员们与当地干部群众日渐熟悉,村民们有事没事就爱到工作队的驻地坐上一坐,拉拉家常。
三
车辆行驶下山途中的下坡路
站在小院中,四周群峰环绕,不远处是峨汉高速的工地,载重卡车和施工机械忙碌往来,扬起阵阵尘土,风声很大,呼呼作响。
乐队长习惯每到晚饭时间,就抬头望望不远处的大山,计算着扶贫队员走村入户后归队的时间。随着他的目光望去,一条之字形的山路呈现在眼前,山高路窄,坡陡弯多,数了一下这之字形的一段路,竟然有十个弯,确实似天路一般,但仍有车辆在这“天路”上往来。
今天是2019年4月18日,对口扶贫办公室一行五人,来到了大渡河大峡谷,将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助力二坪村村民,实现全面家家脱贫,奔小康的工作目标。
这次活动就是现场给村民们制作出回锅肉、青椒肉片、炒豆腐干外加汤菜一个。清晨乌斯河镇农贸市场里,出摊早的摊主开始忙碌着,肉摊菜摊,水产区人渐渐多了起来,询价声和讨价声此起彼伏。
昨日将猪杀好的摊主,正拿着喷枪炙着猪毛,切割分好的猪肉挂在架子上,摆在摊位前。工作队平时是这摊主的老主顾了,一说到大桥乡的省局扶贫工作队都很熟悉。
单位扶贫工作对口的是二坪村最遥远的一个村小组,包括十来户帮扶的贫困户。今天扶贫工作队将和局扶贫工作队员一起,给对口的贫困户开展一次特殊而充满温情的活动。

行进途中,扶贫工作队和工作组弥足珍贵的一张合影
扶贫工作队由工会副主席刘同志和现任工会副主席何同志带队,成员有公司办的刘同志。这次不同寻常的活动就是在云端的二坪村村民的院子中,做出一桌美味的饭菜,让贫困户家人老小品尝,并现场教会村民制作这美味佳肴。
清晨的乌斯河镇,渐渐从奔腾的大渡河畔醒来,雾气散尽,阳光照在前来市场采购各种用品的人身上。我们来得还早,市场里的人不多,这个季节大渡河边的天气还不错,感觉还暖和。
我们在肉摊采购好品质上等的猪肉,又在一蔬菜干杂店买了芹菜、蒜苗和青椒。担心所带调料不够,又买了点菜籽油,另外特意买了两件罐装啤酒和一次性碗筷,希望能给村民们带来惊喜。
四一切准备好后,工作组来到驻村扶贫工作队驻地,与工作队队长乐同志汇合。扶贫队员吉伍和杨同志将一同出发,从大峡谷的底部向云端进发。

到达二坪村要经过田坪村的第1段盘山公路23道拐
两辆喷涂着“司法”二字的车从铁路大桥下出发了,希望旅途顺利,平安抵达云端上的二坪村。大峡谷边的山体很险峻,放眼望去,处处是悬崖和绝壁。乐队长指着对面的一条路,说道:“那路只有人能走过去,有几户村民住在里面,今年马上搬迁出来,住上政府出资修建的新房,路也会通到家门前。”抬头望去,感觉那路只有山羊才能行走,这悬崖边的路与山体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那就是路吗?
车辆在师傅的操纵下,沿着山路,左一个满轮右一个满轮地艰难向山上行进。坐在车上,只感觉一个个陡坡扑面而来,冲击着你的心房。身边是发动机不甘懈怠的轰鸣声,好似车辆也知道,如果我不使出全力,就会在这大山上败下阵来。还好,两位师傅省局工作队派驻乌史大桥乡后,在各个季节,驾车跑过多次,对路况了如指掌,沿着盘山公路驾驶车辆稳步前进。
车辆行驶了一个小时,一切都顺利。沿途看到多辆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为在2020年全面脱贫奔小康,政府各级部门不断推进云端彝寨的基础建设,拓宽山路,硬化道路,加固路基,完善交通设施。
向上的路,来到山脊处,后面一段道路在背阴的地方。天凉之后,路面带有冰凌,路的一边是下去了就上不来的悬崖,一看海拔标尺,两千米以上了。
这段背阴的山路有几里地,望见延伸到峡谷对面的公路,在大山的半腰上似一条细细的腰带,名副其实的挂壁公路。行驶在路上的车辆只能单向行驶,沿线道路就只有几个地方能够会车。挂壁公路好几公里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景色却也雄奇,只是小心脏可得经受住啊!从未去过这种路上的人,即使坐在车里,看看路沿下的深沟巨壑,也会心惊肉跳不已。山高石头多峡谷很大,各路段的地质构造却非常不同。露出的山体,石头看上去松松垮垮,好像随时准备垮塌下来一样。风吹石动,让人后背发凉,只觉要远离一些,才安全一点。

