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这个东西,一旦流失了,想再要拽回来那是难上加难的。多么迷人的好东西,谁愿意轻易撒手?所以自古以来,权力斗争的背后是血流成河的。
所以,越是高级的游戏,竞争越激烈,因为奖品越丰厚嘛。
东汉的汉和帝继位时只有10岁,看看这个尴尬的年龄,能把主宰国家生死的大权交给你吗?不好意思,不是非要让你当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而是老天太给机会了,别人没法拒绝。所以,当时东汉的国家大权基本上掌握在窦太后和窦家外戚手里。
但是,对于汉和帝来说,国家大权是他安身立命的资本,也是维护身份地位的象征,他长大了肯定是想要把权力要回来的。咱是寄存在你们那里,而不是彻底出让给你们了,你们心里不会连这点逼数都没有吧?
可是窦太后和窦家掌握权力这么久,早已经上瘾了,怎么会轻易交出来呢?咱们都是一家人,谁掌权不一样呢,何必这么生分呢?这样多伤感情!
这是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得弄个你死我活才能有结果呀!那么,几乎相当于白手起家的汉和帝是如何干翻手握重权的窦太后以及她背后的窦家外戚的呢?
窦太后和汉和帝之间的恩怨情仇汉章帝当年娶了三对姐妹花,分别是窦氏姐妹、梁氏姐妹和宋氏姐妹。
这三对姐妹花皆是出身于豪门大族,窦氏姐妹的太爷爷便是东汉开国太傅窦融,梁氏姐妹的叔叔便是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宋氏姐妹是当年汉文帝登基时的头号功臣宋昌的八世孙女。
窦家当时在权势方面要显赫一点,再加上窦氏姐妹在长相上也略占优势,所以汉章帝更偏爱窦氏姐妹一些。
公元78年,窦氏姐妹中的姐姐吃到了后宫之中最大的那块饼,被册封为了皇后,史称窦后。
窦皇后喜笑颜开之余,又马上陷入了深深的忧伤,因为不管汉章帝在她那里多么辛勤地耕耘,她的肚子总是不给任何积极的回应,这都有点侮辱汉章帝的生产能力了。
而且,屋漏偏逢连夜雨,自己生不出孩子来,隔壁的宋贵妃却马上十分打脸地生了一个可爱的小皇子,取名刘庆。
喜当爹的汉章帝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儿子,那自然是喜欢得不得了。很快就册封刘庆为太子了。
这下尴尬了,窦皇后虽然占了皇后之位,但是人家宋贵妃却生了个太子,这以后怎么处呢?是皇后的身份好使,还是太子的名头更金贵呢?
之后,梁贵妃也来凑热闹了,也给汉章帝生了个小皇子,名叫刘肇。
这样一来,本来在后宫局势之中占据绝对优势的窦皇后开始焦虑了,汉章帝在的时候,咱们拼的是和汉章帝的感情,但是汉章帝走了之后,不还是得拼谁的儿子争气吗?自己没得儿子,怎么拼?
窦皇后觉得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下去,于是决定对梁贵妃和宋贵妃下手,将她们永绝后患了。别怪姐姐不是人,怪只怪你们不应该在我不会生儿子的情况下生了儿子。
公元82年,窦皇后致敬了汉朝后宫的优良传统,再次祭出宫斗必杀技——设计“巫蛊之案”来栽赃陷害,结果宋氏姐妹就这样被活活逼死了。没办法,你们没有这个名,享受不了你儿子先当太子、再当皇上这个天大的福分。
小太子刘庆没有了母亲和姨妈的庇护,孤立无援,最后也被贬为了清河王。
搞定了宋氏姐妹和太子刘庆之后,窦皇后的下一个目标自然是梁氏姐妹了,因为你们也是有儿子的人。
窦皇后先是以皇后的身份把小刘肇给抱养了,因为这是合理合法的,古代皇后无子,其他嫔妃的孩子是要过继给她的,并改立刘肇为太子。
把宝贝孩子弄到手之后,窦皇后就开始对梁氏姐妹发大招了。咱是专业搞宫斗的,整人的把戏都不带重样的,上次弄死梁氏姐妹用的巫蛊陷害,这次对你们就换个方式吧,就说你们密谋造反吧。
窦皇后伪造匿名信,陷害梁家阴谋造反。关键是,梁氏姐妹的父亲还屈打成招了,然后别无他恋地死在了狱中。
罪名被坐实,梁家人被流放,梁氏姐妹被逼死,一了百了。
