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吴之后,完成统一大业的司马炎,是如何迷糊地埋下亡国隐患的?

采蓝说历史 2024-01-25 06:50:20

开国之君被迷糊地给自己的政权埋地雷,大家是否觉得这是在开玩笑?真不是!历史是沉重的,但也是严肃的,咱怎能拿这样的事情来开玩笑呢。不用怀疑,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就是这样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你们真的不一定能理解,大家心疼司马炎三秒钟吧。

280年,绝对是晋武帝司马炎最为开心的时刻之一,因为他完成“天下一统”的无上功业,爸爸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皇位了。看看你们谁还敢说我没有帝王之功?谁还敢怀疑我有鞭笞天下的实力和能力?以后,都给我做个乖宝宝,少惹我生气,天子一怒,尸横遍野,你们知道吗?

但是,司马炎这孩子打小就生活在各种压力和绑架之下,多少有点神经质了,他这完全是属于自嗨、自我臆想。说句实在话,可能不灭吴对他的大晋基业来说会更好一些。

首先司马炎在巨大功绩的刺激之下,自己就有点Hold不住了,他觉得自己站在人生巅峰,配得起所有的鲜花和掌声。

平吴的当年九月,尚书令卫瓘、尚书左仆射山涛、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寔、司空张华等大臣上表劝谏司马炎去封禅泰山,这是古代帝王最高规格的“颁奖典礼”。

司马炎很腼腆、很谦虚,表示同志们的心意自己领了,但是咱做人还是低调点好。

那帮大臣又开始揣摩起领导的心思来了,难不成领导喜欢“三请三辞”的传统流程,于是前后奏请了三次。

但司马炎并没有假装盛情难却地就坡下驴,还是坚决不肯接受同志们的好意!为啥呢?因为司马炎发现这批主动拍自己彩虹屁的人员名单上,有很多重要的名字没有出现,比如贾充。这个贾充资历上是三朝元老、能力上政法专家、性格上是谨慎深层、人脉上是结交甚广,这种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单位里的老干部,他的声音和意见非常重要。

而且,像贾充这种人,如果他不配合你的工作,你还不能简单粗暴地搞清洗运动,人家的触角遍布各个系统,你把他弄死了,你的运营系统极有可能瞬间崩溃。这种人,你只能熬,熬到他下线了,你就可以松口气了。

但是,人家贾充贾大爷现在身体、牙口倍儿棒,吃嘛嘛香,你司马炎怎么能当人家不存在呢?这太不礼貌了!

况且司马炎和贾充之间原本是利益联盟,但是因为相互猜忌和算计,早已出现了关系裂缝,灭吴前后,贾充就一直竭尽全力地在跟司马炎唱对台戏。

封禅这么大的事情,贾充不表态,司马炎心里不踏实。

话说灭吴之后,贾充实际上是唱反调被打脸了,所以一直在向司马炎请罪,表示还是领导的水平、格局要高多了,自己就是个井底之蛙。

但是政敌之间的话,又有多少是可信的呢?司马炎秉承“互相体面”的友好态度,不光没有计较贾充之前的各种抬杠,还不断封赐来稳住他。

按理说,既然司马炎和贾充都是如此讲究之人,贾充就没有理由对司马炎封禅一事保持沉默了呀!别人敬你十分,你总得还人家七分吧!

贾充不愿意支持司马炎封禅,其实还是利益分配的原因。封禅就是将司马炎灭吴的功勋最大化了,那么灭吴之战又主要是羊祜的老部下完成的,他们水涨船高,也会获得极大的政治分红。

皇权的权威被强化,政敌的地位被提升,权谋之术早已登峰造极的贾充怎么会愿意支持司马炎封禅呢?这不相当于自己的女朋友跟别人私奔了,然后结婚的时候还要自己去当证婚人?

