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司马昭当街弑杀的曹髦是个什么人?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

采蓝说历史 2024-01-16 13:11:12

曹操打下了江山,曹丕建立了曹魏政权,但是他们老曹家却中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除了曹操、曹丕、曹叡这三代人是名副其实的大哥外,后面曹芳、曹髦、曹奂这三任皇帝全变成了傀儡皇帝,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分工明确,一人玩一个,玩得是相当不亦乐乎。

当然,曹魏皇权的衰落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咱在这就不展开细说了。咱今天要讨论的是,在曹芳、曹髦、曹奂三个工具人之中,谁是最对得起他们曹氏先祖?窃以为,曹髦是当仁不让的。

这个曹髦,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大致是:在呐喊出那句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然后以卵击石地带着亲卫队出皇宫去找司马昭打擂台赛,最后被司马昭的大马仔贾充指使小马仔成济,给当街捅死了。

但其实对曹髦的这种印象和认知太表面了,太不深刻了。大家可能不知道,曹髦这孩子可能是曹操后代中最有血性和才华、勇气和智慧的一个了。

具体这背后有什么说道之处,且看下文。

话说当年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发动高平陵之变,从辅政大臣曹爽手里夺来了至高权力。高平陵之变的过程很复杂,但逻辑其实很清晰,就是司马家联络一帮不得志和利益相关的曹魏大臣,表示:咱们的董事长现在管不了事,而总经理曹爽一心自念及他们自家人,咱们这帮外人啥也不是,不如咱们把曹爽给推翻,由我们这帮人选个代表来当总经理,这样便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了。

可是,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旋即便用臭名昭著的“洛水之誓”狠狠地打了所有人的脸,原来他们司马家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不可靠、不可信的。可木已成舟,曹魏大权最终还是落入了司马家之手。

但大家想一想,这种情况下,曹魏上下可能没有人对司马家充满敌意吗?绝对不可能,人家曹魏宗亲的势力只是衰落了,并不是断绝了。还有曹魏大臣,多少也还有几个忠于朝廷的。再说,也总有一些不认可司马家的做法或者想取代司马家的人吧。只是人家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已,很多人敢怒不敢言。

一段时间的潜伏之后,淮南第一叛爆发了,想在生命最后关头过上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老臣王凌率先出手了。这是一个野心家挑战另一个野心家的对决,最后王凌被棋高一着的“装死大神”司马懿给带走了。当然,司马懿自己也马上灯枯油尽了。

又过了将近三年,254年,那些潜伏的反司马势力又有所动作了。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和皇室宗亲夏侯玄密谋政变,准备发动政变,一举推翻司马家。可惜的是,计划提前败露,这帮人被心狠手辣的司马师给灭族了。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心有余悸的司马师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地行废帝之事,他要把已经在皇位上坐了好多年的曹芳给换掉,换一个更加没有根基、威望的人来当傀儡皇帝。

司马师最先选定的皇帝人选是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啥呢?司马师想从法理上给曹魏政权来一次直接松土,曹魏政权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按照法理,帝位的继承权应该在曹丕这一脉,其他曹氏血脉继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如果让曹操的儿子曹据当了皇帝,将来他们司马家篡位的压力就没那么大了。另外,朝中大臣及其背后的家族都是吃了曹丕、曹叡、曹芳这一脉的政治红利,与皇室的感情基础好得多,换成与他们利益、感情都没有太多交集的曹据当皇帝,司马家篡位的阻力也没那么大。

可是,司马师想得挺美,不代表其他人都是糊涂蛋,郭太后首先就不同意了,你把曹丕这一脉的政统都给否决了,我这个太后还怎么当?于是,提议由曹丕在世诸孙中的庶长孙、东海王曹霖的庶出长子曹髦来当这个皇帝。

郭太后是当时曹魏皇帝名义上的监护人,还跟司马家既是亲戚又是盟友关系,所以司马师还是要给她几分薄面的。就这样,时年14岁的高贵乡公曹髦被人从司马懿为曹氏宗亲设置的“集中营”邺城接到了京城来登基了。

曹髦刚一到京城,百官肯定是要来迎接新领导的,于是曹髦赶紧下车回礼。

公入于洛阳,群臣迎拜西掖门南,公下舆将答拜

礼仪官说,您是皇帝,他们跟您行礼是应该的,您用不着这么谦卑。

曹髦怎么回答的?他说自己现在还没有登基,也是一个臣子,这些百官都是自己的长辈、前辈,怎么能不回礼呢?