好啦!窦皇后现在觉得整个世界都清静了,后宫就她们姐妹了,儿子也只有一个了,名义上还是她的儿子了,他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的亲生母亲也不在人世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于是,窦皇后和窦家开始有点飘了,飘得最厉害的是窦皇后的哥哥窦宪,这哥们仗着妹妹得宠,连皇亲国戚也不放在眼里,连公主家的地都敢抢。
还是窦皇后心里有点逼数,知道汉章帝这个时候要是铁定心思要弄死他们,他们绝对是毫无还手之力的,于是赶紧“毁服”(降低服饰等级)请罪,好在汉章帝打算对自己的大舅哥来真格的,这事就此翻篇了。
公元88年,汉章帝去世,10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窦皇后如愿被尊为皇太后。
汉章帝一走,汉和帝还小,窦太后和窦家人不就如脱缰的野马了。窦太后掌握朝政大权,窦家的很多人都因此被封了大官:
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升任侍中,成为了朝廷的新闻发言人,掌管朝廷机密大事,诏令的发布都由他一手操控;窦太后的弟弟窦笃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专门负责统领皇宫的侍卫;另外两个弟弟窦景、窦瑰都被任命为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掌理文书,权力都很大。
而且这还不算完,这朝中大权都掌握在我们窦家手里,东汉的人事组织大权必须由我们窦家来把关。由窦氏家族成员推荐的官员逐渐占据了九卿、校尉等朝廷重要职位,这些官员彼此勾结,形成了利益统一的“窦氏集团”。
绝对的权力往往就是绝对的腐败,掌握了绝对权力的窦家开始变本加厉地使劲造了。
窦太后专门给窦家人站台,啥事我说了算,只要不是我们窦家人,你们最好别逼逼,说得老娘心里烦了,轻则让你们滚蛋,重则让你们掉脑袋。
窦宪勇当横行霸道的急先锋,一言不合就激情杀人。
当年审判他爹的官员韩纡即便已经去世了,他也没有放过人家,你判我爹的罪,我就杀你儿子报仇,他把韩纡儿子的首级拿来给他老爹献礼了。
更为甚者,窦宪连皇室宗亲也敢随便杀。都乡侯刘畅是齐殇王刘石的儿子,汉章帝去世后,刘畅便回到京城吊丧。这个刘畅是个大帅哥,很招窦太后喜欢。窦宪知道后,心想,啥玩意,我妹妹怎么能喜欢你呢?这不是要抢我的权力吗?那就杀了吧!杀完之后还嫁祸给刘畅的弟弟刘刚。这么大的事情后来东窗事发了,窦宪也仅仅是被窦太后关了一下禁闭,并在不久之后让他带兵去打北匈奴,美其名曰:“戴罪立功”。
总而言之,窦宪在窦家得势之后,简直把自己弄成了东汉的军统头子,专门养了一批特务、刺客,谁惹到了他或窦家就收拾谁。
窦太后的其他兄弟也没有闲着,比如其弟弟窦景就放纵奴仆胡作非为,甚至白天公然拦路抢劫,侮辱妇女,而“有司莫敢举奏”。
窦家人如此瞎搞胡搞,终究还是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满。他们不断上书进谏,有时甚至以死抗争,仅据《资治通鉴》统计,短短的近五年时间,大臣就针对各种问题上书十五六次。
窦家及其党羽一见朝堂之中居然还有这么多年念着老刘家的好,而跟他们窦家不对付,恶从胆边生,便动了要干掉汉和帝的念头。
于是,汉和帝和窦氏集团之间的暗战一触即发。
汉和帝清除窦家的过程大家别看汉和帝继位时只有10岁,但是这孩子基因好、天赋高,天生就是一个搞事的人,在公元92年,他得知窦氏集团准备加害于他的阴谋之后,果断反击,并利用超高水准的手法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一些忠汉的朝臣不满的刺激下,自觉羽翼已丰的窦氏集团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直接干掉汉和帝。当时,窦氏父子兄弟同为九卿、校尉,党羽遍布朝廷,他们觉得自己完全有资格任意傲娇。