但是,大家不要怀疑晋朝要把肥皂剧演到底的勇气和决心,贾充一天没表态,那些大臣就会继续上奏,直到第五次联名上奏,司马炎才终于在签字栏中看到了贾充的名字。

可司马炎依然没有同意封禅,为啥呢?因为奏文中有很多让人恶心的坑。比如下面这段:

王公有司又奏:自古圣明,光宅四海,封禅名山,著于史籍······况高祖宣皇帝肇开王业,海外有截;世宗景皇帝济以大功,辑宁区夏;太祖文皇帝受命造晋,荡定蜀汉;陛下应期龙兴,混一六合,泽被群生,威震无外······

这里面有啥套路呢?大晋的江山是你爷爷奠基、你大伯立功、你亲爹定型、你结尾的,讲白了,你的成功是因为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别觉得灭吴之功有啥了不起,心里得有点逼数,大晋的江山其实是我们这帮老臣跟着你的先辈打下来的。

被疯狂暗示的司马炎就这样克制住了作为一个帝王的最高功名,他宁可晚年念叨着“我平天下而不封禅”的遗憾,也不强行去放纵自我的欲望,这一点其实是相当了不起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但真正很少有成功男人能做到司马炎这般的舍得和克制。

282年四月,让司马炎恶心了大半辈子的贾充终于领盒饭了。

同年十二月,终于松了一口气的司马炎决定要给自己加戏了。他与外戚杨珧、亲信荀勖暗中策划了剧本,要把他那个讨厌弟弟司马攸也给打压一下,他命司空齐王攸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并要求司马攸立即赴任。好家伙,他这是直接把司马攸从股东身份转换成了业务经理的身份呀。

司马炎认为自己有一统天下的无上权威,最大的老干部贾充也下线了,让自己弟弟去一个青州分部上个班应该问题不大吧。谁料到,他这项人事任命一宣布,朝野上下几乎第一时间就表达了强烈的反对,还是包括所有阶层的全体反对。

宗室之中,司马炎当时最有能力的叔叔司马骏(曾平乱西北)拼命地劝阻,被拒之后,给活活气死了。

及齐王攸出镇,骏表谏恳切,以帝不从,遂发病薨

宗室代表司马骏是真被气死的还是假被气死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劝阻你司马炎不成功就立马被气死了,他死的时机太巧合,让人有很多联想的空间。

百官之中,中护军羊绣(羊祜堂弟)也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愤怒,并与北军中候成粲密谋直接做掉祸根苗之一的外戚杨珧,吓得杨珧连家门都不敢出。

珧初以退让称,晚乃合朋党,构出齐王攸。中护军羊琇与北军中候成粲谋欲因见珧而手刃之。珧知而辞疾不出

羊琇其实是司马炎的发小,是司马炎的嫡系,一直在禁军系统关键岗位上工作,深受司马炎器重。

琇在职十三年,典禁兵,豫机密,宠遇甚厚

但羊琇为啥要这么极端地反对司马炎呢?其实他是在唤醒好兄弟司马炎,哥们,你这么干会出事的。我代表禁军系统表态了,希望你能悬崖勒马。

正处于脑热时期的司马炎怎么可能接受好兄弟羊琇的这番好意,他觉得羊琇不仁,他就可以不义,直接把羊琇撸到了太仆的闲职上去凉快去了。

羊琇一看好兄弟司马炎已经走火入魔了,也活活把自己给气死了。

及齐王攸出镇也,琇以切谏忤旨,左迁太仆。既失宠愤怨,遂发病,以疾笃求退。拜特进,加散骑常侍,还第,卒

接连两位大臣因此被气死,司马炎已经有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感觉了,但是,他并不在乎,因为他现在是名副其实的九五至尊。他之所以要在十二月把司马攸从朝堂赶走,就是想在次年正月的朝贺PARTY中让所有都看不到司马攸的身影,以此证明自己现在想让谁滚蛋,谁就得滚蛋。

