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立后,在武功方面比较出色的皇帝,宋太宗赵匡胤算一个,他在位期间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结束了中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
赵匡胤之后,北宋几代帝王跟他相比,就显得马马虎虎了,比如宋太宗赵光义,虽然灭了北汉,但在对辽战争中的表现差强人意,收复幽云十六州没有半点进展。
宋真宗就更差劲了,打不赢便干脆躺平,拿钱给辽朝换取和平,成为兄弟之国。
宋仁宗在位时间很长,一心发展经济,政绩还是很不错的,他的名声也很好,唯独在军事上的作为很尴尬,奈何不了辽朝就不说了,还被西夏逼得签订“庆历和议”,继续拿钱换取和平。
宋英宗和宋神宗时期,北宋以内部矛盾为主,为了挽救日益衰落的国家,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实施变法改革,并试图通过拓边运动来增加国土,但代价却很大。
总得来说,北宋建立一百多年后,经济发展开始出现瓶颈,军事上也在倒退,被迫与辽朝维持和平,却被上蹿下跳的西夏逼到墙角,十分狼狈。
但是,宋哲宗赵熙的出现,却一度扭转了这一局势,他在位只有15年,只活了23岁,却在军事上重挫西夏,并在拓边运动中取得了不少领土,一度打出了汉唐气象,确实了不起。
那么,宋哲宗究竟干了啥,为何说他打出了汉唐气象呢?
一、
1085年3月,宋神宗去世,遗诏立年仅8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宋神宗,由太皇太后高氏辅政。
宋神宗在世的时候,主张变法图强,为此得罪了一大批达官显贵,高太后的亲属就在其中。
因此,高太后是反对变法的,她执政之后就启用守旧派人物主政,司马光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吕公著为尚书左丞。
古人云,“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谓孝矣”,北宋以孝治天下,宋哲宗继位后,大臣们不该改变宋神宗时期的国策,以免宋哲宗陷入不孝的境地。
但是,司马光为了废除新法,竟然以“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神宗)”作为借口,逐步废除了新法。
新法是宋神宗努力了大半辈子的结果,刚刚取得成效,就被司马光废除,着实可惜。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守旧派人物还提出了弃地和谈的主张,而他的提出者,就是王安石曾经的铁杆支持者,后来坚决反对变法的资政殿学士韩维。
韩维认为,为了巩固边防,与周边国家修好,应该放弃宋神宗时期河湟开边取得的熙州、河州和岷州,并将五路伐夏所取得的米脂、浮图、塞门、义合、吴堡、葭芦、安疆七寨以及兰州和定西城交还,以换取与唃厮啰政权和西夏的和平。
这些领土都是宋神宗时期变法派开边的成果,是无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却要白白放弃。
可笑的是,韩维的主张竟然得到了司马光的赞赏,他说,“不和西戎,中国终不得高枕”,因此他是弃地和谈的支持者。
弃地和谈之举,毫无疑问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双方拉扯了很长时间,最终守旧派取胜,将四寨割给了西夏,换来的却是西夏的更加轻蔑。
当然了,这一切都跟宋哲宗无关,他虽然坚决反对,但他没有亲政,当时还只是个旁观者,他能做的事情只能是读书。
说到读书,这一点宋哲宗还是很幸福的,因为高太后给他找的老师,诸如司马光、程颐、范纯仁、苏轼等人,都是当时顶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这些老师的教育下,他确实受益匪浅。
不过,在宋哲宗内心当中,他对高太后是极度反感的,因为朝政都是高太后和旧党把持,他对朝政没有任何发言权。
每次上朝,高太后与宋哲宗相对而坐,大臣们面向高太后奏事,他在大臣们背后孤零零坐着,没有一个人在乎他的感受。
到宋哲宗十七岁该亲政的时候,非但高太后不放权,大臣们也都不劝高太后,因此他对高太后和群臣很是恼怒。
据记载,宋哲宗虽然年幼,却少年老成,高太后和守旧派的所作所为,对他的负面影响很大,他对新党则充满好感,因为他也知道,国家需要变法图强,他不想当一个碌碌无为的君主。
二、
1093年,高太后病逝,宋哲宗隐忍八年之后,终于亲政了,他脑子里面有很多想法,对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他的思路很清晰。
宋哲宗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年号元祐改为绍圣,他指责高太后“老奸擅国”,同时对元佑大臣,尤其是守旧派大臣进行打压,苏轼、苏辙等人遭到贬黜,就连死掉的司马光也被追贬。
而改革派领袖王安石,则被宋哲宗追谥为“文”,同时配享太庙。
毫无疑问,宋哲宗打算恢复新法,不过他并不是无脑式照搬,而是将新法中一些不合理的的内容剔除,并做了一些修改,使其更加符合现实,避免激发矛盾,从而导致变法再次失败。
为此,宋哲宗任用了章惇、曾布等革新派人物,大力推广变法,在短短数年间就取得了效果,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国家财政收入也得到改观,宋朝的国力开始逐步恢复。
除了恢复新法之外,宋哲宗还着手加强皇权,他采取制衡术,实施权力分割,使得没有哪个大臣可以一家独大。
接下来,宋哲宗开始放眼军事了,他对司马光的弃地议和政策尤为不满,便决定收复失地,对西夏实施严厉打击。
在此之前,宋哲宗需要做好军事准备,为此他启用善于治军的革新派人物吕惠卿,让其主持西北军务,同时下令停止和西夏划分边界,并宣布不承认之前的弃地。
1096年,在经历了一系列准备之后,宋朝的军事安排逐渐成效,在宋哲宗的示意下,吕惠卿在五十日内向西夏发起了十四次小规模进攻,意在试探西夏,激起西夏的主动进攻。
要知道,当时西夏还是很强盛得,拥兵数十万,经常击败宋朝军队,那宋哲宗的自信来自哪里?
