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去世后,妻子李淑贤为何不改嫁?为独吞遗产,她打了十年官司

史论纵横呀 2025-02-10 13:46:40

1967年,末代皇帝溥仪因尿毒症住院,周总理得知消息后十分关切,特意安排他到首都医院进行治疗,还派人专门探望。

不过,尽管溥仪接受了积极地治疗,但他依然因为病情沉重而于10月17日凌晨去世,死时61岁。

溥仪去世的时候,妻子李淑贤43岁,这个年纪虽然不小,但想要改嫁,还是来得及的,毕竟她跟溥仪没有孩子,下半辈子也需要一个依靠,但她却没有这么做。

李淑贤之所以不改嫁,倒不是说她与溥仪的感情有多好,而是因为溥仪是有遗产的,她从中获益匪浅。

在溥仪的遗产当中,有一项比较受关注,那就是由他口述,李文达代为执笔的悔过材料,也就是自传《我的前半生》,书中记载了他从3岁登基称帝到接受改造的这几十年的事情,许多都是不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极为珍贵。

这本书在1964年出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销量也以数十万计,为溥仪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为了获得这本书的版权,李淑贤与李文达及负责出版这本书的群众出版社,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官司。

溥仪可能到死都没想到,跟她过了好几年贫苦生活的妻子,竟然在他死后,为了争夺遗产而闹得满城风雨,把他的老脸都给丢尽了。

一、溥仪的感情生活

溥仪出生于1906年,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前,将他立为皇帝,但他在位仅仅三年,就于1912年宣布退位,清朝就此灭亡。

清朝虽然灭亡了,溥仪却因为《皇室优待条件》的存在,可以继续保留皇帝尊号并住在皇宫,而且每年可以得到400万元的生活费,再加上祖上传下来的大笔家产,让他得以继续过上富贵无忧的生活。

1922年,溥仪16岁的时候,在太妃们的操办下,溥仪结婚了,而且一次娶了两位妻子,即皇后婉容和妃子文绣。

这两位妃子,溥仪比较喜欢婉容,对文绣则比较疏远,但因为他小时候被太监们捉弄,过早享受了男女之事,导致他失去生育能力,所以两个妃子一直没给他生孩子。

1924年,北京政变爆发,溥仪被赶出皇宫,于是他带着嫔妃及大量奇珍异宝辗转来到天津,在日本人的“帮助”下生活。

在天津生活期间,溥仪经历了婚姻的巨变,由于他与日本人走得太近,又宠幸婉容而疏远文绣,导致文绣出走,后来又以“同居九年,未得一幸”为由起诉离婚。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刀妃革命”,溥仪也由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离婚的皇帝,这件事对他的触动相当大,让他丢尽了颜面。

1931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被日本人送到长春当了“皇帝”,其实是傀儡,婉容曾极力劝阻,但他为了实现复辟梦而执意前往。

后来,在川岛芳子的诱骗下,婉容也被带到了长春,继续以皇后的身份示人,但她很快就发现上当受骗了,便几次试图逃走,但都没有成功。

在长春,婉容与溥仪的矛盾激化,再加上她按捺不住寂寞,与溥仪的两个侍卫私通,后来还生下一个孩子,被但溥仪扔到火炉中烧死了。

因为这件事,溥仪与婉容的感情彻底破裂,他愤怒地将婉容“打入冷宫”,以此来发泄不满。

那时候,溥仪为了身边有个女人嘘寒问暖,于是在东北进行选妃,最终选中了一个叫做谭玉龄的女学生,被她封为祥贵人。

谭玉龄当然只是个摆设了,但她温柔贤惠,知书达礼,溥仪非常喜欢她,但是在1942年的时候,22岁的她却被日本人害死。

溥仪为此感到十分愤怒和伤心,为了能缓解心中的悲伤,他再次进行选妃,又挑中了一个15岁的女学生,名字叫做李玉琴,被封为福贵人。

李玉琴是1943年入宫的,仅仅过了不到两年,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了,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关东军被消灭,溥仪在逃亡途中被逮捕,之后被押送到西伯利亚关押。