但是,司马攸也不傻,一看前后有两个大佬用生命在抗争,他果断地选用了“拖”字诀。我先不走,看看事态如何发展再说。

283年正月,刚过完年,也许是火性下去了一点,司马炎主动让步了。将济南郡划给了齐国,还打破了规矩开了口子,又封了司马攸之子司马寔为北海王,要知道司马炎之前已经立了“非皇子不能封王”的规矩了。同时,还给了司马攸个人很多物质上、理解上的赏赐。但其背后潜台词还是:弟弟,你赶紧滚,我已经够给你面子了,别给脸不要脸。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司马攸其实不走都不行了。因为司马炎明面上确实很照顾他了,再不知好歹,大家都下不得台了。

但恰在此时,又生变故,有7个太常博士说司马炎封赐给司马攸的礼节不合规,所以坚决要把司马攸留下来,重新掰扯一下礼制问题。

干啥都有人挑毛病的司马炎彻底愤怒了。你们这帮刁钻官吏,还把不把我当皇上看?你们级别不高,调子却很高,竟敢质疑和干涉我的决定!于是下令司法部门对那七博士治罪,并免掉了他们的领导太常郑默。

可是,一旦文人犟起来,就没有武将什么事了。博士祭酒曹志站出来表示,要死人就算上自己一个;当年帮司马炎恶心贾充(借机调贾充去西北)的庾纯也去廷尉那里自首了,表示也要以死明志。

这局面,跟赤裸裸的威胁和暴力对抗有什么区别?司马炎都给气炸了。廷尉刘颂顺从上意要处决这些上书派。

一直都比较愿意妥协的司马炎,终于被逼得、气得要杀人来发泄一下了。

但那又如何?你想杀人就杀人啊!尚书夏侯骏,左仆射魏舒、右仆射司马晃又上书否决了廷尉的判决书,这结果我们不认,重新给我们判!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对决中,最终还是司马炎妥协了,他把前面那些“威胁”自己的人改判为罢官,但是,前提是司马攸必须赴任。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么多大臣冒死忤逆司马炎本身就是要留住司马攸,怎么会接受司马炎这个最终安排呢?眼见这场权斗即将陷入僵局或开启新一轮血腥画面之际,当事人司马攸却意外地死了。

原来,司马攸眼见形势在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并称病留下来给母亲守灵。司马炎不同意,并怀疑他是装病,于是派出整个太医院去给司马攸看病。结果太医们的诊断报告还真显示司马攸根本没病。于是,司马炎就继续催司马攸赶紧上路。本来病重的司马攸就被“催”死了,时年36岁。

攸知勖、紞构己,愤怨发疾,乞守先后陵,不许。帝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疾转笃,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无疾。辞出信宿,呕血而薨,时年三十六。

关于司马攸的真实死因,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嫌疑,聪明的读者们,可以去自行推断一下,咱就不映射司马炎了。可以提示一下大家,大家去查阅一下司马炎对司马攸之死的反应,就基本上能找到线索了。

看到这,大家一定会纳闷,为什么那么多人冒死要留下司马攸呢?纯粹是想让司马攸熬死司马炎再挤掉有点傻的司马衷吗?或者是司马攸这么多年已经培植一股恐怖的政治势力吗?其实都不是!

灭吴大功臣、司马炎亲友团成员王浑就曾上书劝说:要把司马攸留下来,并积极打造司马亮、司马攸、杨珧共理朝政的政治格局。

太子太保缺,宜留攸居之,与太尉汝南王亮、卫将军杨珧共为保傅,干理朝事,三人齐位,足一相持正

王浑的深层逻辑是:

第一、司马攸是皇室至亲,身份、情感上有天然优势,能力也没问题,关键是他人品还靠得住。

攸于大晋,姬旦之亲也。宜赞皇朝,与闻政事,实为陛下腹心不贰之臣。且攸为人,修洁义信,加以懿亲,志存忠贞

第二、皇上您防弟弟司马攸,并用司马亮去替代他,司马亮是你四叔,他三哥司马伷都督青州诸军,他七弟司马骏都督关中诸军,你难道不要防他吗?论威胁性,司马亮不比司马攸小。

若以攸望重,于事宜出者,今以汝南王亮代攸。亮,宣皇帝子,文皇帝弟,伷、骏各处方任,有内外之资,论以后虑,亦不为轻

第三、你把宗室中最有威望的司马攸弄走了,以后外戚集团谁来压制呢?吕雉、王政君的故事您忘了吗?