一方面,西夏国内的形势不是很好,陷入到“母党专权”当中,梁太后把持朝政,对宋态度强硬,非但国内反对者众多,就连周边的辽朝、蒙古,都不愿意帮它攻打宋朝。
另一方面,西夏自李元昊之后,军队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尽管兵力依然很多,但战斗力却不可同日而语。
早在宋哲宗亲政前的1092年,梁太后率军30万攻打宋朝,就被宋朝给击败了,夏军毫无章法的进攻模式,败给了讲究兵法谋略的宋军。
再一个就是,宋哲宗研究了历次宋夏战争,终于摸到了西夏的命门,决定采取“广筑城寨,逐步蚕食”的策略来夺取西夏土地。
梁太后见宋朝竟然敢主动进攻,大怒不止,又认为宋朝还是那帮旧派大臣当权,于是发兵五十万攻打宋朝,史称第一次平夏城之战。
西夏大军进入宋境后,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采取虚张声势的策略,将夏军吸引到鄜延路,并亲自坐镇指挥,不求战胜夏军,但求拖延时间。
正当夏军攻打鄜延路之时,熙河路经略使王文郁、泾原路经略使章楶相互配合,趁机构筑女遮谷的防御工事,并保护贯通通远军到兰州的路线。
最终,宋朝成功构建了最重要的平夏城和灵平寨,前后只花了二十二天时间,堪称神速。
平夏城和灵平寨的建成,预示着宋朝在葫芦河谷到天都山的防御工事全部完工,使得西夏引以为傲的天都山屏障成为摆设,南宋开始吹响进攻的号角。
在此次平夏城之战中,夏军50万大军进攻鄜延路,只杀掉2000余宋军,而另一路宋军则趁机修建了平夏城和灵平寨,等夏军反应过来,回过头攻打泾原路的时候,又被章楶击败,不得不退回国内。
因此,南宋主动挑起此次战役的目的,其实不在战争本身,而是为了吸引夏军主力,继而深入西夏进行城寨的构筑,为日后反攻西夏打下基础。
三、
第一次平夏城之战结束后,宋哲宗下令在西夏境内修建了数道防线,以逐步推进的方式蚕食西夏土地,西夏的农耕土地受到严重威胁。
1098年,梁太后率军三十万,号称百万,攻打素有“视诸垒最大,郭成最知兵”之城的平夏城。
当时,夏军分成六路,一路包围平夏城,一路组织援军,另外四路则包围了四座宋军刚刚建成的城寨。
之后,夏军对平夏城进行了猛烈进攻,当时平夏城中只有五千人,算上驻扎在周边的宋军,加起来也只有两万人不到。
然而,夏军攻打了平夏城十三天,却始终无法攻克,由此可见平夏城是多么坚固。
后来,梁太后听说宋朝十三万大军正在来援,于是下令连夜撤退,却不幸中了宋军的埋伏,结果损失惨重。
这还没完,宋朝将领又趁机深入剡子山,对卓罗监军司的大本营发动突然袭击,西夏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统军仁多保忠只身逃走。
至此,西夏遭遇大败,为了避免宋军反攻西夏,梁太后主动求和,为此她还央求辽朝出面调停。
在辽朝的劝说下,宋哲宗勉强同意西夏求和,但同时趁机派兵彻底占领天都山,在天都山和衡山一带修建防御工事,沿衡山延绵超过三百公里,将党项人赶到沙漠。
宋哲宗之所以同意西夏求和,而不是趁机灭了西夏,是为了不使辽朝狗急跳墙,因为西夏曾是辽朝的藩属国,是辽朝制约宋朝的重要手段,宋哲宗如果灭了西夏,辽朝肯定不会干,而宋朝又没有做好与辽朝决裂的准备,因此只能暂时保留西夏。
而辽朝为了维护与宋朝的和平,也不想让宋哲宗为难,于是很贴心地派人到西夏毒死梁太后,这个西夏战争女狂人的死去,终于让宋哲宗感到安心,这才答应西夏求和的请求。
在此后的谈判中,西夏重新与宋朝划分国界,并奉宋朝为宗主国,但宋哲宗对西夏的动作却没有停止,他又继续派人加强宋夏边界防御工事的修建,西夏处在宋朝的兵锋之下,彻底无法动弹。
对于这件事,史书是这么说的:
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
这是宋哲宗在军事和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在搞定西夏之后,他马上开始对青唐吐蕃唃厮啰出兵。