天冷了,路上就会有冰凌子的背阴公路。
车辆翻过山脊,向深沟的半腰进发。感觉坡和弯一个比一个凶险,大多是回头弯,坡度很大,在一个弯前师傅说:“这个弯才恼火,上坡的时候,挂在一档,踩油门的脚一点也不敢松,不然爬不上来。”作为长年生活在山区的人,从小习惯了周围的群山,一到放假就常上山玩耍,雨季到了还会去松树林里捡菌子。这边的大山和西昌周边的两相比较,一个是雄壮的伟男子,一个是温柔的小姑娘。大渡河大峡谷十亿年的沧海桑田,造就的雄奇绝非浪得虚名。

绝壁上崩落的岩石,有好多年了,留在村民的屋前。
五我们的车辆因前方施工而停在路上,对面的挂壁公路清晰可见,抬头一望是峡谷对面的群山,今天云彩不多,在山巅飘荡;天公作美,晴空万里,视野广阔又通透。公路转弯处有挖掘机正在施工,清理路面泥土和装载炸下来的石料,卡车在挂壁公路上缓缓前进。这路上的司机称得上身经百战,如果不熟悉路况,即使是坐车的人都会战战兢兢,沉默不语地经过这段旅程;师傅们轻车熟路又自信满满地驾驶着车辆,上坡下坡再急转弯,一气呵成,不断向云端挺进。
被堵车辆逐渐增多,走过来一位身穿迷彩服的壮实中年汉子,皮肤黝黑,说着汉源腔的汉语。见到乐队长热情地打着招呼,原来他是乌史大桥乡的武装部长;身后上来一人是甘洛县人大的王副主任,甘洛县田坝乡人。王主任道,在甘洛工作多年,以前也没到过这山上,完全想不到山上的条件这么差,作为本地人也极少到这儿来。
这条危机四伏的路,是二坪村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小路倒也有,那就是悬崖边的天梯了。在过去,村民下山到乌斯河镇购买物品或出售农副产品,天不亮就得出门,下到峡谷办完事再回到高山的家里,一天的时间就消耗完了,年老体衰的村民就很少出门下山了。自精准扶贫以来,各级政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出村里的道路好走多了。不过,据说这条路上每年都有交通事故发生,会有人员伤亡。就在一个多月前,一辆面包车从上面的路翻到下面的路上,造成乘车人员死伤,万幸的是没有掉下峡谷里;今天随行的扶贫队员吉伍接到通知,上山救援,参与了运送伤员,搬运遗体。

