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上是如何和大陆紧密联系起来,进而融入世界交换网络的?

养儿育女日记 2023-03-20 15:02:4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台湾岛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由于其自然条件富饶,地理位置重要,因此常常被外国侵略者所觊觎。

它曾四次被侵略者所占据,但在两岸人民的齐力抗争下最终回归中国管辖。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早就与祖国融为一体、休戚相关。

因此,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台湾岛与大陆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与大陆一同融入世界交换网络的呢?

台湾与大陆的“骨肉亲情”

为何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呢?

在史前时期,台湾属于古华夏大陆闽台半岛的一部分,与大陆紧紧联合在一起。直到更新世结束(约11700年前),台湾才逐渐脱离大陆,成为了海岛。

根据目前台湾的考古发现,台湾最早的史前文化是距今两万多年前的长滨文化。作为旧石器时代的文明,长滨文化所留下的石器、打制技术与同时期中国南部地区所活跃的文化极为相似。

到全新世初期,海平面上升,形成了现如今的台湾海峡。两岸人类受海洋阻隔,渐渐断了联系。

台湾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因此人类文明仍停留在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陷入了停滞。

直到距今六千至五千多年前,大坌坑文化才取代了长滨文化,台湾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而这一时期的我国闽南沿海的复国墩文化、西沙坑文化已经有着十分丰富的捕鱼、航海经验。

不少台湾学者认为,台湾所产生的大坌坑文化很有可能便是这两种文明移民而来。

这是由于大坌坑文化所出土的陶罐、石器特征与复国墩、西沙坑等文化十分相似,就连台湾原始农业也深受大陆农业的影响。

这些来自大陆文明的人带来了小米、稻种,渐渐同化了台湾原来的旧时期土著,并成为了整个台湾岛的主人。

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出海寻找台湾(夷洲)和日本(亶洲),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文字记载台湾。

卫温率甲士万人登陆台湾,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怀柔”统治,使得台湾自那时起便对大陆产生了文化和民族认同。

管辖台湾的丹阳太守经过长期考察,写出了《临海水土志》,对台湾地区的风土、社会、文化进行了详细记载。

这些记载与当时台湾真实的历史没有太大出入,显然是深入了解后才得出的。

隋炀帝

到了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在出兵征服林邑(今越南)后,令陈稜前往流求(台湾)招降。流求王不愿臣服,出兵对抗陈稜部队被陈稜大败:“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吴国君主孙权前往台湾,主要是为了寻找兵源和战略缓冲地,而隋炀帝杨广更是单纯为了宣扬国威,并没有在台湾设立管理机构或驻守军队。

两岸人民民间贸易日渐密切,而政治却并未归拢。

而到了南宋时期,澎湖群岛被明确划归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管辖,并派出军队前往台湾驻守戍边。

到了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在澎湖列岛设澎湖巡检司,对台湾首次进行了政治管理机构的设立。

大陆人民涌入澎湖群岛,向着台湾地区开拓耕地,大规模移居台湾。

在大陆的带动下,台湾地区的经济、农业、文明得到了飞速发展,两岸之间的作物、瓷器、硫磺等资源流通更为频繁。

由此可见,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受大陆所影响。大陆与台湾之间每次紧密的联系,就会使得两岸关系更进一步,促使台湾社会各方面迎来飞速发展。

逐渐与周边国家接轨

至于台湾逐渐融入世界贸易交换格局,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的。

由于明朝前期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制定了严酷的刑罚防止民间出海通商,因此沿海民间贸易逐渐走上了走私道路。

这些民间贸易集团联合起日本倭寇公然对抗明朝,而地理位置重要的台湾岛自然成为了他们的乐园,形成了久剿不绝的“倭寇之乱”。

台湾自此由一个农耕生产为主的岛屿,逐渐转变为各国通商贸易的中转站。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时期,为“扬大明国威”,其宝船携带了大量中国的贵重宝物,这使得沿线国家对于中国的瓷器、丝绸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然而明朝严厉的海禁政策,却使得市面上的丝绸瓷器有价无市。这让东南沿海及台湾岛屿上的商人、海盗看到了商机。

