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这片相对落后的土地上逞足了威风的日本鬼子,终于在太平洋上尝到了被对手火力碾压的滋味,军方的那些大佬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单兵武器的代差对于战争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巴祖卡之流的武器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研究该类武器的提呈很快上了研究会议。利于1942年纳粹德国提供的破甲弹技术,鬼子的第一陆军技术研究所于1943年下半年,开始研制无后坐力炮,试行了多款无后坐力炮后院,模样简陋颜值粗鄙的五式45毫米无后坐力炮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到了1944年12月的时候,日军依然成为落日的余晖,为了延续军国主义灭亡的脚步,推出更多廉价的武器来制造更多的炮灰,诸如回天鱼雷、太君欢乐棒之类的武器纷纷上马,而简易版本的五式 45 毫米无后坐力炮也在大阪陆军兵工厂的厂房里被制造了出来,这一武器的诞生,标志了穷途末路的日本鬼子拥有了类似于巴祖卡或者是铁拳之类可以对装甲目标造成威胁的武器,当然了实战时效果到底怎么样,鬼子自己绝对是深有体会。
该型无后坐力炮主要由炮管、炮尾和击发机构组成。炮管就是一个滑膛的铁筒,长度也就1米左右,口径 45 毫米,厚度 4 毫米。炮身的中央和后侧配备的简单把手,为使用者提供了操作上的便利。把手前的扳机以及点火管仓,后面通过螺纹与炮管紧密相连的喷管,发射前,使用者要在点火管仓内安装一发 7.7 毫米重机枪空包弹,用类似于枪榴弹那样的原理进行开火,值得一提的是弹壳内仅有 1 克发射药其作用也就是点着火击发就可以了。扳机还特别装有保险装置,这一设计旨在防止误操作,用于保障射手的安全,除非在极为特殊且紧急的作战需求下,一般情况下是严禁拆卸扳机的,从而以确保武器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该炮所使用弹药为试制型号的五式穿甲榴弹,该弹全长 70 厘米,重量达 2.3 千克,装药量 675 克。采用独特的空心装药模式,使其在战场上具备了强大的穿透力。弹尾直径 44 毫米,前端直径 80 毫米,这种超口径的设计,大大增强了其攻击效果。弹头部分由坚固的金属制成,保证了其在撞击目标时的强度和稳定性;弹尾则采用木制材料,以便于减轻整体重量,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降低生产成本,要知道这时候所谓的天皇大军已经没有多余的资源用来挥霍了。
五式穿甲榴弹的内部装载的纸质发射药筒,药筒全长18 厘米,装药 100 克,通过点火管点火击发,据说这种弹药在测试的时候,可击穿 100 毫米垂直装甲,但是这种说法包含着极大的水分。该炮拥有立射、坐射和卧射三种发射方式。在立射和坐射时,都是将火炮放置到身体右侧,右手握住握柄,左手握住炮管,而后进行击发。而卧射方式则类似于肩扛,但又存在细微的差别。具体的发射姿势可以通过相关照片进行直观的了解。
此外,无后坐力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向后喷射燃气来抵消后坐力,这就导致炮尾存在着特定的安全区。在卧射时,为了确保使用者的安全,要求身体相对于枪管轴打开在10 度以上,并且火炮左右 5 度,后方 5 米被划定为危险区。出于安全的谨慎考虑,更是要求人员不要进入后方 20 米的范围。发射后炮弹的初速为 40 米/秒,平射射程大约 30 米。当射击角度调整为10 度时,射程可达 50 米;而在45度角时,射程则能达到 150 米,不过这一距离即为这种火炮的最大射程。
出于战略物资的匮乏,该炮并未设置准星照门等辅助瞄准的装置,要想打得准,对于射手的技能和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至于弹药基数方面,一般情况下,射手会携带3枚弹药。操作过程中还再三规定,如果点火管击发失败,应在 15 秒后重复击发,如果仍然无法点火,则在 20 秒后去除点火管。如果点火管击发成功,但是炮弹未点火,同样需要在 20 秒后取出炮弹进行检查。同时,要求在发射后立即清理炮管,以免残渣冷却后难以除去,从而影响后续的使用。虽然感觉这种武器对于美军的大馒头还有些威慑力,但是由于岛国各类资源极度短缺,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因此这件武器最终并没有投入量产,仅仅有实验型号留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