行进途中的壮丽景色
去年以来,在乌史大桥乡,哪里有险情,哪里有危难,那里就有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扶贫队员。
山上平地不多,有点台地的地方,散落着村民的房屋。稍微平整点的地方,用石头垒埂,是面积不大的农田;村民能够种植一点玉米、洋芋等旱地作物,房前屋后可以零星种点蔬菜,看上去长势不是很好,感觉到土地的贫瘠、物资的匮乏。
堵车半个小时,再经过半个小时的前行,车辆经过挂壁公路,在山中盘旋,终于到达目的地——对口扶贫的二坪村最远的一个村民小组。这个路段,车身颠簸,驾乘人员全方位摇摆,早让大家没有了看风景的兴致,而是时不时地感叹声。深深的峡谷,望不到底,沿豁口可以看见部分大渡河的水面,对面连绵不断的群山属于汉源地界,也是望不到尽头的大山。车辆的经过和震动会惊动到山上的石头,美景面前其实是步步惊心,颇有生死未卜的感觉。扶贫队员小贾,一位冕宁籍的年轻彝族干部,初次上到二坪村,从上车伊始的兴高采烈到最后的悄无声息,云端人家的回家之路可不好走哦!初来乍到,既看到了大自然的雄奇险峻,又体会到大自然的毫不留情;大山面前,顿时感受到内心的无助和云端上的缥缈,颇不踏实。
六中午11时,太阳已高悬,海拔2000多米了。
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二坪村一组。高海拔的紫外线,让人身上感觉到了阳光的热度。木牛组长等候着工作组的到来,他50出头,人很瘦,但他算是组里的文化人。木牛组长的院子就在路边,地势稍微平坦一点,今天的活动就在他家的院子里进行,他逐户通知帮扶对象到他的院子里会合。
早晨从乌斯河镇农贸市场采买的猪肉和配菜从车上搬了下来,新买的碗筷和两件雪花啤酒,还有从西昌带来的加工调料摆放在木牛家的柴垛上。帮扶的村民陆陆续续来到院子里,以妇女居多,也有些老人和孩子,院子里热闹起来,让寂静的山林有了一点温暖又喜庆的味道,或许多年以来还没有人参加过此类新奇的活动。
工作组的两位“大厨”,即将登场亮相,一位是何同志,一位是刘同志。木牛组长找来方桌、菜板和菜刀,炊具是一口铁锅和小半截汽油桶加工的简易灶,也就一层铁皮而已。灶火点燃,铁锅加水,制作回锅肉的鲜肉放进锅里先煮上一会儿;另外的猪肉准备炒个青椒肉片。何大厨和她们说着话,我们在家里什么事都要做,工资嘛!全部交给媳妇。大家开心一笑。
院子里有从山上接下来的山泉水,洗锅、洗肉、再洗菜,大家一齐动手,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掐掉芹菜叶,掰了青椒梗,把蒜苗也打理好,做汤的白菜洗净放盆里备用。刘“大厨”,先拿起猪肉,给大家分析这几块猪肉的特点,讲解适合炒回锅肉和肉片的原因,猪皮在农贸市场就炙过了。锅里的水开始冒着热气,水面上漂浮着几瓣姜片,刘大厨将几块猪肉放进锅里,按照传统川菜的做法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煮肉火候的把握也很重要,煮得太嫩或太老都不好。刘同志和村民们,做好”大厨”的助手,乐虎队长和两位木苏交谈着,彼此是很熟悉的。

两位大厨在悬崖下进行烹饪,村民们在高处围观
“刘大厨”先切好姜片,再用芹菜、豆腐干演示刀功技法。二坪村的媳妇们依次动手体验学习刀法,“刘大厨”在旁边指导并点评她们的技术;另一位是前工会副主席刘祖贵,展示鲜肉切片的技术,乐队长在旁边撑伞,让大厨们有个舒适的操作环境。演示中以“刘大厨”为主,他先后演示了直刀、斜刀和片刀技法,把煮好的肉切片,蒜苗和青椒切好了。操作中讲解了青椒和蒜苗的刀法,先用刀拍下要切的菜,青椒宜用直刀,蒜苗宜用斜刀,利于后期烹饪入味,达到色香味俱佳的效果。村里媳妇们的刀法,既不是想象中那样好,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差。山高水长,路途遥远,村民们吃鲜肉的时候不多,一年到头,吃得多的是各家各户自己腌制的彝家腊肉,风味独特,别有一番滋味。当然,刀法就不讲究了,以切成块食用为主,切片的时候很少。正式炒菜之前的准备工作,耗时一个小时,已是午后一点。高山上的紫外线很强,“大厨”们忙完这些工作已经有了汗滴,脸也晒红了,就脱去外套,身穿体恤,为最重要的下锅炒菜做好最后的准备。
抬头望天,一片湛蓝。房前屋后的梨树,嫩绿的叶子挂满枝头,绿色中点缀的白色。是尚未褪去的梨花,春天留驻在大渡河畔的云端彝寨里。用山石垒砌的低矮院墙上也爬满了绿色的藤蔓植物,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绿得真是很养眼,大都是石头的山上,这绿意盎然的色调,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

历经艰辛烹制的悬崖下的美味佳肴
七趁着切肉的功夫,另一位“大厨”何同志,已将白菜汤烧好,他亲口尝了下菜汤的味道,再重新调味。这简易的灶台,经柴火的烧烤。已让人不能近身,何大厨被灶火烤得满脸通红,在灶边寻找着下勺的角度,勺的把子不长,用起来很不顺手。
烹饪主菜那还得看“刘大厨”的了。
简易的炒锅支在院子中央,燃烧的柴火让锅边的温度很高,两位“大厨”相互配合,加柴添火,掌勺的刘建国“大厨”先炒第一个主菜——芹菜豆腐干,倒油、加火、油辣了,豆腐干下锅,炒勺在锅里翻转,待炒得差不多了,加入芹菜、青椒,继续翻炒,加入盐等调料,出锅装盆,这道菜就制作完成了。金黄的豆腐干配上白色的芹菜和翠绿的青椒,颜色挺不错的。炉灶周围的温度不低,村民们撤到旁边屋顶的平台上,居高临下,看着两位大厨的操作,眼神里充满着期待,炉火熊熊,太阳炙烤,这操作环境可不让人舒适哦!两位“大厨”的额头上,汗珠“啪”“啪”往下落,为了今天的美味,“大厨”们也是拼了。

