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亮真刀”?三胎政策成效不大,专家提出好办法,你同意吗?

边疆读者君 2024-12-07 16:08:28

“生孩子是为国家做贡献,但活着却像在为房贷、车贷和生活费还债。”这句话听起来刺耳,却是许多年轻人真实的写照。

过去家里生五六个孩子是稀松平常,但到了今天生一个孩子都像是一场“豪赌”。

结婚要房子、车子,生孩子要奶粉、学区房,每一步都像是在爬陡坡。

随着三胎政策的落地,社会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年轻一代的选择上:为什么国家放开了政策,年轻人却依然不愿意生?

一、婚姻成了奢侈品

过去的中国结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然选择,那时的家庭多子多福,经济压力相对较小。

但今天结婚的成本已经高得让人望而却步,一套房子动辄百万甚至千万,车子和彩礼也成了“标配”。

以福建农村为例,男方结婚至少需要准备一套房子、一辆车,以及十几万的彩礼。

即便是普通的工薪家庭攒下这些钱也需要掏空家底,甚至背上债务。

城市中的情况更是夸张,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房价高到令人窒息,年轻人光是买得起房就已经是极限,结婚和生育更是奢望。

根据民政部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创历史新低,仅为413万对,同比下降13%。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奢谈提高生育率?

二、高昂的养育成本

如果说结婚只是“起步价”,那么养孩子才是普通家庭的“重头戏”,奶粉、尿不湿、早教班、兴趣班,再到学区房,每一样都像是“碎钞机”。

有数据显示,一个普通家庭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平均成本为48.5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大学教育费用。

如果是两个甚至三个孩子,这笔开支会更加天文。

而普通家庭的年收入不过10万-15万元之间,靠什么支撑这样的开销?

三、职场歧视与家庭冲突

对于现代女性生育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职业发展的“拦路虎”,许多职场女性因为怀孕或生育而被边缘化,升职无望甚至失去工作。

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也让女性不堪重负,生育后许多女性被迫承担更多的育儿和家务责任,导致职场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让她们喘不过气来。

四、专家提出好办法,你同意吗?

近年来国家在提高生育率方面推出了多项补贴政策,比如育儿津贴、产假延长、提高二胎和三胎家庭的个税减免额度等,这些政策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而中国经济时报2021年开展的《养娃教育成本网络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的年轻人认为养娃成本太高,而现有的生育补贴政策“力度不足”,无法弥补实际养育成本。

梁建章等专家指出,单纯的补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要真正提高生育率,应该从降低教育、医疗、住房等成本入手,营造一个更加友好的生育环境。

五、专家建议

梁建章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人口是创新的基础。

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减少,劳动力和消费市场都会受到冲击,进而限制创新的可能性。

以日本为例,过去二十年由于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尽管日本以技术创新著称,但人口的萎缩仍然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反观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充足的劳动力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但今天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中国也面临着和日本类似的困境。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对经济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推动生育率的提高不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关键。

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的调整,更是社会观念的转变和系统性的支持。

结语

生育是个人选择,但也是国家的未来。

在高房价、高养育成本和职场压力的重重夹击下,年轻人对生育的抗拒不仅是对经济现状的反应,更是对社会不公的无声抗议。

如果一边是“生不起”,另一边是“国家需要”,那么问题的答案也许并不复杂:只有当年轻人看到希望,看到一个负担得起的他们才会愿意承担抚育下一代的责任。

所以问题的本质或许是:我们是否愿意为年轻人创造一个真正友好的生育环境?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三胎政策的成效注定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4

边疆读者君

简介:用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