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科技新动向,这家企业不追风口造家庭机器人

易简财经 2025-03-25 19:29:34

3月25日-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灯光,再次照亮海南海岸线。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论坛峰会之一,博鳌亚洲论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扩大合作、共谋发展的高层次对话平台。

在为期4天的年会里,与会嘉宾将以“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为主题,围绕信任体系重构、全球化新路径、可持续发展深化与人工智能治理四大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企业代表之一,vivo不仅连续四次成为博鳌亚洲论坛的战略合作伙伴,还成为了理事会新成员。

现场,vivo不仅公布了“vivo机器人Lab”成立、正式进军机器人的重磅消息,还携带了蓝科技矩阵、vivo混合现实头显、6G等最新技术成果及实践亮相。

剑指机器人赛道:避开红海,深耕价值洼地

年会现场演讲中,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感叹道:“当DeepSeek七天时间用户破亿,MR眼镜正在建立空间计算平台,机器人成了工厂车间里的搬运工,我们看到科幻正在变成现实,智能社会从一个名词变成实实在在的场景。”

对于迅速演进的未来社会形态,胡柏山提出了手机在未来产业的战略优势。他表示,智能手机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智能社会连接几十亿人悲欢的神经末梢,是人类进入数字世界的平台和入口。因此,智能手机行业是vivo新三十年的出发点,也是未来蓬勃生长的种子。

未来,vivo将在6G、人工智能、MR乃至未来的消费级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持续创新,创造更深远的社会价值。

这次在博鳌现场展示的vivo混合现实头显设备,乃至正式成立的vivo机器人Lab,都是在为未来谋篇布局。

关于机器人,其实早几天雷峰网就爆了料,称vivo已成立机器人Lab独立中心,其中一大研究方向为家庭机器人。该部门隶属于中央研究院,主要负责机器人产品的孵化与预研工作。吴振华兼任机器人Lab负责人,无考察期,直接向胡柏山汇报。

目前,vivo 已开始招聘机器人相关技术的工程师,工作地点包括上海、东莞、美国等地,猎聘显示最高年薪超120万元,相当丰厚。

或许由于市场关于vivo进军机器人的小道消息频传,近期机器人股的表现也相当强势。3月19日,机器人概念股掀起涨停潮,ETF基金成交额突破3200亿元。

提到未来推出机器人产品的节奏,胡柏山表示,体验闭环的原型机,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时间,2C商用的话可能要更久一点。在这个过程中,vivo可能会沿途下蛋,针对特定用户场景推出具备针对性能力的机器人产品。

尽管vivo的布局态度非常坚定,但这一战略举措其实令不少人感到意外。

近几年,互联网企业、手机厂商纷纷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然而vivo不仅坚持战略聚焦,始终明确表态不造车,更是于今日在机器人领域迈出关键步伐,与行业整体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此,vivo内部人士曾有过解释,对于造车,vivo并非缺乏技术实力或入场能力,但其看一个产业或者一个新的赛道,从来不会看是不是风口,也不会单纯的看市场规模,而是去看与自己的核心能力是否匹配,以及自身能不能进去给用户创造价值。

机器人,vivo更契合的基因

相较于汽车赛道,机器人显然与vivo的基因更为契合。这种契合体现在三大维度:技术复用性、用户场景连续性和产业共荣理念。

胡柏山在“促进经济复苏:科技企业的机会与挑战”主题分论坛上直言,“布局机器人赛道与vivo深耕手机行业的能力积累高度匹配,同vivo产业共荣的经营理念高度契合。”

从技术维度看,vivo积累的AI、影像、MR等领域的技术,天然适配机器人“大脑”与“眼睛”的核心需求。

“大脑”方面——目前,vivo机器人Lab的一项重要子任务,便是对AI Agent能力进行训练,这将是未来机器人的大脑。

现在手机上做AI有很多限制,很多想法还很难落地。比如算力不够——就像轻薄本带不动大型游戏,手机现在只能跑3B级别的小模型,想跑更聪明的十几B大模型,估计还得等几年,因为它的SoC架构要不断的调整。

机器人就不一样了,它像游戏本甚至台式机,可以用算力更强的硬件,甚至加风扇加外设,直接跑更大的AI模型。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反哺”情况:如果未来一些机器人的AI体验比较好,比如一些帮助人们使用网络工具的AI agent,到时候可以考虑针对手机平台做裁切,让手机也能享受升级版AI体验。