公曰:“吾人臣也。”遂答拜

然后便是进皇宫去拜见郭太后,到了皇宫的止车门,也就是平时百官坐马车就此打止的那个门,曹髦如出一辙地主动下车了。

身边的人再次告诉他,于止车门下车是给百官定的规矩,您即将是皇帝了,完全可以不遵守。

曹髦再次谦恭地解释道:“我是领了太后的懿旨才来到这的,后面怎么安排我还不明确,咱必须要和大臣们一样,步行去见太后,才不失礼数。”

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遂步至太极东堂,见于太后

拜见完郭太后之后,曹髦当天便在登基了。

那么,当时参加曹髦登基典礼的百官对曹髦这孩子是什么态度和印象呢?几乎个个打心眼里喜欢这位谦恭有礼的孩子。

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曹髦登基之后,第一时间下诏,先否定了先帝曹芳的德行,感激了郭太后的提携以及朝中大臣在过往的付出,表达了自己要做一个厚德载物的好皇帝的决心,然后大赦天下,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司马师被授予大将军一职,统领全国兵马及京师内外诸军,并有“入朝不拜、剑履上殿”的特权。其他大臣也各有封赏。这些基本上就是标准操作,没啥好说的。

然后,没过多久,淮南第二叛来了,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声讨司马氏了。为啥呢?毌丘俭是曹魏的铁粉,他看到夏侯玄这样的宗室大佬都动手了,不想再忍下去了。

这一叛乱虽然最后被司马师带病给平定下去了,但是由于文钦之子文鸯夜袭冲营给司马师带去的刺激太大了,把他那刚刚做了手术的眼睛给惊掉了,最终也要了司马师的命。(前两叛分别要了司马家两条命)

司马师临死前,把自己手里的权力全部私自移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司马昭,并叫司马昭火速赶往许昌办交接手续。

曹髦得知消息后,感觉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一面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

可是,这些权力玩家一个个都是老狐狸,全都门儿清,司马昭在心腹钟会和傅嘏的建议和支持下,把曹髦的圣旨当成了耳边风,直接率军赶往洛阳,还故意在洛水边上停了下来,等着看曹髦怎么应对和处理。

手里没啥实力的曹髦只好就坡下驴,默认了司马昭的一切既得利益,下旨封司马昭为大将军,让大权继续在司马家内部流转。

直接夺权不成,曹髦又想了一些其他法子呢?

第一招,拉拢身边的文化工作者。比如对对执经讲课的司空郑冲、侍中郑小同等人分别予以重赏。别小看这些文绉绉的文人,苍蝇大腿也是肉,说不定人家关键时刻能顶上大用呢?

第二招,厚待烈士家属,主要指那些牺牲在抗蜀战场的曹魏将士的家属,安排各级官员去他们家中慰问,给他们送去丰厚的抚恤金,还减免其家庭一年的赋役。立功者,有功必赏,不得遗漏。看明白了没有,曹髦这是在争取军心呀。

第三招,善待黎民百姓,对于那些叛逃者的家属一律赦免无罪,对于那些受灾、受害的百姓全力救助。这一招是在招揽民心。

第四招,政治舆论攻心,这最有名的便是他跟群臣之间关于“少康与高祖之间优劣讨论”。少康复国,刘邦立国,讨论这两个人实际上不就是在讨论要复国的他和要篡位的司马昭吗?曹髦是真厉害,舌战群臣,硬生生地让大臣们承认要支持少康。只不过这帮大臣里有司马昭的死忠粉,记录官都不敢轻易把曹髦的“反动”言论记录在册,直到司马昭的心腹钟会退朝之后,才才评定编次记载下来。