随着溥仪的被捕,他与李玉琴分道扬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两人的婚姻关系被正式终止,李玉琴随即改嫁。

通过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溥仪被捕前一共有过四位妻妾,总体而言的他的婚姻生活是悲惨的,这是他一生之痛。

因此,在1959年被特赦出狱后,溥仪为了过得更幸福,表达了强烈的再婚欲望,后经人介绍与第五位妻子,也是新社会的第一任妻子李淑贤结婚。

二、溥仪和李淑贤的婚姻生活

1950年,溥仪结束在苏联的囚禁生活后,被引渡回国,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这是溥仪获得新生的一个关键时间段,他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地告别了过去的自己,他不再是清朝的皇帝,而是新中国的公民。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起初他在植物园上班,1961年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职。

1962年,溥仪偶然表达了想要再婚的愿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快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周振强就拿着一张照片给他看,他很感到满意,周振强便安排见面。

照片中的人正是李淑贤,她是浙江杭州人,8岁丧母,16岁丧父,17岁的时候被继母卖给一个有钱的老头当小妾,她极力抗争,最终从杭州逃到上海,寄居在一个远房表姐家中。

后来,李淑贤到一所文化补习学校读书,学习护士专业,在她19岁的时候,嫁给了北平伪警察局的警察刘连升。

刘连升家庭富裕,日子过得不错,但他在1955年被枪毙,李淑贤因此守寡,很长时间都没嫁人。

一直到1957年,李淑贤33岁的时候,她得以再次嫁人,嫁给了一个银行会计陈庆之,两人只在一起生活了2年多,陈庆之就因病去世了。

李淑贤的人生、婚姻经历十分坎坷,但她一直想要一个家,这一点与溥仪有些许类似之处。

李淑贤被介绍对象的时候,她正在北京市朝阳区关厢医院上班,当时她并不知道对方是末代皇帝溥仪,来人只说是搞文史资料研究的人,没有家室,孤苦可怜,人也老实,她便同意了。

1962年2月,两人第一次见面前,李淑贤得知了溥仪的身份,起初她有所顾虑,但介绍人说溥仪是改造好的普通公民,她就没再说什么。

两人见面后,彼此印象不错,聊得很投缘,溥仪觉得李淑贤很温柔,也很喜欢李淑贤的职业,因为他对医学很感兴趣,很早就想当一名医生;而李淑贤则认为她温文尔雅,很有学问,说话还带点幽默感,没什么架子,更不是什么皇帝。

就这样,两人开始交往,很快就第二次见面了,这一次是溥仪邀请李淑贤参加政协的舞会,两人一起跳了支舞,临别前互相留了电话。

此后,两人开始频繁联络,这种类似于自由恋爱的感觉,让溥仪感受了极大的快乐,他很快就向李淑贤求婚了,李淑贤没有迟疑,当即答应下来。

这一年五一,溥仪和李淑贤举行了婚礼,之后李淑贤就搬到了溥仪家中。

不过,结婚后一个星期,李淑贤就发生了问题,溥仪经常大半夜不睡觉,要么一个人看书,要么戴着眼镜,在床边闻李淑贤的脸和脖子,直到把李淑贤弄醒为止,就是不碰李淑贤。

起初,李淑贤认为只是新婚燕尔,溥仪有些激动得睡不着,但后来她就发现不对劲了,溥仪一直如此,而且有一次她陪溥仪去医院,溥仪竟然在偷偷打荷尔蒙。

李淑贤当过多年护士,当然知道怎么回事了,追问之下溥仪也承认,还流着泪说自己对不起李淑贤,他实在太喜欢李淑贤了,李淑贤如果无法接受,他也不强求,但他也不想活了。

说完,溥仪还扑通跪在了地上,这把李淑贤吓得不轻,李淑贤见溥仪真诚地向自己坦白,便说以后就这样吧,但不要再打针了,对身体不好。

因为这件事,溥仪对李淑贤十分感激,他带李淑贤四处游玩,给李淑贤买各种化妆品,只要是李淑贤喜欢的东西,他都买。

但是,由于溥仪自幼生活在皇宫,大半辈子都是别人照顾的,缺乏许多基本常识,生活上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再加上他性格上一些不好的特质逐渐显现出来,李淑贤时常与他爆发矛盾,溥仪有时候气不过,也跟着吵起来。