他们勾结海关官员,暗中走私这些贸易顺差极大的暴利货物。明朝朝廷无力禁止这一现象,又对油水十分动心,因此也就默许了这一行为的存在。

到了明朝中叶,海禁政策开始出现松弛,两岸之间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正常贸易。因为海禁政策而流亡于海上的走私团伙及海盗,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台湾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除了这些明朝的敌对势力外,忙于在世界各地殖民“无主之岛”的西方殖民者,也发现了这个“福尔摩沙”(美丽之岛)。

1624年,当时最为强大海上霸主荷兰侵占了澎湖岛,想要以此作为自己远东殖民贸易据点。

明朝为了消灭占据台湾岛的敌对势力,想出了一个看似“驱虎吞狼”的昏招,派出了福建官员与荷兰进行交涉。

福建官员“善心”地指出,愿意用更大的“东番”(台湾)换取澎湖岛,希望荷兰转攻台湾。

荷兰先是与明朝爆发了料罗湾海战,发现占不到什么便宜后,于是便接受了明朝的建议,前往攻占台湾。

荷兰在台湾南部上岸,成功赶走了占据于此的西班牙殖民者,与台湾海盗集团分庭抗礼。

一开始台湾海盗集团尚能占据优势,可随着荷兰的势力不断壮大,海盗集团感到了生存威胁。

为了生存,海盗集团在1628年归顺了明朝,并成功击败了荷兰,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的贸易霸主。

到这里,看似明朝“驱虎吞狼”之策大为成功,既平定了海上叛乱,又打击了荷兰的侵略气焰。然而实际上,以郑芝龙为首的海盗集团,并非是真的忠心归顺明朝,而是想要趁机将东南沿海发展为自己的独立国家。

而盘踞在台湾岛上的荷兰侵略者,也并没有其被彻底赶走,而是暂时蛰伏了起来。

在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时刻,郑芝龙突然倒戈降清,荷兰趁机占据了台湾,并在此侵占整整38年之久。

荷兰将台湾视为在东亚地区的转运中心,将从大陆贸易或走私来的丝绸、糖、瓷器等物品转运至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将西方带来的胡椒、香料、琥珀等洋货,由台湾转运输送进大陆。

荷兰的殖民统治,不仅大量掠夺了台湾当地的自然资源财富,还使得台湾陷入了分裂的风险之中。

幸运的是,郑芝龙之子郑成功是一个富有爱国精神的民族英雄。郑芝龙降清之前,郑成功就毅然与其父分道扬镳,独自走上抗清驱荷的反抗道路。

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渡过台湾海峡,一边全力收复被荷兰侵占的失地,一边在台湾各地实施军垦恢复生产。

最终郑成功不仅收复了台湾,还将台湾落后的农业制度、土地制度革新,使得台湾社会得到了显著发展。

后来,清朝将台湾的郑氏集团分而破之,将台湾重新纳入中国版图。

台湾经过几百年海盗、走私团伙、殖民者的经营,已经不再是当初落后封闭的农耕岛屿,而是一跃成为了清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

郑成功

清朝时期融入世界交换格局

为了管控台湾和征收赋税,清朝只开放了台南地区与大陆对渡,这使得内陆对台湾的供给达不到其需求值,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走私行为。

后来由于台湾经济的迅猛发展,清廷不断开放台湾的诸多港口。在大陆政策的影响下,台湾的贸易经济更为旺盛,两岸的贸易繁荣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规模。

康熙二十三年(1683),厦门设立闽海关正口,设厦门港与台湾安平港对渡。

1684 至 1784 年厦门是与台湾往来的唯一口岸,大陆与台湾的贸易通过厦门来实现,很快成为清初主要经济中心和福建最大的贸易港口。

中外商船云集厦门,呈现“货物聚集,关税充盈”的繁荣景象。

“市肆日闹也,货贿财物日增而日益也,宾客商旅日集而日繁也。”