帝宴群臣于太极东堂,与诸儒论夏少康、汉高祖优劣,以少康为优;于是髃臣咸悦服

第五招,大搞文艺沙龙,他经常召集一帮饱学之士来到太学探讨《易经》、《太学》等到,通过学术认同实现政治认同。别觉得这一招没啥用,有时候还相当好使,之前篡汉的王莽就经常用这一招,有些文人还就吃这一招。

第六招,暗中培植禁军亲信,这一点未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早已被司马家控制得如同铁板一块的禁军系统,最后不也有一部分人被曹髦拉去找司马昭拼命了吗?

了解上述这套组合拳,大家是不是发现曹髦这孩子是真的聪明?难怪被誉为士族集团难得一见的天才钟会在接触他之后,都会向司马昭提交了“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这样最高级别的考察报告。文才堪比曹植,武略可比曹操,这评价还有几个人担当得起?

公元260年四月,司马昭对曹髦越逼越紧了,他再次胁迫曹髦开会讨论他封晋公加九锡的事情,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传统的“三请三让”戏码已经演完了,接下来就是盛情难却了。聪明的曹髦知道接下来的画面会是什么,于是,他决定要对狼子野心的司马昭发起致命一击了,因为他不能让曹魏的政权就此覆灭了。

260年五月初六夜里,心事重重的曹髦让冗从仆射(宫中侍卫主官)李昭等紧急部署甲士,准备在第二天朝会上干掉司马昭。

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

可是,第二天早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暴雨,朝会被取消了。

会雨,有司奏卻日

计划被老天叫停的曹髦接下来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等到明天乃至后天、大后天,要么绝地反击,率人杀出宫去。

但其实这两个选择都不是什么好选择。继续等,随时有泄密的可能,因为这个计划的知情者已经不是三五几个人了,啥可能性都存在。可是,直接杀出去无异于以卵击石,曹髦那点人手还不够司马昭塞牙缝的,况且自己这一路杀出皇宫,司马昭不可能不知情。

痛定思痛的曹髦血性暴涨,稍作思考便下定主意:他要用自己的天子之血封印司马昭那颗篡位之心。

恰在此时,曹髦看到了尚书王经、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三人,便喊他们到书房,动员他们一起战斗,并在动员致辞中说出了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会雨,有司奏卻日,遂见王经等出黄素诏於怀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日便当决行此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可当时的朝堂,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司马家的人,王经等人怎么会受曹髦的蛊惑?于是这帮人赶紧劝曹髦不要冲动。曹髦一听,掏出怀中令牌丢在地上,说自己心意已决,找太后汇报过后,便要行动了。

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后

结果,曹髦刚走,王沈、王业便赶紧给司马昭打小报告去了,司马昭借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

随后,曹髦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几百人敲锣打鼓杀向宫外了。

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入白太后,遂拔剑升辇,帅殿中宿卫苍头官僮击战鼓,出云龙门

曹髦一边走,一边以皇帝身份广而告之,自己此去是要诛杀国贼司马昭,其他人一律不准妄动,敢有阻拦者,灭族。

在皇宫的东止车门,曹髦一行遇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率人阻拦。但是这帮人毕竟没有干过对皇帝动刀子的事情,心虚得很,被曹髦给喝退了。

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

与此同时,司马昭还安排另一个弟弟司马干走阊阖掖门去阻截曹髦,但被他的大舅哥、功臣满宠的儿子满长武以“此门从无进兵之先例”为由,劝往东掖门,结果因为绕路耽误了时间,被曹髦成功冲出了皇宫。

高贵乡公之难,以掾守阊阖掖门,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干欲入。干妃,伟妹也。长武谓干曰:此门近,公且来,无有入者,可从东掖门

