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帝王和大臣,不管是李世民、武则天还是李隆基。可就有这么一位尴尬的皇帝,他是唐朝第三位皇帝,从某种情况下,也可以说为亡国之君。他是唐高宗李治,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可他的妻子武则天篡唐自立,建立“武周”。作为亡国之君,横向对比,他肯定要比表叔杨广要强的;可纵向对比的话,就有朱由检是朱元璋儿子的既视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盛世的容错率是非常高的。高到可以把战略错误看做功德来传颂,而李治作为李世民的继承者,无疑是最幸福的,我们不否认李治的功绩,为开元盛世铺路。可李治在位的三十四年里,吐蕃势力越来越强,已经成长为唐朝的威胁;对内因为过于宠爱武则天,使得后继的唐中宗、唐睿宗成为了武则天的傀儡。直接造成了改朝换代,朝中的重臣、除武则天这一脉的子孙,太宗、高祖的血脉基本上损失殆尽。
自古以来,有能力、作为的皇帝往往会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一般会为王朝解决外患。可是之后王朝也随之元气大伤,给继承者留下一大堆烂摊子,比如汉武帝晚年,汉朝已经被北伐拖垮了,要不是武帝下罪己诏,昭帝、宣帝二十多年的治理,汉朝真的会一蹶不振;明太宗朱棣,朱棣五征漠北,要不是太子朱高炽斡旋,明朝财政支出一定会出问题。可爱惜民力的皇帝又过于软弱,往往会留下一系列外患,比如宋仁宗,宋朝达到鼎盛,可军事力量进一步衰弱;清高宗乾隆,康乾盛世达到顶点,外患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八旗子弟的腐朽也越来越重。
相比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绝对是全能人物,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贞观君臣的辅佐下,彻底击败北方的突厥,对内,国家安定,百姓富足,开创了贞观之治。李世民留给李治的是一个海清河晏,勃勃生机的大唐。吐蕃在唐太宗时期被牢牢压制在西藏,太宗都视其为蛮族。而吐谷浑在青海锁住了吐蕃的扩张之路。而漠北草原的大部分领土这个时候是属于唐朝的,如果东边硬要说的话,有一个小国高丽。
李治继位后,为了表示自己能当好这个皇帝,对外扩张就成了最高的监测工具。他没有把目标放到西方的吐蕃,而是东边的高丽。高丽是一个小国,唐太宗在位时期,已经把高丽打服了,高丽根本阻挡不了强大的唐军,只能投降。在没人关注的角落,吐蕃偷偷崛起,吐蕃靠近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又靠近国都长安,而李治的战略错误导致吐蕃的强大,其实也不能怪李治。在李治后面的武则天和李隆基也没有看得起过这么一个邻居。
可这个邻居却加快了唐朝的灭亡,安史之乱后,吐蕃异军突起,占领了唐朝的河西走廊,四次攻陷长安。可为什么说李治做的不到位呢?因为李治所在的这三十四年。正是吐蕃的崛起的关键时期。吐蕃的邻居吐谷浑是吐蕃的邻居,它占领着青藏高原最肥沃的湟水谷地,也是唐朝阻止吐蕃扩张的一个重要屏障。吐蕃也不傻,在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就有了跟唐朝一较高下的想法,曾打败吐谷浑,可因为唐太宗出兵,吐蕃也没能成功。
吐蕃就臣服唐朝了,唐太宗也派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吐蕃也去专注于内政。想要把唐朝的先进文化都学过来。对外扩张这一方面也搁置了,之后松赞干布去世,丞相禄东赞掌握大权。吐蕃开始了扩张之路,首要目标就是吐谷浑。吐蕃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渗透吐谷浑,在吐谷浑内应的帮助下,吐谷浑很快被吐蕃打败,吐谷浑国主一看情况不对,就想唐朝求援。李治这个时候正在进攻高丽,没有同意。吐谷浑国王逃往凉州,等到李治后知后觉后,派遣薛仁贵救援吐谷浑。
可是,这个时候吐蕃已经在吐谷浑站稳脚跟,薛仁贵在大非川大败。而整个吐谷浑正式归属吐蕃,吐蕃当然知道如今自己是不能跟唐朝大军作战的,后面又跟唐朝交好。这个时候吐蕃已经成为唐朝的邻居,他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河西走廊。李治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将主要的精力用于经营“辽东”,而放弃了吐谷浑这一战略缓冲区。“辽东”自始至终都不是中原王朝的威胁,而坐视吐蕃做大,最后不可掌握。
