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灰暗的前途。我拼命学习,晚上点着煤油灯,常常熬到深夜。我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人。连续两年高考,我都名落孙山。第二次高考时,我还发了高烧,父亲瘦弱的肩膀背着我,一路颠簸到镇卫生所。他背上硌人的骨头,我至今都记忆犹新,但他却从未抱怨过一句。那一刻,我深知家里的困境,再复读一年,无疑是雪上加霜。
后来,村里开始征兵。父亲毅然决然地说:“去吧,志强,去部队闯闯,男儿志在四方!”我知道,这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尽管心中万分不舍,我还是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部队的生活艰苦而单调,我被分到了炊事班。说心里话,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最后却成了一个炊事兵,我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但现实就是如此,我只能默默接受。后来,我听说部队有考军校的机会,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的火苗。炊事班的刘班长知道我的想法后,对我特别照顾,主动帮我分担一些工作,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复习。那段时间,我白天忙得团团转,晚上则挑灯夜读,虽然辛苦,但心中充满了希望,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我终于考上了军校。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终于可以摆脱命运的泥潭。军校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我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甘霖。1983年,我从军校毕业,回到部队后被提拔为排长,每个月有五十八块的工资,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官。
年底探亲,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父亲明显老了许多,头发也白了不少,但精神矍铄,逢人便夸:“我家志强有出息了,当干部了!”家里的门槛都快被媒人踏破了,但我心里却始终惦记着一个人——张晓兰。她是我高中复读班的同学,扎着麻花辫,穿着蓝格子裙,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她性格开朗大方,和村里其他姑娘不一样。高考结束后,她考上了大专,而我却落榜了。我自卑地认为自己配不上她,便断了联系。
这次探亲,我鼓起勇气去了财政局找她。几年不见,她更加漂亮了,穿着暖黄色毛衣,长发披肩,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成熟的魅力。见到我,她非常惊喜,关切地询问我这几年的经历。我告诉她我去当兵了,还考上了军校。她由衷地为我感到高兴:“我就知道你行,志强,你是我见过最踏实的人。”那顿饭,我们聊得很开心,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我的内心泛起涟漪,却又不敢奢望太多。
回家后,父亲却有了新的安排。他向我介绍了村里的一个姑娘——李翠萍。她人勤快,心地善良,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对她赞不绝口。李翠萍的母亲早逝,父亲又是个酒鬼,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生活的重担都压在她瘦弱的肩膀上。那天,她带着弟弟来我家,腼腆地问好,话不多,却主动帮父亲洗碗。她脸上的苦涩和倔强让我印象深刻。父亲说:“这姑娘命苦,但能吃苦,是个过日子的人。”我默默地点了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几天后,一个寒冷的冬夜,李翠萍急匆匆地来敲门,说她父亲病危,求我们帮忙。我和父亲赶紧带着她去了村卫生所。医生说情况危急,必须马上送县医院。当时村里只有一辆拖拉机,我以前开过大车,便主动承担了驾驶的任务。寒风凛冽,李翠萍和弟弟抱着昏迷的父亲蜷缩在车斗里,冻得瑟瑟发抖。一路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县医院。医生说再晚一点就无力回天了。李翠萍激动地跪下给我磕头,感谢我救了她父亲的命。我赶紧扶起她说:“乡里乡亲的,应该的。”那一夜,我彻夜未眠,守在医院里,看着李翠萍疲惫的身影,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虽然李翠萍的父亲被救了回来,但身体却每况愈下,家里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我开始帮她辅导弟弟的功课,也渐渐地对她产生了一种怜惜之情。她不善言辞,却总是默默地为我做很多事情。我心里对张晓兰的那份念想,也逐渐淡化。过年时,父亲问我對李翠萍的印象,我犹豫了一下,说:“她是个好姑娘。”父亲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姑娘可不能错过。”
就在我准备答应这门亲事的时候,我收到了张晓兰的来信。她在信中表达了对我的好感,希望我们能够重新开始。看着这封信,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晓兰是我年少时的梦,可如今,我的心里装着的却是李翠萍。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最终,我还是去了张晓兰家,告诉她我们不合适。她虽然有些失落,但还是大方地祝福我。
第二年春天,我和李翠萍举行了婚礼。她穿着红嫁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着她,我的心里感到无比踏实。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我们却过得很充实。几年后,我转业回到地方,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司机。李翠萍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更加努力地操持着家务,还种了几亩地。她说:“日子再苦,我们也要供孩子读书,让他像你一样有出息。”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张晓兰,我并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她让我体会到了青春的美好,而李翠萍则让我感受到了柴米油盐的幸福。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而我的使命,就是守护我的家庭,守护我爱的人。“志强,你又在发什么呆?”妻子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回过神来,笑着对她说:“没事,只是在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