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的憋屈:劝张灵甫不要冒险被回怼,刚被火线提拔就得担责任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5-04-07 12:58:35

孟良崮战役中,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被我华野歼灭,师长张灵甫也在此战之中身亡。

不过,相比于张灵甫的阵中而亡,国军25师师长黄百韬却显得更为憋屈。

憋屈就在于,他曾劝过74师不要冒险,结果张灵甫根本不听,最终酿成失败,更让黄百韬恼火的是,他只是一个临时被火线提拔的指挥官,结果却要承担绝大多数责任。

一、火线提拔

在孟良崮战役期间,黄百韬曾一度是张灵甫的直接领导。

不过,黄百韬这个所谓的“领导”,不仅当得十分憋屈,同时,还属于是那种被临时火线提拔上来的。

1947年4月末,因国军部队过于集中,以至寻找不到合适战机,所以华野就按照中央军委指令,将主力纵队后撤至莱芜、新泰一带,同时将二、七纵以及六纵,分别隐蔽集结于莒县、平邑附近,以便相机歼敌。

而华野主力的战略后退,却让国军兴奋异常,国军方面认为,这是华野“攻势疲惫、无力再战”的表现,因此,随即一改之前稳扎稳打的态势,下令汤恩伯、欧震、王敬久三个兵团放开手脚全速前进。

这其中,作为右翼的第1兵团,也就是汤恩伯兵团表现的更为心急。

汤恩伯当时得到一份情报称,说在坦埠一带正是华野的后勤基地,因此急不可耐的他随即在当年5月10日下令,以张灵甫的74师作为骨干,黄百韬的25师和李天霞的83师作为配合,向坦埠发起进攻。

既然是几个师集中行动,自然需要一个现场指挥官,而按照三个师师长的资历来讲,当属李天霞最为合适。

但问题是,李天霞和张灵甫之间压根儿就不对付,甚至可以说是势如水火。

要知道,张灵甫和李天霞均出身黄埔,并且也都在74师(军)中共事多年,怎么两人会有这么大的矛盾呢?说起来,还得从当年3月份,国军内部的一个保举推荐信说起。

当年3月,国军整编74师的老长官俞济时、王耀武二人,分别向南京方面递交了一份保举信,信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高度赞扬现任国军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勋劳卓著”,并在信的末尾,也均建议由李天霞出任整编军军长。

俞济时和王耀武提到的整编军,是编制和规模在整编师之上的一个编制,按照两人的计划,李天霞的整编83师和张灵甫的整编74师将会合并为一个整编军,而军长人选,便是李天霞。

保举信递上去之后,也得到南京方面的批准,不过,当时老蒋的意思是,等到国军在鲁中一带的战役结束之后,再进行两个师合编工作,届时,李天霞便可直接上任。

也就是说,李天霞的升职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当时的他也已经做好了升职的准备,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张灵甫坏了他的好事。

就在当年的5月3日,张灵甫向南京告状,称李天霞在4月份的一次战斗中有“抢功”的嫌疑,还说正是因为李天霞的指挥失误,放跑了华野的一支部队。

尽管李天霞进行了辩解,但架不住坐镇徐州的国军陆总顾祝同为了推脱自身责任,也把作战不力的锅扣到了李天霞的身上,最终导致,李天霞不仅受了革职留任处分,即将到手的整编军军长也飞了。

因为这件事,李天霞快要恨死张灵甫了。

而国军向坦埠发起进攻之际,正是李天霞刚被处分不久,这么一来,他本就是“有罪之身”,况且他与张灵甫之间又有矛盾,自然就不可能让他去指挥张灵甫。

但让张灵甫担任指挥官,也显得不合适,单是他和李天霞之间的恩怨,就决定了李天霞根本不会听他的。

况且,张灵甫历来骄纵,十分不好相处,即便是作为其上级的汤恩伯,张灵甫也不放在眼里,因此,为了避免自找麻烦的汤恩伯,就想到了黄百韬。

而此时已经是5月12日,距离孟良崮战役爆发仅剩3天,一直到这天下午,黄百韬才接到汤恩伯要提拔他为指挥官的电话。

所以,这就是为何会说黄百韬是被临时火线提拔的原因所在。

当然,黄百韬也不傻,张灵甫是啥人他不是不清楚,因此在最开始,他是不愿意接受这个提拔的,但架不住汤恩伯连哄带压,加上其又许诺“出了事一切责任由我负”,最终,黄白药只得接受这一临时任命。

只不过当时的黄百韬没想到的是,正因为他这一接受,差点让他丢了性命。

二、两次被怼

接受任命之后,黄百韬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在12日当晚去了74师,并见到了张灵甫。