当时,唃厮啰内部出现分裂,宋哲宗于1099年开始对吐蕃用兵,这一次战争十分顺利,夺取了青唐之地,实现了自唐朝之后,中原王朝第二次对青唐之地的横扫,逼得唃厮啰首领瞎征主动投降。
宋军的威武经此一役传遍青藏高原,也威慑了西夏和辽朝,虽然后来吐蕃组织反攻,宋哲宗出于战略考虑,下令宋军撤出青唐,但他自亲政以来,一连串的军事行动都取得了成功,年纪轻轻就打出汉唐气象,颇有圣君的潜质。
短短数年之间,宋哲宗就“憺威四夷,拓土千里。功斯须而告就,事振古以少伦”,他的威望因此不断攀高,而战场上的胜利又反作用于国内的改革,新法的推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顺利。
四、
宋哲宗年轻时以父亲宋神宗为榜样,读书后又希望成为宋仁宗那样的人,以他的资质和二十多岁就取得非凡成就来看,如果再多给他点时间,超过父祖或许不是难事。
一个问题是,宋哲宗年幼丧父,他是如何做到不被高太后摆布,又成长为一位出色君主的呢?
其实,这还是高太后的功劳,高太后虽然把持朝政,但对宋哲宗的培养还是很用心的,他让吕公著、范纯仁、苏轼等人给宋哲宗当老师,而她选择的模板正是宋仁宗。
高太后为何要宋哲宗成为宋仁宗那样的人?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宋仁宗是个有规矩的皇帝,没什么皇帝架子,脾气也很好,就连臣子都可以骂他,如果宋哲宗能学习到宋仁宗的这些特质,那么高太后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说到底,高太后是存在私心的,但宋哲宗可不傻,他年少老成,颇具智慧和权谋,对表面上对高太后唯唯诺诺,实则恨透了这个干政的女人。
而在读书方面,宋哲宗很清楚自己想当个什么样的皇帝,尽管老师不断强调宋仁宗的人品,他却更关注宋仁宗的成就。
所以,宋哲宗并没有被老师们带偏,而是从书本中汲取精华,储备足够多且有用的知识,为日后亲政做准备。
宋哲宗亲政之前一年,他就开始不断制造“新党复起”的整治气氛了,就连高太后都感觉到了山雨欲来,但又无可赖何。
宋哲宗一亲政,就开启了对旧党的不断打压,这一措施一直贯穿了他后来的整个人生。
宋哲宗很重视人选选拔,他任用的新党成员章惇、吕惠卿和章楶等人,都是很有才能的,宋朝对西夏取得决定性胜利,就是此三人的功劳。
只可惜,上天给宋哲宗的时间太短,他从1093年亲政到1100年去世,不过七年而已。
宋哲宗为何23岁就去世?
据记载,宋哲宗虽然聪明过人,但从小就身体不好,有咯血等宿疾,年轻的时候长期处在高太后专政的压抑之下,亲政之后又勤于政务,十分操劳,导致他身体越来越差。
并且,宋哲宗一直有个心病,那就是没有儿子,这是宋仁宗也经历过的事情,所以他格外在意。
1099年,宋哲宗的贤妃刘氏生下一个儿子赵茂,大喜过望的他,竟然不顾群臣反对,将刘氏封为皇后。
然而,一个多月之后赵茂就去世了,宋哲宗为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身体也越来越不好。
更糟糕的是,赵茂去世后四天,宋哲宗最喜爱的小女儿扬国公主也暴病而亡,他再遭打击,开始一病不起。
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重无法上朝,二月就去世了,年仅23岁。
在七年时间里,宋哲宗一直致力于改革,富国强兵,开疆扩土,稳定与辽朝关系,与高丽、东南亚友好往来,与拜占庭帝国也建立了良好关系。
可以说,宋哲宗是一位热血帝王,就像后周太宗柴荣那样,可以他与柴荣一样英年早逝,而且去世时比柴荣还要年轻。
宋哲宗去世后,由于他没有儿子,所以由弟弟赵佶继位为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
宋徽宗继位后,很快就败光了宋哲宗留下的大好江山,短短二十多年北宋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