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一:不做烂好人
我们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认为自己应该跟每个人都维持很好的感情,对每个人都应该付出一些精力,最后自己成为一个烂好人,累半死,常常感叹人心不古。其实,我们要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少心力能放在人际交住上,其次对人际交往的对象做一个分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以获得最高效率和最大的产出值。
你可以把周遭需要交往的人分为三大类。你与A类人在一起的时候觉得最愉快,可以与他们分享核心价值,痛他们所痛,想他们所想,你用心地与他们维系很好的关系,为此付出很多精力。
B类人是在工作上能帮助你往前走的人,这样的交往很功利,但没有关系,你可以自己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跟他们交往。C类人,你不大喜欢他们,他们也对你没有太大的帮助,那花最少的心力维系即可。
当你做好这个分类以后,人际往来的效率、效果会大大提高。这个分类还能帮助你正确调整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让你不会对B类、C类的人要求过多。失望少了,心情自然就会轻松许多。
对于一些人,我们付出了情感去交往,但却很难得到情感的反馈,甚至很难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才能获得情感的共鸣呢?
法则二:现实主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有道理的,如果双方不是气味相投,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结果,那干吗要去花这个精力?当然,如果对方和你是利益攸关的关系,你必须去维系,那就降低你对情感回馈的期望值,将其看作是不得不去做的事,这样就不会在情感上面受伤。
人际关系的困难在于它牵涉到两个独立的个人,不是你做了什么,就能够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做一个投资回报的评估,看看你投人了感情能获得什么:是心灵、物质的回报,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你说这样太现实,但这就是一个现实的社会,既然我们要讨论,就必须理性面对。
如果要给现代人的情感减负,你认为最应该卸下什么负担?
法则三:接受不完美
太多的年轻人都在要求完美,都在要求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只要你肯承认人生是不完美的,是伴随着妥协、挫折的,是有极限的,日子就会轻松很多。当然,你应该一直往前走,但不能够要求自己永远不出错,不能要求自己做一次就成功让自己柔软一些。如果你很用心、很敏锐地去感受生活,就能更自如地接受不完美,同时保有追求完美的动力。
还有,要多读书,多看看别人的经验,多听听别人的想法,从而纠正自己。
情感分则:爱情——安全感,家庭——妥协,友情——顺其自然
许多“单男”“单女”并不是独身主义者,婚姻问题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压力,除了结婚,还能如何解题?
法则四:承认孤独
当一个人觉得孤单的时候,主要的诱因就是觉得不安全,这不是每天出去相亲就能够改变的,毕竟爱情是两个人的事。那怎么办呢?那我们只能够改变自己。改变什么呢?让自己觉得安全。
第一点我们必须在物质方面赶快积累一些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例如房子、保险等,这不仅仅是在帮助你自己,也是在减少父母对你未来的担忧。
第二点就是不要嘴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孤独。当你觉得寂寞的时候,可以告诉朋友说:“我今天需要你陪伴,因为我觉得挺难受的。”朋友不会不理你,当把自己的孤独、难受表达出来,化解掉以后,你就会发觉这与下一次发作孤独的时间间隔延长了。越压抑,孤独则出现的频率就会越高。要认知、允许自己有这个问题,慢慢你就会发觉自己能掌控它了。
法则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这个完美的境界只能在梦里追寻,生活当中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好,因为这个期望值首先就不对。这其中一定会有取舍,也一定会有妥协。
这要看双方,谁的工作是更具有前瞻性的,谁的收入对这个家庭更有贡献,两个人要冷静下来去考虑。如果两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那么就做个分类——家里有哪些事情不用你亲自去做。你不一定要每天做饭、洗衣服,小时工可以帮你,但跟先生聊天,给孩子说故事,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你就要自己去做。一句话就是你要把自己的精神花在产出最多的事情上,一定要“管理”这些事。
跟家人的情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对方会对你有很多的期望、要求,这往往会成为争吵的缘由,怎么能给这份情感减负呢?
法则六:提高陪伴质量
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你没有表达清楚,其实,你不可能符合他们这么多的期望;第二个原因是,当你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你并没有完全满足他们的陪伴需求。比如和孩子在起时,他在说话,你却在不断地接听电话,或是在看电视。其实,你把陪伴的质量提高了,他们就不会总抱怨你不在家了。
步入社会之后,你就再也找不到校园里那种纯粹的友谊了,朋友的交往都蒙上了功利的色彩,是独善其身,还是随波逐流?
法则七:接受该接受的
从某一个角度来讲,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说到友情,当大家都在往上爬的时候,是会变得比较功利,但是到一个自己觉得差不多的高度,微缓下来端口气的时候,你会发觉纯粹的友谊又出现了。每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遇到这个阶段的酸甜苦辣、这就是人生,顺其自然就好,既然要发生就该去快乐面对,要不然人生多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