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期间专门为空军飞行员制造的鹦鹉剑和中正剑究竟有何不同?

高翰聊国际 2024-09-11 11:38:16

所谓的鹦鹉剑,实际上就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军空军中正剑,它乃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特意为空军飞行员精心打造的佩剑,取“英武”二字之意。要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空军力量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战略布局至关重要,而这把佩剑无疑成为了空军飞行员身份与荣誉的象征。据说,来华对日作战的陈纳德飞虎队队员对这种短剑极为青睐。

这种短剑最为显著的外形特征便是剑柄上那只栩栩如生的铜铸之鹰。这只鹰仿佛随时准备振翅高飞,展现出一种英勇无畏的气势。剑身上刻有的“国土未复 ,军人之耻”这八个大字,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一种深深的责任与使命感的体现。少部分短剑的另一面还刻有“校长蒋中正赠”的字样,这进一步凸显了其特殊的来历和重要性。

标准版本的空军中正剑在形制上有着严格而精确的规格。该剑的全剑长约 30 厘米,其中剑柄长度为 10.5 厘米、宽 3 厘米、厚 2 厘米。剑格长度为 6.5 厘米、宽 1.3 厘米、厚 1.5 厘米;剑身刃体宽(最宽处)在 1.8 至 2 厘米之间,刃体长 25 厘米、厚 0.3 厘米;鞘长 25 厘米,外形呈上宽下窄之势,最宽处达 2.2 厘米,最窄处为 1.8 厘米。

剑柄由鹰造型的铜雕、木制柄身及固定的铜质缘口共同构成。铜雕的造型堪称整把剑的最大亮点。就拿这铜雕的翅膀羽毛来说,其层次分明,线条流畅。铸造成型后,更是经过了工匠们精心的手工打磨修整,使得每片羽毛上纤细的发丝都清晰可见,仿佛这只鹰随时都会从剑柄上腾飞而起。鹰的眼珠由红色玻璃制成,为了确保其牢固性,没有采用传统的镶嵌工艺,而是别出心裁地用一根金属丝在剑柄的内部连接两颗眼珠,使其稳定牢固。木制柄身搭配着玳瑁、赛璐璐等不同材质的蒙皮,由凹槽处缠绕一主两辅的 3 股铜丝,再用带有 5 条加强筋的铜质缘口固定,如此设计不仅简洁美观,而且坚固耐用,不易脱落。

空军中正剑的梯形卷边护手明显带有浓厚的日耳曼短剑制造风格,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风格在同时期的德国军队佩剑上亦普遍显现。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军事装备制造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也体现了对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借鉴与吸收。和剑柄一样,护手的铸造也极为精细讲究。厚重的护手正反两面各有一只双翅展开作猎食状的鹰的图案,有的特殊版则是两翼平伸悬停于空中的姿态。绝大部分护手的纹饰是通过铸造工艺完成的,但也有少量版本是纯手工凿刻的,尽管制作方式有所不同,但图案纹饰则没有太大变化。

该剑的剑鞘鞘身为铁质,鞘膛用软木做内衬,以防擦碰刀刃。这种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对剑身的保护,体现了制造者的用心与周全。剑鞘表面则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复合镀层技术处理,即在鞘身表面先镀一层铜,然后再在其上镀一层亮镍。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镀层容易脱落的问题,使得剑鞘能够长时间保持光亮如新。

剑鞘的鞘口和鞘尾用铜皮冲压出纹饰再焊接成形,鞘口有如意卷草纹图案,整体造型同陆军中正剑鞘口无异。鞘尾还有合拢的鹰翅图案,这些精美的图案不仅增添了剑鞘的美观度,更彰显了其独特的工艺价值。总得来说,国军的空军中正剑不仅仅是一件武器,它还承载了特定时期的军事文化和精神内涵。

0 阅读:5

高翰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