冲出皇城的曹髦最终在南阙,也就是东掖门附近,被中护军贾充给拦下了。

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

曹髦抽出宝剑便带头往前冲,吓得兵士们打退堂鼓了,拿刀砍皇上可不是一件小事。

帝自用剑,众欲退

这个时候,太子舍人成济这个大憨憨居然去问贾充该怎么办?贾充一见有现成的刽子手凑上来,也就不犹豫了,训斥道:“养你们都是吃干饭的?就是为了今天这点事。不要问那么多,干就完事了。”

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

成济这种人脑袋缺根筋,闻言便上去给曹髦来了个透心凉。

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

这下好了,当朝皇帝被人当街刺死,这是亘古未闻的大新闻,咋收场呢?

司马昭在第一时间开始表演,装作愤怒和震惊的样子,说下面的人太无法无天了,让自己无法做人了。

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

可是,大家会相信司马昭这种拙劣的表演吗?没有你的授意,贾充他敢当街弑君吗?

曹髦死后,司马昭进入殿中,召集群臣议论。尚书左仆射陈泰(陈群之子)就不来,人家作为部队大院子弟,实在看不下去了。

司马昭让陈泰的舅舅荀顗(荀彧之子)去叫他,陈泰怎么说?他说别人都拿他和荀顗相提并论,但现在一看,荀顗还不如他这个外甥。言下之意,对荀顗能容忍司马昭这种暴行非常不满。最后,是陈家的子弟不想惹祸上身,哭着求陈泰进宫,陈泰才不情愿地进宫的。

司马昭问陈群要如何善后?陈泰直言只有先杀了贾充才能稍微平息一下舆情。

可司马昭心虚呀,贾充是受他的指使才干了这事的,他过河拆桥杀了贾充,以后就没人会给他卖命了,于是便问陈泰还有其他法子。

陈泰都懒得跟这种无耻之人多说一句话,说自己能说的只有这么多。回家后,不久因过于悲恸而吐血而死。

身败名裂的司马昭又开始臭不要脸地出阴招了,他逼郭太后下旨昭告天下,说之前大家都看错曹髦了,这娃不是个好娃,“情性暴戾,日月滋甚”,还屡教不改,愈演愈烈,因知道郭太后和司马昭想废黜他,所以走了极端,毒死太后不成便想刺杀太后,却不料自己因为混在士兵之中被司马昭的将士误杀了……总而言之,想到什么屎盆子就往曹髦身上扣呗。

扣完屎盆子之后,宣布废黜曹髦的帝号,贬为蜀民,就连曹髦的葬礼也只能按民礼操办。

然后,司马昭再杀个回马枪,扮老好人来了,上疏称自己格外开恩,建议还是按王礼安葬曹髦。

可是,民心不可欺呀,曹髦下葬时,周围的百姓自行组织送葬,哭得死去活来的。

过了二十来天,司马昭因为顶不住舆论压力,才诛杀了成济三族。可成济本身就是一个背锅侠,他和他的家人能服吗?成济兄弟光着身子跑到屋顶上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从下乱箭射杀。

随后,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后改名为曹奂)被推为天子,改元景元。司马昭弑君的荒唐事就此完结。

看完了曹髦短暂的一生,是时候好好评价一下这孩子了。总体来说,他是可以昂首挺胸去见他的先祖曹操的,这孩子有文采、有武略、有胆气、有尊严、有谋略、有手段,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把曹髦这个孩子读透,我们真的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东西。

第一、当我们处于弱势阶层的时候,请大家记住,礼貌、谦卑、友善、敬畏这些品质,永远是我们人生和事业发展最好的敲门砖。

大家看看曹髦,刚进京城的时候,对谁都是彬彬有礼、谦恭有敬,是不是迅速地赢得了别人的好感?我们现在很多人一不如意,就抱怨、愤怒,说自己之所以过得不如意是因为没有贵人相助。请问,贵人要帮助一个人,在同等的情况下,他们会优先帮助一个谦虚有礼貌的人还是一个傲慢想当然的人?

