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决普京有罪的5名海牙国际法官如何了?其中3名已收克格勃通缉令

安琪小世界 2025-03-18 14:28:57

2023年3月,海牙国际刑事法院(ICC)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出逮捕令,理由是“非法驱逐乌克兰儿童”,这事儿在全球炸开了锅。

这份逮捕令不是随便谁签的,背后有五位法官和一位首席检察官的决定。

这五位法官分别是波兰的彼得·霍夫曼斯基、日本的赤根智子、黎巴嫩的萨拉姆、巴西的布兰特,还有首席检察官英国的卡里姆·汗。

两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咋样了?

尤其是其中三位被俄罗斯通缉的,日子过得有多艰难?

彼得·霍夫曼斯基:波兰法官的低调人生

彼得·霍夫曼斯基(Piotr Hofmański)是波兰人,1949年出生,妥妥的法律界老将。

早在1996年,他就当上了波兰最高法院的法官,后来还干过国际刑事法院(ICC)的院长,从2021年到2023年那段时间,他是这儿的头儿。

他职业生涯亮点不少,比如上世纪90年代参与卢旺达大屠杀案件调查,帮国际法庭把证据链理得清清楚楚。

后来他还写了一本《国际刑事司法中的证据规则》,在法学圈子里挺有分量。

2023年3月,他作为ICC院长,带头签了普京的逮捕令。这事儿干得漂亮,但也给自己惹了大麻烦。

逮捕令一出,俄罗斯坐不住了,2023年11月,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俄罗斯版的FBI)直接把他列进通缉名单,指控他搞“政治阴谋”。

这通缉令可不是开玩笑,俄罗斯明摆着把这当成了报复手段。

通缉令出来后,霍夫曼斯基的生活彻底变了样。他本来住在海牙,工作也在那儿,但现在安全成了头等大事。

ICC和荷兰警方赶紧把他办公室挪到了一个保密的地方,具体在哪儿没人知道,反正就是低调到不行。

他出行也得靠安保团队护着,平时基本不出门,连回波兰探亲都得层层审批。

2024年,他虽然还在ICC干活,但已经不是院长了,日常工作受到很大限制,整个人就像隐形了一样。

这哥们儿现在过得有多小心?

从公开信息看,他几乎不露面,连学术会议都不怎么参加了。

俄罗斯的通缉令虽然在ICC成员国没啥法律效力,但谁知道会不会有人铤而走险?

毕竟普京的逮捕令捅了马蜂窝,霍夫曼斯基算是首当其冲。

赤根智子:日本法官的颠沛流离

赤根智子(Tomoko Akane)是日本籍法官,1964年出生,算是国际法领域的资深玩家。

她20多年前就投身国际司法,参与过东帝汶独立后的特别法庭工作,跑去那儿收集证据、起诉人权罪犯,干得风生水起。

后来她在国际会议上频频亮相,还因为推动亚洲人权法律进步拿过“亚洲杰出法律人”的称号,名声挺响。

2023年3月,她和其他法官一起签了普京的逮捕令。结果没多久,俄罗斯就盯上了她,直接宣布对她启动刑事调查,还把她扔进了通缉名单。

这下麻烦大了,当时她正在纽约开会,听说这消息后,美国那边赶紧派人保护她,直接把她送回日本。

回到东京后,赤根智子的日子可不好过。安全问题成了她最大的负担,日本警方给她安排了严密的保护措施。

她没法住固定的地方,经常换住址,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连探望家人都不容易,得经过好几道安检。

公开信息显示,她还在东京大学教书,但每次上课都有保镖跟着,课后直接上车走人,连学生都难得跟她多聊几句。

俄罗斯的通缉令对她来说是个长期威胁。

虽然日本不是俄罗斯能随便伸手的地方,但她现在的生活完全被安全措施绑住了,想过正常日子基本没戏。

2024年,她还在ICC干着法官的活儿,但行动自由被压缩得厉害,整个人像是被逼着“隐居”了。

卡里姆·汗:首席检察官的硬刚人生

卡里姆·汗(Karim Khan),英国人,1970年出生,是这次逮捕令案的首席检察官。他在法律界混了几十年,经验老道得很。

2010年代,他干过利比亚特别法庭的检察官,跑去利比亚废墟里挖证据,把卡扎菲政权的高官送上了法庭。

后来他又追查ISIS的战争罪,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忙活了好几年,攒下几千页证据。

2021年,他当上ICC首席检察官,2023年主导了对普京的指控,算是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逮捕令一发,俄罗斯直接炸毛了。