窦氏集团中的穰侯邓叠和他的弟弟步兵校尉邓磊,以及他们的母亲元氏,再加上窦宪的女婿射声校尉郭举和郭举的父亲长乐少府郭璜等人密谋:因为元氏、郭举比较受窦太后的宠信,能自由出入宫廷,希望借此有利条件找机会干掉汉和帝。
而汉和帝登基以后,一直被架空,所以身边一直没什么可用之人。但是,这孩子一直在开动脑筋下暗棋,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他觉得自己身边能够信得过的人只有宦官了,尤其是中常侍、钩盾令郑众,不光平时和窦氏集团不来电,还很谨慎机敏有心计。所以,汉和帝早就和他密谋要干掉窦氏集团了。只是由于窦宪出征在外,怕他兴兵作乱,所以一直隐忍而未敢发动。
窦宪彻底搞死了北匈奴后,意得志满地带兵回了洛阳。而汉和帝在不久前令司徒丁鸿行太尉事并兼任了卫尉的官职。卫尉是统领南军保卫宫门安全的,本是由窦宪心腹邓叠担任的,但邓叠此时跟窦宪出征在外,汉和帝便趁机把丁鸿给推上去了。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六月二十三日,窦宪回到洛阳时已经天黑,汉和帝便命他明天再入朝,今晚早点休息。
但当天晚上,汉和帝突然驾临北宫收了符印,然后命中常侍郑众带着诏书和兵符令此时兼卫尉的丁鸿率兵封闭城门,堵住了窦宪和城外武装的联系。
在部署完毕后,一声令下,开始开始捉拿窦氏一党,顺利逮捕了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等人,将他们全部送往监狱处死。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汉和帝立马派人收回了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将他改封为冠军侯,同窦笃、窦景、窦瑰一并前往各自的封国。
是汉和帝仁慈而想给窦宪等人一条生路吗?是这孩子不想背负杀害舅舅的骂名,人家早就搜集过史料了,看看历史上是否有皇帝诛杀舅父的先例。最后觉得,还是不要这么简单粗暴要好一点,所以,汉和帝是一路上安排人监督(押送)窦宪等人回封国的,等他们到了封国,再令他们自裁了事。
而窦太后,汉和帝念着她的养育之恩,所以并没有直接下杀手,而是将她闲置起来了。但窦太后在如此情况下,还能心安理得地活着吗?那得需要多么没心没肺呀!所以,她每天都在担惊受怕,最后于公元97年忧郁而死,年仅40多岁。
就这样,汉和帝成功夺回了政权,再现了汉宣帝刘询诛霍禹的故事。
同志们是不是觉得这个政变过程太简单、太顺利了?其实这里面还是非常有学问的。
大家传统印象之中的政变可能是暗中准备一票人,然后杀它个措手不及就完事了。但实际上,政变之中有几个关键点是至关重要的:武库、司马门、皇帝和军队,而且它们的重要性是依次递减的。没错,最重要的是武库,军队是排在最后面的。
武库为什么最重要?因为一般人手里是没有武器的,你要占领了武库,才能武装自己的势力,并且阻止对方武装战斗力。皇宫之内也就保护宫殿的郎卫军和部分保护宫门的卫尉军手里有兵器,其他人都没有。你要么靠这帮人控制皇宫,要么干翻这帮人去控制皇宫,没有武器,你啥也干不了,人家坚持一段时间,立马就可以调集援兵来弄死你。
其次政变不是造反,不是靠战场厮杀来决定胜负,虽然把至高权力以及相关的指令的合法性与唯一性拿到手里,谁就赢了,跟夺帅的游戏一样。所以,政变必须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司马门,截断皇宫内外的联系,否则,人家皇帝的政令通过司马门一传出去,你就是造反的国贼,天下共讨之,你觉得你还能笑到最后吗?
第三就是要拿下皇帝和玉玺、虎符等合法性印鉴,不然你怎么“挟天子以令诸侯”呢?你怎么去命令其他人不要轻举妄动呢?你怎么以至高权力的名义去发号施令呢?
最后才是凭借各种合法诏书去收编军队、武装自己、稳定局势、剿灭反对派。军队之所以排在最后,不是说他们不重要,而是他们一般参与不到政变里面来,正常情况下,谁会允许军队进皇城呢?