厦门港对台贸易的高潮时期:

“对渡台湾,一岁往来数次……初则获利数倍至数十倍不等,故有倾产造船者。然骤富骤贫,容易起落。舵水人等借此为活者,以万计”。

随着台湾经济北移,乾隆年间闽台中北部贸易港的对渡,改变了泉州对厦门港的附属地位。

乾隆四十九年(1784)泉州蚶江口被指定为台湾彰化鹿仔港的对渡口岸,同时在此地设立海防官署,管辖泉州府五县的对台贸易。

乾隆五十七年,蚶江又辟航线至台湾淡水八里坌;道光四年,再辟航线到台湾海丰。

至此,两岸对渡的 5 条航线中,蚶江占了 3 条。蚶江成为泉台经贸的集散地。

为装船方便,商家们纷纷来蚶江设立“行郊”,蚶江也由此成为海峡两岸“行郊”尤为集中的地方,乾隆中叶就有郊商近百家。

同样随着台湾经济由南向北发展,与福建对渡的港口也先后繁荣。

比如与蚶江对渡的台湾府彰化县鹿港,自乾隆四十九年正式开港后,成为“商艘云集、盛于鹿耳”的台湾第二大市镇。

特别是在乾隆五十年到道光末年的 60 年间,是鹿港的全盛时期,与当今的台南、万华(时称艋舺)并誉为台湾三大门户。时至仍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说,鹿港昔日的繁华可想而知。

《彰化县志》载:

“鹿港大街,街衢纵横皆有,大街长三里许,泉、厦郊商店多,舟车辐车奏,百货充盈,台自群城而外,各处货市,当以鹿港为最,港中街名甚多,总以鹿港街概之。”

又如艋舺,当时是台北地区最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及郊商聚集的港埠所在地。道光元年姚莹《台北道里记》对当时的情形略加描述:

“艋舺,民居铺户约四五千家,外即八里坌口,商船聚集,寰门门贵最盛,淡水仓在焉,同知岁中半居此,盖民富而事繁也。”

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向列强开放了诸多港口,而台湾也得以将贸易网络进一步扩大化。在发达的贸易网络之下,又占据着“山高皇帝远”的天然优势,台湾的走私贸易更为壮大。

走私团伙将台湾盛产的稻米、食盐大量走私输入大陆,在国际贸易网络大量进口鸦片。

因为鸦片对于整个台湾社会的侵蚀,其进口占比曾一度达到了全岛进口额的八成。

由于鸦片对于社会和国力的严重危害性,清廷对鸦片加以高额的海关赋税,因此台湾的鸦片商人常常会采用走私的形式输入鸦片。

当地的穷苦百姓,也会因为走私的高利润铤而走险,彼时台湾的走私现象十分严重。

走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诸多港口与世界贸易网络接轨,同时加强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快速交流融合。

如此从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来看看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

1945年日本的投降结束了二战的同时,也结束了台湾日占的50年历史。在日本占领台湾岛的前期,1895年到1915年的20年间,台湾人民为了反抗日军,起义数十次。

“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是台湾人民为了回归祖国的呼声。

而日占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亡,其后国民政府对台湾治理的失败和台湾原住人民的矛盾冲突加剧,并伴随着蒋介石败退台湾,推远了台湾与大陆的距离。

但正如国民政府1938年4月1日提出的声明:“台湾是我们中国存亡所关的生命线,中国要讲求真正的国防,断不能让台湾掌握在日本帝国主义者手中。”

台湾省的回归不仅为了国防战略目的,也是在近代历史潮流中,为了回归而奋斗的台湾人民的心声。这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所磨灭,这是两岸人民曾经共同的愿景,也是未来的方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52

养儿育女日记

简介:分享育儿经验,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