两人最大的矛盾,其实是在孩子这个问题上,尤其是李淑贤,她孤苦伶仃,年龄越大就越想要个孩子,想了各种办法,但一直不能如愿。

因为种种不如意,李淑贤第一次向溥仪提出了离婚,溥仪每次都搪塞,再加上政协工作人员参与调解,这件事就拖延下来。

1963年11月10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溥仪和李淑贤,他对溥仪的生活表达了关切,临走时还对溥仪说:

你们夫妻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听说你俩身体不是太好,不能生小孩儿。我不是也没有小孩儿吗......全中国的小孩儿都是我的小孩儿嘛。

周总理本来是安慰的话,却让李淑贤内心久久不能平复,离婚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因为周总理的接见,使她成为全国知名的人物,便不好再提离婚之事了。

但是,仅仅结婚五年,溥仪就生了重病,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对李淑贤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对不起你呀,结婚五年多,又把你一个人扔下。我年岁大了,体弱多病,既没能让你生下一男半女,又没留下长物,今后你怎么办……

说完这话后不久,溥仪就去世了,李淑贤虽然不太爱溥仪,但也伤心地流下眼泪,他知道溥仪是个好人,有些事情其实是不得已。

后来,李淑贤借了100元,将溥仪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1955年又改葬到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那里除了安葬溥仪,谭玉龄的坟墓以及婉容的衣冠冢也在那里。

溥仪去世后,李淑贤因为经济拮据而多次搬家,再加上她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所以只好停薪挂职在家疗养,生活就更加窘迫了。

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让政协每个月给李淑贤发60元生活费,但这些钱根本不够,因为她需要生活,还时常去医院打针吃药。

那么,溥仪难道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吗,李淑贤的生活怎么会如此困难?

三、溥仪的遗产争夺战

前文提到,溥仪在出宫的时候,携带了不少奇珍异宝,这些都是清朝历代皇帝收藏的,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之物。

但是,这些奇珍异宝,一些被他变卖以维持庞大的开销,一些被被人偷走或者骗走,一些被他拿去送人,还有一些则在颠沛流离中丢失。

到溥仪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时候,溥仪为了立功表现,曾将一些珍贵文物上交给国家,他由此变得一穷二白,到他出狱的时候,连租房都没钱,要不是国家照顾他,他就流落街头了。

但是,这不代表溥仪是没有遗产的。

首先,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他的这一特殊身份其实是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帮李淑贤解决许多问题,比如政协提供给他60元每月的生活费,再比如她将溥仪的骨灰安葬到商业化的华龙皇家陵园,为她带来了不少利益。

溥仪的名气之大,妇孺皆知,有不少商人愿意花钱曾溥仪的热度,李淑贤作为溥仪的遗孀,自然是受益者,比如她与出版商合作出版的《溥仪与我》、《我的丈夫溥仪》等五本书,都是与溥仪有关的,这些书为她带来了不少收益;

其次,溥仪的人际关系很广,这也是李淑贤可以利用的;

再次,溥仪的自传《我的下半生》,这本书在当时的热度很高,是可以直接给李淑贤带来收益的。

《我的下半生》刚出版的时候,作者署名是溥仪和李文达,所得的收益也是一人一半,溥仪靠着这笔稿费,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但是,溥仪去世之后,这本书的著作权就被李文达拿去了,穷困潦倒的李淑贤多次找李文达和群众出版社协商版税之事,群众出版社竟然只给了她300块钱补偿金,这让她十分生气。

