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守一
女员工自曝遭性侵事件,对于阿里来说,可以画下一个句点了。昨天,山东济南槐荫区检察院给出结论,事件中的关键人物,阿里的王某文有强制猥亵行为,但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得此消息,阿里官微快速给出总结性回应,核心内容就是标题里的八个大字:“相信正义,相信善意”。
01
就目前已披露的事实看,相比女员工最初的控诉,已经天差地远。
没有强制出差,没有灌酒,王某文没有强奸犯罪……如果再考虑到至今没有完全清晰的复杂案情,当初阿里相关负责人和HR没有第一时间给出处理,似乎也能理解。
可在那会儿,给人的观感却是十恶不赦。何以至此?
复盘整件事的发酵经过,女员工的曝光是一个节点,她的内部食堂维权和控诉信,有太多能刺激舆论的标签,很难不引起轩然大波。
但在理论上,单方信源再劲爆,在没有交叉确证的情况下,至少机构媒体和理性的人,还是会保持一定克制。
如果阿里方面能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并非没有阻止舆情失控的机会。
可是,随后阿里掌门人张勇的发声,成为另一个转折点。那一番“震惊、气愤、羞愧”的表达,再加上紧锣密鼓的从速、从严处理责任人,一下子给人造成的印象是:阿里认领了所有指控。
也许张勇和阿里的这番表态,是想及时止损,挽回形象,可是在客观上,却也让企业成为众矢之的。
现在回过头去看,张勇和阿里的表现,至少在公关层面算不上高明。认错的态度固然重要,前提是把事实讲清楚。稀里糊涂、用力过猛地认领,无异于给自己挖坑。
问题在于,张勇和阿里当时为什么那么做?
02
最简单的推测只有一个,他们慌了。曾经,阿里的前掌门人马云是没那么容易对舆论屈服的。03
我们应该反对的是错误的言论,而不是敢于说话的企业家;应该反对的是作恶的资本,而不是中性的资本本身。
可是这其中边界,很多时候是模糊的。诺奖得主罗伯特·希勒说过一句话,“人们都是故事的俘虏”。在他看来,讲述我们所处时代和个人生活的故事在不断变化,从而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模式。人类的很多行为,不是在按照“真实世界”行事,而是受到“流行故事”的指引。很多人都提出过类似观点,如今的舆论场,企业家和大厂的形象,和前些年已经云泥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