“眼睛”方面——vivo既能将基于手机影像技术打造的视觉感知系统移植到机器人领域,其MR领域的相关技术也可直接帮助未来机器人感知物理世界的“眼睛”提升。

这个“眼睛”具备两大核心能力:一是针对空间的识别感知能力,因为未来机器人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必然需要大量空间深度信息;二是手势识别、图像识别能力,以手势识别来说,看似简单的“掐指点击”动作,背后需要大量的AI学习,而未来机器人要识别的内容会更加复杂。

当机器人具备了识别信息的“眼睛”、处理信息的大脑,再加上由大脑控制的“身体”,就初步构成了机器人的雏形 。至于这个机器人是双足、四足、轮足还是履带式,这将由用户场景来决定。

而在用户场景维度,机器人和手机有着一定的连续性。

无论是手机还是机器人,做产品都得从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和真实需求出发。vivo做手机这么多年,积累了海量场景数据与使用习惯,可快速适配机器人需求,少走很多弯路。

可以说,如果把手机比作二维,那么机器人就是将手机升到了三维甚至四维。

从产业维度来看,vivo一贯坚持的“产业共荣”理念,也能在机器人领域得到延续。

正如手机领域与蔡司共建影像生态,在机器人领域,vivo同样可以专注“大脑”与“眼睛”核心模块,其余环节交由专业伙伴。

可以预见,这种分工将促进机器人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强大的产业生态系统。

科技的高度,终须回归人的尺度

当然,对vivo而言,无论是手机还是机器人,最重要的始终是回归用户场景,创造体验价值。

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从“vivo看见”AI环境问答功能,帮助视障用户感知商品标签,到南极科考站的蓝海电池突破-20℃续航极限,再到烽火台技术在地震救援中传递生命坐标,vivo一直在用实践验证着这种理念。

来到今天,vivo正准备将这种理念延伸至机器人领域。

不同于其他厂商,vivo将机器人的发力领域聚焦在To C的领域,还进一步瞄准了“家庭机器人”领域。

家庭里有太多场景可以承载人类的情感与体验,可以说是机器人用技术释放人文关怀的最佳舞台。

此外,回溯历史,手机行业也曾如“产业孵化器”,催生出移动支付、短视频等颠覆性生活方式。

如今,AI和机器人分别代表数字与物理世界的顶尖技术,但两者尚未打通,vivo将依托其海量用户基数、前沿技术储备和多元场景洞察,推动让机器人成为连接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桥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

展望未来,机器人技术的进化,还将催生更多的产业或产品。

以今年 vivo 在博鳌展出的 6G 技术原型机为例,它带来了诸多创新功能。如通信与雷达功能合二为一,让手机不仅能传输数据,还具备“雷达”探测功能;AI+通信深度融合,解决信道多变带来的应用体验下降的问题;卫星通信准备,未来可能用全球统一的卫星技术打电话......

目前,国际上已经在推动6G国际标准制定工作,预计2028年定标准,2030年可能商用。

虽然看起来时间还有5年,但对技术和标准的争夺已经很激烈了。这就是为什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加速6G的原因。

对普通人而言,这些前沿技术的进步,将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正如很多人所感,像手机能当健康监测仪,实时感知身体状况;自动驾驶更安全,车与车之间能互相“感知”;远程操控机器人像在现场操作一样流畅;VR眼镜不用连电脑也能玩高清游戏等体验,当下已能实现60%- 70%。未来,这些体验一定会更加方便、自然。

正如胡柏山所言,“技术更迭的衡量标准,从来不是晶体管密度有多高,不是在参数上的自我陶醉。科技发展应始终回应人的需求,侧耳倾听街头巷尾的烦恼,用心体察时代角落里的渴望,不断面向用户的真实需求进行创新,成就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价值融合。科技的高度,终须回归人的尺度。”

结语

在汽车赛道轰鸣的引擎声中,vivo不走寻常路,基于三十年技术沉淀与产业洞察之下,用机器人构建了一则新叙事。

vivo将“科技如何更好服务人”的命题,从平面交互推向立体场景,从功能满足升级到情感共鸣。让人们知道,“科技为器,人文为道”,从来不是空谈。

这或许,正是科技产业最动人的觉醒时刻。

•END•

0 阅读:7

易简财经

简介:易简财经是大湾区领先的财经新媒体,擅长资本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