李文达在解放前曾参军,从事情报工作,还干过战地记者,解放后在警察局上班,当过科长,主要负责反间谍工作,还写过大量侦探小说,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军人和军旅作家。

由于李文达“红又专”,所以他被上级部门派去协助溥仪撰写悔过材料,溥仪口述,他执笔书写,最终写下了厚厚一叠草稿。

但是,书稿行文太过口语化,比较凌乱,没有章程,所以距离出版成书是很遥远的一件事。

后来,溥仪被特赦出狱,他的悔过材料可以公开,于是李文达便对草稿进行了修改和整理,最终形成了一本可以出版的书,取名为《我的前半生》,这与最初的草稿是有很大而不同的。

为了能让《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尽善尽美,李文达付出了大量心血,他无数次往溥仪家里跑,找溥仪确认每一件历史事件的细节。

并且,李文达还进行了大量实地走访,比如他曾数百次到故宫参观溥仪住过的地方,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溥仪当皇帝时候的过往,从而对写作提供灵感和帮助。

也就是说,《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李文达是深度参与创作的,他与溥仪都是著作人,这也是他们为何与溥仪平分版税的原因所在。

《我的前半生》出版之后,在国内影响力很大,甚至引起了国外不少人的关注,比如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尼,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就深深被吸引了,一直想将其改编为电影,他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末代皇帝》。

1984年,贝托鲁尼来到中国,为了取得《我的前半生》的改编权,他找到溥仪之妻李淑贤,李淑贤当时困难很大,于是在没有告知李文达的情况下,私自将版权卖给了托鲁尼,后来托鲁尼拍摄了电影,于1987年公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际上拿奖无数。

这件事引起了李文达的不满,他认为自己作为著作人之一,应该有权决定是否出卖版权,并且获得版权收益的一半。

于是,李文达与李淑贤的矛盾开始凸显,李淑贤为了独占版权,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是溥仪的遗孀,而《我的前半生》讲的又是溥仪,她理应得到所有版权。

李文达也不甘示弱,也写信给中央,讲述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并说按照法律来讲,他是可以获得一半著作权的。

国家版权局经过详细调查,认为李文达的话属实,理应得到一半版权,李淑珍作为溥仪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也可以得到一半版权,并发函将处理结果告知双方。

群众出版社按照这一处理结果,将历年以来的版税平分给了李淑贤和李文达,但李淑贤却表达了极大不满,竟然一纸诉状将李文达和群众出版社告上了法庭。

法庭当然只讲证据了,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证人证词,李文达无法证明自己作为执笔人,实际参与了《我的前半生》的创作过程,因此法院倾向于将著作权判给李淑贤。

但是,还没等法院判决结果出来,李文达就在1993年75岁的时候病逝了,这一情况对于判决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95年,法院最终判决李淑贤胜诉,她获得了《我的前半生》的所有版权,经多方协调,群众出版社给李文达的家属发放了3000元抚恤金,李文达的家属感到不公,多次提出上诉,但都被驳回。

1996年,事情出现了些许转机,在李文达家属的不懈努力下,法院最终判决《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权属于李淑贤一人,但经济收益则由李文达和李淑贤共同享有。

在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诉讼中,李淑贤为了独吞溥仪的遗产,不顾李文达参与创作的事实,提出两人独占版权的无理要求,吃相太难看,她虽然赢了官司,却丑了名声,许多人怀疑她当初之所以嫁给溥仪,就是冲着溥仪的遗产去的。

说这话的人认为,李淑贤在知道溥仪的身体情况之后,没有选择离婚;当她与溥仪闹矛盾后,依然没有离婚;溥仪去世之后,她也没有改嫁,而是以溥仪遗孀的身份出书赚钱,争夺《我的前半生》的版权,虽然有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因素存在,但不是她无理取闹的理由。

1997年,李淑贤因病去世,享年72岁,由于她无儿无女,也没有家人,所以《我的前半生》的版权被法院判定为无主财产,后来版权被溥仪的亲属取得。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