若以妃后外亲,任以朝政,则有王氏倾汉之权,吕产专朝之祸

第四、您这么死死地防着自己亲弟弟,全天下人都看着呢!咱们敞亮点,不香吗?非要搞得人心惶惶干嘛?

不可事事曲设疑防,虑方来之患者也。唯当任正道而求忠良。若以智计猜物,虽亲见疑,至于疏远者亦何能自保乎!人怀危惧,非为安之理。此最有国有家者之深忌也

王浑这番话讲得深刻、在理不?那是必须滴呀!他儿子王济娶了司马炎的闺女,他和司马炎可是儿女亲家,再加上祖上的渊源,这是一家人啦。一家人才不会说两家话嘛。

但是,大家知道王浑这番话的核心在哪里吗?其实就是第三条理由,也就是剑指外戚的那一条。再帮大家捋一捋王浑的真实声音哈。首先,司马攸这人人品不错,不一定会抢你儿子的位置;其次,就算你担心有人抢你儿子的位置,就凭你那傻儿子,没有司马攸抢,也会有司马亮抢,谁抢都是抢,没必要死盯着司马攸。然后,重点是咱不能让大晋的权柄落入外戚之手,那是外人,司马家的人夺权总比外戚专政要好。最后,你要是一意孤行,同志们就会对你有意见了。看到没有,官员们并不在意司马家谁最终掌权,而是在意不能让外戚这个新来的外来者掌权。

这就是司马炎的宗室、嫡系、姻亲、百官全面抵制他赶跑司马攸的根本原因,因为司马攸在,西晋就能维持原有的政治局面——皇帝、宗室和士族共治天下。如果把司马攸踢出局了,政治稳态就打破了,外戚集团的势力就更容易渗透和稳固了,然后就会侵犯甚至剥夺我们士族的既得利益。

总而言之,这背后跟“白马之盟”的内在逻辑是一模一样的。也跟现在的原配斗小三的逻辑是相似的。当初,我们说好一辈子好下去的,你怎么能突然放外戚进来呢?“二人世界”不是不容侵犯吗?内部圈子不是不让闲杂人入内吗?别怪同志们反应有点大,这事大家真接受不了。

还有一个原因其实是跟司马衷那个傻子有关系的。如果司马衷是个正常人或者优秀青年,他接班后一定会想法设法摆脱外戚集团的摆布,那么宗室力量弱点就弱点吧。关键是司马衷是个二傻子,他必然要极其依赖外戚集团,没有宗室力量制裁他们,外戚们不得不无法无天了。

讲一千道一万,司马攸其实是宗室之中最能给士大夫们提供利益保障的人,这是大家拼死维护他的本质原因。

解释完了,咱们再接上前面那一茬,士大夫和司马炎围绕着司马攸激烈战斗了好几轮,但结果司马攸在关键时刻居然不负责任地走人了,这该如何是好?

司马炎自然是不由自主地开始得意地笑了,但是,他再次高兴太早了。

他对弟弟司马攸这次政治偷袭,导致了西晋的绝大多数中间力量对他很是伤心。同时,伴随着这一过程中的高压打击,还有大量核心岗位空了出来,核心权力出现了真空。情绪伤害和结构伤害并存。

比如:灭吴功臣、政治大才张华因替司马攸说话被外放了;宗室中名望才能之首的司马骏、司马攸先后走人;禁军重臣羊琇气死;郑默、曹志等九名大员被免官,中书令、中护军、侍中、河南尹等一大堆关键职位全都空出来了!