竖起大拇指赞美佳肴的小伙子。
你知道川菜中的第一名菜吗?这就是让人百吃不厌、家喻户晓的回锅肉。今天制作的回锅肉将不同凡响,它吸天地之灵气,引二坪村饮食潮流。锅烧热了,倒入少量菜籽油,将切好的肥瘦相间的猪肉倒入锅中,不停地翻炒,把肉中的油逼出来,防止粘锅;炒得差不多时,“刘大厨”加入郫县豆瓣酱、糖等调料。他边炒边讲解,院子里飘满香喷喷的味道,锅里的肉“嗞”“嗞”作响,颜色逐渐油亮鲜艳起来,让人垂涎欲滴,村民们在屋顶平台看得津津有味。辛苦的是我们的“刘大厨”,头顶着骄阳,抗着炉火的炙烤,一丝不苟地操作着。这美味的家常大菜,在加入翠绿而白净的蒜苗,翻炒均匀后,就可以上桌。起锅前再最后一次加入调料,一锅色香味俱佳的天府第一名菜就大功告成了。
起锅过程中,村民中一位缀着耳钉的小伙子过来帮忙。一大锅回锅肉,要一手拿勺,一手端盆,出锅颇费力气,小伙子伸出一只手。抓住盆沿,让出锅变得轻松一些。
两位“大厨”忙得有点累了,乐队长把灶火烧得旺旺的。最后的主菜是青椒肉片,也是很著名的家常菜。时间来到了午后的一点一刻,就在大家饥肠辘辘之时,爆炒青椒肉片终于出锅了,云端上的露天午餐即将开席。饭桌上又加了一个彝家腊肉,瘦肉通红,肥肉淡黄,腌制得不错,让人很有胃口。
大家一齐动手,把两张圆桌和配套圆凳搬上了屋顶的平台,菜、啤酒和碗筷也摆好了,这场山巅上的午餐正式开始。随着“噗”“噗”开拉罐的声音,一切都准备妥当,这桌饭菜虽算不上丰盛,却是四川监狱扶贫队员一片火热的爱心,真诚祝愿二坪村村民的日子,像那开花的芝麻——节节高,像灯笼一样,越来越红火。
木牛组长端着啤酒,依次向驻守二坪村的乐队长敬酒,又和前来帮扶的扶贫工作组成员碰杯,感谢一年多来,给予他们真诚帮助的每个人,表示诚挚的谢意。脚下是奔流不息的大渡河,身边是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大家的欢声笑语在云端飘荡。缀耳钉的小伙子,品尝着饭菜,立刻竖起大拇指,发出感叹:“味道好,好吃得很!”。姑娘媳妇们吃得非常开心,不多大功夫,这高山上的午餐就接近了尾声,桌上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工作组和村民挥手道别,他们即将走村入户,对帮扶的贫困户进行环境卫生评比。

四户贫困的家庭,喜获环境卫生评比流动红旗。
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工作组进到贫困户家中。春节前发放的对联贴在门上,还有红红的小灯笼,宣传挂历挂在院中,这些是单位春节前发放的。进入室内光线很暗,光线从缝隙投射进来,形成光柱。忽然从明晃晃的室外来到屋内,眼睛难以适应黑黑的环境。室内没有什么家具或亮眼的电器,圈内也没有几头牲畜,吸引人的就是灶头上挂着的腊肉,这就是贫困户要吃的肉食。木牛组长陪工作组先走了几户人家,还有其他事情,就先离开了。工作组的刘和何同志,继续走访余下的贫困户,与他们交谈今后的脱贫思路和环境卫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完成脱贫任务,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后记悬崖下有很多崩落下来的巨石,有的达半间房子这么大,石头周围开垦出小块的土地。荞窝监狱工作组接下来,采购了部分贫困户的腊肉,当场支付了现金;评比出环境卫生一等奖一户,二等奖一户,三等奖两户,举行了简短的颁奖仪式,奖品是电饭锅等实用的生活用品。这次活动结束了,局扶贫工作队和工作组人员,将下山返回到工作队驻地。