六十四卦之中,谦卦是唯一没有负面影响的上上卦,所以,朋友们,做人做事千万不要过于高调,在自己没有狂妄的本钱前,一丁点狂妄都要尽量克制下去。一个谦虚知礼节的孩子长大了,尽管不一定大富大贵,但绝对差不到哪里去。

第二、做事有理、有据、有节,敏锐出击但要顺势而行。做到这一点,可以让我们一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大家看看曹髦,刚刚登基不久,就碰到了大魔王司马师去世了,他犹豫了吗?果断出击,但因为自己势单力薄,对方又不讲武德,所以立马就坡下驴、低头认输,从长计议。我们很多人一辈子输就输在一个犟字上,不愿意跟自己和解,不愿意承认自己势不如人。

请大家记住,“我想”和“我能”是有本质区别的,多少人一辈子行事就被“我想”两个字给套牢了?你想当个高官,你能吗?你想成为富豪,你能吗?不要说什么试试才知道之类的话,任何事情的成败都有基本条件的制约,你连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你试什么试?做人做事一定要向曹髦学习,一旦发现事不可行,立马调整自我心态、克制自我欲望。

第三、认准目标和方向,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节奏去实现,而不能忙而生乱,乱而失智。

大家看看曹髦,他被司马昭长期压制着,他不难受吗?但是大家看看他那有板有眼的六招,是不是招招都很对路?我要干事,为什么非要到自己插不上手的领域去努力呢?曲线救国、厚积薄发不行吗?咱联络、收集、拉拢那些被对手忽视的资源不香吗?

咱们现在很多年轻人行事真的十分死板,就喜欢往对方的铁板上去撞,撞得头破血流还没有效果之后,就开始怨天尤人。学学曹髦,咱选我擅长的领域去努力、去争取那些我能够争取的资源、去做一些具有传播效应的正事、去公关那些不会让对手急剧方案的群体……日积月累,你的声望不就起来了?你的资源不就丰富了?

第四、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维护的拼命维护,同时还能做到打蛇打七寸,不计较个人和眼前得失。

相信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读懂曹髦最后的壮举,是不是觉得曹髦以卵击石是不理智的行为?太小看曹髦了。他是在天子之血最大程度封印司马家篡位的可能性。

大家以为他真的不知道王经他们是司马昭的人?不知道郭太后和司马昭早就串通一气了?那他为什么还要先跟王经他们表明计划,然后还要跟郭太后汇报?他就是要越多人知道这事越好,就是要让司马昭提前知道信息,然后才能把这事的动静越搞越大,他就是要让司马昭之心真正路人皆知。所以,大家会发现,人家是敲锣打鼓去杀司马昭的,还一边走一边播广播。

曹髦只要冲出了皇宫,其实他就赢了,因为这件事已经不可遏制地曝光了嘛。你司马昭怎么掩盖、弹压都是没有用的。你就是一个要篡位的国贼,你就是一个要弑君的逆贼,你这样的人怎么配加九锡?怎么配称晋公?你的政治地位彻底失去民意和名声支撑了嘛,这一招叫釜底抽薪。

现在知道曹髦这孩子头脑有多清晰、行动有多果决了吧!硬碰硬我是干不过你司马昭,但你司马昭想动我们曹家的根基,我绝对寸步不让,我就死了也要溅你一身血,让世人知道你是个什么人。我不活了,你也别想好过。

司马昭确实不是东西,但他的很多丑态其实都是曹髦最后一击给逼出来的。如果没有曹髦这最后一击,他其实是可以相对体面点篡位的。

历史对曹髦的一致评价是下面这段话,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其实个人觉得,下面这段话对曹髦的评价其实并不完整,曹髦其实比下述评价更可敬、可爱、可亲。

曹髦虽然未获成功,但他确实做到了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力争百分之几的机会。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他是壮志未竟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为了活出人性的高贵,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残酷的命运抗争。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