汉和帝发动政变时,除了他自己有一个傀儡皇帝的身份,其他优势他都没有,皇宫内廷的禁卫军是被窦家人控制的,玉玺、虎符等重要信物全在北宫的窦太后手里,城外的军队他也调动不了。
但是,这孩子是真有勇有谋呀!在窦宪回京的当晚,他就突然跑到北宫,偷袭拿到符印给早就准备好的诏书盖章。
为啥是晚上?为啥要偷袭?因为禁军掌握在窦家人手里呀,你这样弄,人家多问几句,或者坚持要去请示窦太后,你不就计划全泡汤了?晚上,可能禁军中窦家的心腹将领没值班,而且人家汉和帝毕竟是皇帝,突然要拿玉玺盖个章,你也不好阻拦,就算你们要去请示窦太后,不方便也来不及。
你是没法说啥的,而且很可能窦家的禁军领导们此时根本没在值夜班。
红头文件一到手,汉和帝马上便命令郑众持诏令命丁鸿封锁了皇宫。宫内很多禁军虽然是窦家的人,但是他们根本接不到窦家的任何指令了,不敢轻举妄动。窦宪也得不到宫内的信息反馈,根本就不知道危险将至,就算知道了,他也没办法遥控指挥禁军,那帮禁军敢擅自弑主?
这么一顿安排下来,窦宪唯一的机会就是立马组织人去强打武库,武装好力量再反攻皇宫。可是这大半夜的,他又刚刚回家,估计还在睡觉,就算已经察觉了,他仓促之间又到哪里去组织人马呢?
这么看,是不是觉得汉和帝的夺权政变相当精妙、相当高级了?
一点点现实感想这个世界上,永远是敢想的人很多,会做的人很少,所以,像汉和帝这样的人是难能可贵的。一个13岁的孩子,能做到这样的隐忍、镇静、果断、严谨,这是相当厉害的了。
一个正常的人,若正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处于一个正向发展的赛道上,是需要不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发现问题的能力很重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受自身能力、见识、意识和天赋的限制,对于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往往都是反应迟钝的、是麻痹的。美其名曰,日子过得这么舒服,何必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像汉和帝,他刚开始虽然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但你不能说他的生活不好过,至少锦衣玉食没问题吧?他虽然慢慢感觉到了他手里没有实权,但你也不能就此说,所有人都能感觉到“总有刁民想害朕”吧?
汉和帝其实早就感觉到了自己“病”了,病结就是把自己扶上皇位的窦太后和窦氏家族,而且这个病刻不容缓,再不治好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他偷偷地观察、分析、谋划、准备着……
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这是敏锐的表现;能不着痕迹地去谋划对策,这是沉稳的表现。做到这两点,于一般人来说,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了,但汉和帝最可贵的地方还是在于他在政变之中的沉稳、冷静和果决。
要办大事之前,不要盲目地激动或冲动,也不要慌张和冒失。事情越大,往往难度越大,失败的后果也越严重,走稳一点比走快一点,其实更科学。
很多同志,遇到事情,不分大小、无论情况,总想着快刀斩乱麻,这是有待商榷的,有时候,弄不好,可能你就不是快刀,而是乱麻。
复盘一下汉和帝的智慧吧。
先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之中准确地找到自己的队友。我没有自己的原生力量时,那我就学会从敌人的敌人之中去找朋友,当然,不是所有敌人的敌人皆可成为朋友,他要能干事,要愿意和我干事。有些人所谓的团结敌人的敌人,纯粹是为了情绪上的平衡,那也意义不大。
然后在等待中寻求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不是谁天生就愿意等待,而是形势半点不由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冲动。别图一时之快,而成千古之恨。窦家势大,还要一击成功,所以必须出其不意地来个关门打狗。窦宪等核心人物没有进入“包围圈”时,是绝对不能轻举妄动的。
最后合理地集中自己的优势果断地攻击敌人的弱处。汉和帝的优势就是他在名义上还是一个皇帝,手里也团结了一帮可用的之人,他的种种指令无人敢公开违抗,而且他是早有预谋;窦宪等人的劣势,就是他们毫不知情,猝不及防。你身家上千万,我能保证你身无分文且调不到一分钱,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
总而言之,汉和帝敢想敢做,出手精准狠,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有时候,因为一些想法而愤怒、迷惘甚至兴奋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在内心里有一个清晰的计划和科学的设计的人少之又少。
恰如我对我的孩子说:只要你自己知道你该往哪个方向走,怎么走,我就对你感到很是欣慰了。
孩子说:你就放心吧。
我笑了笑,我肯定放心。事实上,我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