2023年5月,俄罗斯内务部把他列入通缉名单,理由是“非法指控俄罗斯领导人”。这还不算完,

2024年初,有人给他海牙办公室寄了封匿名信,里头塞了颗步枪子弹,摆明是威胁。

4月,他在伦敦演讲时,还遇到两名男子试图冲上来,幸好安保人员反应快,把人按住了。

虽然查出来这俩人可能跟俄罗斯有点关系,但具体是谁指使的还没定论。

面对这些威胁,卡里姆·汗没怂。

他现在还在首席检察官的岗位上干着,出门有便衣保护,办公室也加强了安保。他公开说过,国际司法不能向威胁低头,但这日子过得肯定不轻松。

俄罗斯的通缉令对他来说是个潜在风险,尤其是在非ICC成员国旅行时,得格外小心。

萨拉姆:黎巴嫩法官的低调警惕

萨拉姆(Antoine Kesia-Mbe Mindua),严格来说是刚果民主共和国籍(不是黎巴嫩,这儿澄清一下),1956年出生。

他在国际法领域也混了挺久,2010年代当过联合国也门人道危机特别调查员,去战区收集平民受害证据,推动战争罪指控。加入ICC后,他一直关注人道主义问题,这次逮捕令案他也参与了审议。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没把他列入通缉名单,可能因为他的角色没那么突出。但即便如此,他的日子也没完全太平。

从2023年起,他在国际会议上老觉得有人盯着他,尤其是在日内瓦、巴黎这些地方,总有些面孔看着不寻常。

他向ICC报告过这事儿,但没啥具体证据,只能多留个心眼。

现在萨拉姆还在ICC工作,生活比前三位稍微正常点,但警惕性明显提高了。

他公开露面不多,尽量保持低调,毕竟这案子牵扯太大,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意外。

布兰特:巴西法官的平静背后

布兰特(Leonardo Nemer Caldeira Brant),巴西人,1965年出生,法律生涯起步于2000年代初,专注亚马逊地区生态和人权保护。

他跑去偏远部落收集证言,推动政府打击非法采矿,2022年还搞了个土著权益项目,挺接地气。

加入ICC后,他参与了逮捕令案的讨论,但跟萨拉姆一样,没被俄罗斯点名通缉。

不过,他的生活也不是完全没波澜。

2023年起,他在圣保罗演讲时,注意到会场外有人拿相机拍他,车走的时候还有人跟着。

他赶紧跟巴西外交部说了这事儿,外交部给他加了点安保,但跟踪者的身份到现在还是个谜。

他现在还在ICC干活,日子比被通缉的三位好过些,但每次出门多多少少有点提心吊胆。

现状如何?

这五个人,两年后日子过得都不轻松,尤其是霍夫曼斯基、赤根智子和卡里姆·汗这三位被俄罗斯通缉的,直接成了靶子。俄罗斯为啥这么干?

说白了,这逮捕令戳中了普京的痛处。

乌克兰战争打到现在,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制裁和压力越来越大,ICC这一手等于在道义上给了俄罗斯一记重击。普京不可能坐视不管,通缉这三位就是反击信号,告诉全世界:敢动我,就得付出代价。

但这通缉令其实挺尴尬。ICC有123个成员国,这些国家理论上得执行逮捕令,可俄罗斯压根不认ICC,通缉令对它没啥约束力。

反过来,俄罗斯的通缉令在ICC成员国也没啥用,顶多吓唬吓唬人。

可现实是,这五位法官和检察官的生活真被搅得一团糟,安全威胁、行动限制成了常态。

从国际司法角度看,他们干的是大事儿。普京这案子要是真能落实,是ICC成立以来逮住的最大鱼,意义不亚于当年抓米洛舍维奇。

可地缘政治这摊水太深,俄罗斯不是小国,ICC也没啥硬手段执行逮捕令。这五个人就像夹在中间,既得扛起司法责任,又得面对现实压力,日子过得真挺憋屈。

2024年,这五人还在各自岗位上坚持着。

彼得·霍夫曼斯基深居简出,基本不公开露面;赤根智子在东京教书,生活被安全措施绑得死死的;卡里姆·汗硬扛威胁,继续当首席检察官;萨拉姆和布兰特没被通缉,但也得多留个心眼。他们的职业勇气没得说,可代价也真不小。

未来咋走?不好说。

普京的案子短期内没戏,除非俄罗斯政权大变天,不然ICC逮不到人。

这五位的日子估计还得这么紧绷着过,尤其是被通缉的三位,出门都得掂量掂量。至于国际司法,这案子算是个试金石,能走多远全看大国博弈的结果。

结语

说实话,看到这五人的遭遇,真挺感慨。

国际司法听着高大上,可干这活儿的都是普通人,背后扛的压力不是咱能随便想象的。

霍夫曼斯基都70多岁了,本该退休享清福,结果还得躲着过日子;赤根智子一个女法官,硬生生被逼成“流亡”状态;卡里姆·汗看着挺硬气,但谁知道他私下咋扛那些威胁?

这帮人用自己的职业操守顶住了压力,可现实回报却是这么一堆糟心事儿,值不值真得打个问号。

俄罗斯那边也好不到哪去,通缉这招看着狠,其实挺虚。普京不可能真被抓,通缉法官也就是出口气,显得自己没输。

可这气出了,国际形象更烂了,值不值他们自己心里也没谱吧。

咱普通人看这事儿,就是个热闹,但热闹背后是真刀真枪的博弈。这五位法官和检察官的故事,提醒咱们国际司法这条路有多难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