盛世之下,危机也随之而来。继承了开皇之治的隋炀帝,地位是非常稳固,如果他不好大喜功,三征高丽;修建大运河那么急,去江南看琼花。隋朝也不会亡,就算他什么也不错,也会被称赞,汉文帝就是无为而治的高例子。李治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大唐没有因为他的战略错误而崩盘,可他为后代埋下了一个巨雷,可以吞噬唐朝的巨雷。
如今在大家看来,李治不是昏君,是个权术高手,把朝臣都掌握在手中。通过扶持武则天来打压贵族阶级,从而集中皇权。而最后武则天称帝,也是李治默许的,因为武则天还是要把江山还给唐朝的,还能跳过那些废物儿子。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他接受的大唐是贞观之治留下的唐朝,没有什么大毛病。而李治也是遵从父亲留下的基础下,才进一步推动大唐。一些电视剧把李治描绘成懦弱无刚的昏君,也有一些电视剧把李治描绘成权术高手,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雄主。
可权术每一个帝王都会用,我们不能单纯的说不好,还是要看成效如何。明朝的嘉靖皇帝用权术掌握百官,可成效不好,使得明朝党政严重,使明朝走向了下坡路。而李治面临的是李世民为他留下的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官仪等大臣,还有李世勣、薛仁贵、苏定方等大将。其中丞相长孙无忌对李治忠心耿耿,虽然有自己的私心,可没有想过总揽大权甚至废立皇帝。李治想要打压他们,重掌皇权,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一个想要有作为的皇帝是不会想要当傀儡的。
用李义府、许敬宗这样品德低劣的人占据高位,你可以说李治是为了利用他们达成自己的目的,就连武则天在位期间也用了来俊臣等酷吏。维护自己的统治,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对当时的朝堂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李治有很严重的性格缺陷,他很不想自己承担责任,总是把锅甩给别人,自己独善其身。李治因为身体不好,在长孙无忌等权臣死后,把政事都给了武则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治就对武则天不满。就召上官仪入宫,商量废黜武则天的事情,这件事被武则天知道,李治就反悔了。上官仪就惨了,武则天把怒火就发泄到他身上,意图跟李治的庶长子李忠谋反,上官仪全家被杀,就剩下了一个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时期挺有名的,这不是李治第一次甩锅了,早在废黜王皇后的时候,就把黑锅甩给了李世勣。而李治耳根子软,还害怕承担事情,李治确实通过武则天收回了权力。李治掌握了大唐的最高权力,可因为性格缺陷,导致朝堂上有很大一批结党营私,只会拍马屁的小人,毕竟如果你有实力还忠君,势必会劝皇帝废黜武则天,独掌朝政,可你又没有主要权力,皇帝又是害怕承担事情的。只能把锅甩给你,你就会受到武则天的集火,最后流放都是好的。
你肯定会依附武则天,来寻求升官发财。所以李治死后,最高权力就被武则天掌握,改朝换代受到的阻力也是最少。等到太子李显继位后,就没有依仗的朝臣,唯一支持他的还是岳父韦氏一族的势力,所以在李显被武则天废黜的时候,朝臣们都没有太大的反抗,李治身为帝国的掌权者,在大事方面也能做到不糊涂。他在位期间,就有了让位给武则天的想法。还是一个大臣劝谏,李治才没有了这个想法。有人说,李治是想要绝了武则天的心,可李治不自己说,反而从别人的口中说出。在我看来这正是李治没担当,无主见的表现。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李治都犯了致命错误,对外只去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名声,而放任了真正的威胁吐蕃的发展。对内把武则天养大,还放任,没有担当能力让长孙无忌和上官仪去填补窟窿。要不然他执政于盛世,唐朝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要不然武则天在死后把皇位传给李显,李治就成为了唐朝的罪人,成为了唐朝的亡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