平凡而不简单的天梯小学二坪村小学。
车辆沿原路返回,时间已近下午四时。未曾想到,走出没多久,就无法前进了,前方的道路施工正忙,我们不得不下车等待。停车的地方离二坪村小学不远,粉墙上是十六个鲜红的大字“爱党爱国、坚守初心、敬业奉献”,门上插了两面绿色的彩旗,院子中飘扬的是国旗。没有遇见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也没有学生出入,可能已经放学,学校的周围很安静。看得出,二坪村小学的外墙重新粉刷过了,与上次相比,面貌焕然一新。
这所小学极其普通,却也非同寻常,这就是上过央视的“天梯小学”,在这所学校任教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是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时光倒流到1990年,李桂林——年轻的汉源籍彝族教师来到了二坪村。在海拔2800米的山顶平地只有两栋房子和一小块水泥地的学校,周围孩子唯一受教育的场所,就是眼前的二坪村小学。因条件艰苦,没有人愿意来此任教,学校停办多年,二坪村已经沦为文盲村。村里的大人孩子听不懂汉语,讲不来汉话,仿佛这山顶上的人家真的是与世隔绝了。李桂林夫妇放下自己的孩子,来到二坪村小学,让村里的孩子重返课堂,久违的琅琅读书声,再次在云端响起。
刚一开始,学校有17名学生住在悬崖下,要爬天梯才能上学,他们全部得靠李桂林夫妇接送。以前的天梯是村民用藤条绑的,后来换上了铁丝。2010年,沿山势凿出一条约3.5公里的道路,有的地方用上了架管,安装了钢板天梯65米,危险处架设栏杆21.9米,铺设混凝土梯步12平方。将以前70—80度的天梯优化成50—60度,较之以前安全多了。

云端彜寨正在加快各项工程建设。
从1990年到 2008年,悬崖下的学生要攀爬将近400米的距离,才能到达安全地带,踩空一步就会有生命危险。在这恶劣的环境下,毕业了7届毕业生,达189人,教学质量名列村小前茅。二坪村的年轻人告别了文盲的历史,开始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2009年2月5日,李桂林、陆建芬夫妇荣膺“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天梯小学开始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光阴荏苒,10年之后我们路经天梯小学未曾谋面李桂林夫妇,不过他们还坚守在这云端上的二坪村小学校里,不由让人肃然起敬。一个信念让他们把人生中美好的三十年,无私地奉献给了大渡河畔巍峨的大山,播撒下文明的种子,哺育了大山的孩子。他们的坚守,使村里的老人孩子与外界的交流没有语言上的障碍。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汉语流利,见多识广的人大有人在,变化发展非常明显。
乐队长介绍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抽查教学质量,二坪村小的成绩总让人刮目相看;李老师一身傲骨,对一些欺世盗名,假公益之名帮扶的机构嗤之以鼻,并不认可他们的“公益行动”;他不计名利,不计得失,把一切为了孩子的信念深深扎根在这大山之中。或许直到退休,直到有了学校的接班人,继续教导大山的孩子,他也许才会安心地下山吧!
大渡河两岸的平坝、台地、山坡、崖壁平台散居着彝族同胞。据史料记载,他们是唐宋时期“虚恨部”人的后裔;也流传着,云端遗民是兵败大渡河石达开军队的后人,为躲避清军的追杀,而没入大山之中,成为云端上的居民。

先后两次前去探路的扶贫队长乐同志。
工作组下山的路途艰难曲折,乐队长两次前往探路,崖壁映衬着他坚实的步伐,沿着蜿蜒的道路不断朝前走去。经过乐队长的指挥,车辆在最短的时间里,安全抵达了桥墩下的驻地,已是天色朦胧,人困马乏了。沿途看见部分新修好的房舍,甚是漂亮,那是山上村民新的居所,道路修好到了家门口;高山公路边立有新的标牌,二坪村今后将开发旅游业,讲好大山的故事,创建和丰富石头文化,二坪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大渡河川流不息,大峡谷雄姿依然。高鸣汽笛的列车如铁流一般,驶过乌史大桥,发出的轰鸣似滚滚春雷,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大桥边的峨汉高速公路的工地上,车来车往,工人们争分夺秒,抓紧施工,大渡河大峡谷正在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高山人家白云飘飘。
站在大渡河畔,成昆线上,毛主席的诗词涌起在心间:“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完成于 2019年7月30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