这么多权力空缺,安排谁去接位?自然是信得过的人啦!但是司马炎把那么多人都伤害了,还信得过谁?自然是外戚集团啦!所以,外戚杨家的势力急剧膨胀。

这场权力火拼,所有人都是输家,真叫一个“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司马炎输掉了他的稳定圈子和人心;士族集团则损失了大量人才和岗位;中低层官员更加没机会参与高层事务了(人家斗得正欢,彻底关门决斗了);外戚杨家把仇恨拉满了。

缓过神来之后,大家开始新一轮的继续战斗。画面恍惚间就回到了东汉时期,士族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不死不休了。

时间来到了司马炎死前一年的公元289年,这一年司马炎又到鬼门关前溜了一圈,生了一场大病。

病愈之后,司马炎第一时间以“赐王公以下帛有差"的方式庆祝自己的命长。生活还是要有点仪式感嘛。

但是,老天似乎很不给面子,就在他颁布嘉奖令的同一天,洛阳的章鞠室、修成堂、景坊东屋、晖章殿南阁相继起火。

又到了士族集团熟悉的氛围了,士族官员们纷纷上书,说这是苍天示警,是老天在提醒要注意外戚乱政,表示十分忧心。

汉王氏五侯,兄弟迭任,今杨氏三公,并在大位,故天变屡见,窃为陛下忧之

司马炎终究还是在意他们司马家的江山的,一听到王莽家发出的警报声,心里也开始琢磨了。

恰在此时,被批得声名狼藉得杨家大佬杨珧请求卸任,司马炎顺势批准了。

杨珧卸任的第四天,司马炎再次调整诸侯王!调整幅度比较大,就不一一赘述了,主要就是给自己的儿子、孙子加权重和担子。

司马炎当了25年皇帝,倒腾来倒腾去,最终还是倒腾成一团糟的局面:原始股东士族集团得罪了;扶起了外戚集团又不放心;赶跑了亲弟弟后还是要依赖自己人去保护自己那个傻儿子。

这是司马炎晚年防范外戚的证据:竟用王佑之谋,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

可是,司马炎加大诸侯王的权力就能保证皇权的安全吗?他让诸侯王各统方州军事,其实就相当于把政局拨回到了汉初的局面,汉初的“七国之乱”是怎么来的呢?所以,你们家的“八王之乱”也不远了。

纵观司马炎在灭蜀之后的一系列权力操作,总体上是有失水准的。

主要是他没有真正搞清“控局”和“破局”这两个概念。用医学逻辑来解释这两个概念,“控局”就是保持病情不恶化;“破局”就是逐渐治愈疾病。那么,我们应该要明白一点,不是所有疾病都是可以彻底治愈的,有些疾病就只能去疗养、去控制。比如必死之症。

司马家自带原罪,他们家的政权是有很多先天性疾病的,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其实不应该去急于根治的,而是应该尽力去疗养、保健。也就是说,司马炎的使命是控局,而不是破局,因为司马家的政局基本上是个死局,他一时之间是破不了的。

如果司马炎能够一直沿袭曹魏那“皇帝、宗室、士族”三权分立的原有格局,并努力去固化它,晋朝其实不会那么短命的。司马炎千错万错,就错在他被自己那个傻儿子搞魔怔了,居然启用了外戚,来破裂他和士族集团之间的默契和情感。尤其是在他弟弟司马攸身上,更是有点走火入魔了,导致王浑那些苦口婆心的话,他根本就没听进去。

司马炎不知道利益关系最怕的就是彻底决裂,士族集团真的不是怕你,而是一直不想与你决裂而已。司马攸本来可以充当你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被你自己生生地斩断了。

王浑说得一点都没错,你那个傻儿子能自主守护权力吗?既然注定会被夺权,为何不优先自家人呢?为何不放过已经得到广大士族集团认可的弟弟司马攸呢?你的叔叔司马亮,还有你的那些儿子,真的能在权力的诱惑下做到无动于衷吗?外戚集团享受了权力的快感之后,他们还能控制自我吗?

司马炎其实还是较为聪明和努力的,前面也说了,他还是相当懂得克制的,但他也因为一时的战略糊涂,从而一步错步步错。所以,我们要明白什么才是“战术上的勤奋永远弥补不了战略的缺失”。

人之一生,做好自己该做的、能做的事情,把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放在自己够得着的范围内,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东西,放弃自己无能为力的努力,大抵就会有一个相对不错的结果。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