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放下筷子,语气担忧:“可也不能光你一个人扛着啊!老二老三也是他儿子,总不能一点力都不出。”
父亲摆摆手,“算了,他们有他们的难处。”
我知道父亲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不好受。爷爷瘫痪后,照顾他的重担全落在了父亲肩上。村里像爷爷这样三个儿子的,都是轮流照顾,可二叔三叔总说爷爷偏心,对父亲一直有意见。
这心结,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那会儿日子苦,父亲刚结婚,奶奶就病逝了。按理说,长子成家就该分家,可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二话没说,继续跟爷爷住,帮着操持家务,直到二叔三叔成家立业。
可二叔三叔却觉得委屈,逢人就说:“凭什么大哥家的孩子能享受到全家人的照顾,轮到我们就得自己带?” 这话在村里传了好些年。
还有姑妈的事,也让这怨气更深了。姑妈从小帮着家里干活,特别疼我,可她执意要嫁到外地,爷爷一气之下,几乎让她空手出嫁。
这些年,二叔三叔对父亲还算客气,可对爷爷却越来越疏远,每年该给的三百斤谷子也总是拖拖拉拉。
一天晚上,三婶突然来了,吞吞吐吐地说:“大哥,我看不下去了,三叔说,咱们应该轮流照顾老爷子。”
父亲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真的?”
三婶点点头,“我已经跟三叔说好了。不过……二叔那边……”
第二天,二叔果然气势汹汹地来了,“想得美!这么多年老爷子都跟大哥住,现在瘫痪了才想起我们?没门!”
三叔见二叔不同意,也打了退堂鼓。
看着父亲日渐消瘦,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跟妻子商量后,我们决定搬回老家照顾爷爷。弟弟妹妹也表示支持:“大哥,你先上,累了就换我们。”
我搬回老家的第二天,姑妈就来了。她跪在爷爷床前,泪流满面:“爸,对不起,都怪女儿不孝,这些年一直记着您当年的气话,也没好好尽孝。”
爷爷艰难地抬起还能动的手,摸了摸姑妈的头发。姑妈拿出一个金镯子和五万块钱交给母亲:“大嫂,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大侄子回来照顾爷爷,是我们这辈人的福气。虽然二哥三哥心里有气,但我有能力,就多出一份力。”
母亲含泪接过,“你有这份心就够了。”
姑妈的举动让我深受触动。她远嫁多年,生活也不容易,但她仍然记挂着家里的老人,主动承担责任。而二叔三叔,虽然住得近,却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村里的王大婶。她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她生病住院时,三个儿子互相推诿,都不愿意照顾。最后还是远嫁的女儿放下工作,回来照顾了几个月,直到王大婶康复。
还有一个例子是李大爷。他有两个儿子,都很有钱,但都不愿意赡养他。李大爷只能靠低保生活,晚景凄凉。反观他的侄子,虽然收入不高,却经常来看望他,给他买生活用品。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真正的孝心不在于你给了多少钱,而在于你是否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和照顾。就像邻居张奶奶说的:“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做人的根本。有钱没钱,都得尽孝。”
生活还在继续。每天清晨,当我推开爷爷房间的门,看到他安详的睡颜,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虽然照顾老人很辛苦,但能为至亲至爱的人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父亲的白发依然在增多,但脸上的笑容多了。
二叔三叔偶尔也来看望爷爷,虽然还是不愿意承担照顾的责任,但态度明显软化了许多。姑妈则时常带些补品来,一待就是大半天。
这个家,在爷爷的病榻前,重新凝聚起来。我明白了,亲情有时候会迷失方向,但只要我们愿意敞开心扉,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就能找回那份温暖。与其纠结于过往的是非,不如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用真心去爱。因为真正的孝道,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而在于你是否真心实意地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