黄百韬来74师的目的,一来是想了解了解张灵甫下一步的计划,二来也是想规劝规劝张灵甫不要轻敌,尽量以稳为上。

结果,两人还没说几句,黄百韬就被张灵甫好一顿“怼”。

被怼的原因,是因为黄百韬了解到当时74师为了能更快速前进,因此就在抢建行军公路,修建公路倒是能理解,但问题是,张灵甫丝毫不加掩饰,修公路修的是大张旗鼓。

要知道,进攻坦埠本就是一个奇袭计划,而要想达到奇袭效果,除了快那自然是越隐蔽越好,但张灵甫大张旗鼓的做法,好像生怕华野不知道一样。

因此,黄百韬就劝张灵甫,不要这么大张旗鼓,不然的话,会把自己的企图过早暴露,到时候华野部队有所防备后,就会对国军作战不利。

从军事角度来讲,黄百韬的劝告并没有错,但问题是,张灵甫根本不听。

自出任74师师长以来,张灵甫自恃74师战力强,又是“天下第一师”,因此相当狂妄,这次不顾友军而孤军突进,就是其认为74师天下无敌。

此外,张灵甫毕业于黄埔,而黄百韬只不过是一个传令兵出身,论资历,更是让张灵甫瞧不上。

因此,在听到黄百韬以上级的名义要求他不要太大张旗鼓后,张灵甫当时就回怼说,“怕什么?解放军知道了也没关系,我就是要找他打的”。

正所谓泥人尚有三分脾气,何况是黄百韬?看张灵甫这么说,他也有些恼火,但恼火归恼火,他还真不能拿张灵甫怎么样。

所以最终,黄百韬只能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随便客套了几句便匆匆离开。

回到自己部队驻地之后,黄百韬就忍不住的对部下说,“张灵甫太自大了,到时候肯定会骄兵必败”。

结果,还真让黄百韬一语成谶,由于张灵甫的大张旗鼓,华野很快探知到了国军进攻坦埠的情报,同时也知道了74师孤军冒进,因此,华野迅速抓住战机,准备围歼74师。

随后,华野布下了天罗地网,而张灵甫在左冲右突之后悲哀的发现,自己被包围了。

无奈之下,张灵甫率部上了孟良崮,其实在他上孟良崮之前,黄百韬曾在电话里提出,要张灵甫向西南方向突围,因为那个方向正是25师,到时候黄百韬也会全力接应。

总之,黄百韬当时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张灵甫千万不要死守孤山。

结果呢?张灵甫在电话里又一次怼了黄百韬,称自己的部队携带的骡马、车辆、重武器等辎重较多,如果只顾突围的话,这些辎重必然就会损失不小,到那个时候,“你(指黄百韬)能负这个责吗?”

听到这话,黄百韬还能说什么?只能尴尬的说,“那就由你自行决定吧”。

三、出力不讨好

不过,即便是被前后怼了两次,真到张灵甫陷入绝境之后,黄百韬的还是尽全力实施了救援。

1947年5月15日,此时孟良崮战役已经打响,张灵甫的74师也已被牢牢围在孟良崮之上,而为救援张灵甫,同时也为了实现“中心开花”战术,国军调集多支部队向华野扑来。

但这些救援张灵甫的部队中,不乏有做样子的,其中,以李天霞最为明显。

李天霞在接到命令之后一直就磨磨蹭蹭,此外,在与华野的阻击部队短兵相接后也没有投入全力,一直到16日下午,方才突破了华野二纵的阵地。

但此时,张灵甫已经凉透了。

而相比于李天霞的救援不力,黄百韬还是比较拼的,在15日上午10时,黄百韬就率部向华野一纵1师防守的天马山阵地发起疯狂进攻,而为了突破此阵地,黄百韬更是不计损失,用上了“人海战术”。

由于其攻势太猛,1师伤亡惨重,当然黄百韬的25师伤亡也不小,但其也因此在当天中午左右,攻下覆浮山和界碑。

此时,黄百韬距离张灵甫,仅剩一个山头。

不过最终,在1师的顽强阻击以及兄弟部队的及时增援下,黄百韬始终未能突破华野防线,而他也因此只能眼睁睁看着74师覆灭。

尽管黄百韬在救援张灵甫这件事上用了全力,但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他却成了最大的责任人。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国军因74师被全歼大受震动,因此召开了军事检讨会议,由于黄百韬一无背景二无靠山,因此在会议上,被认定为指挥失误、援救不力。

严格来讲,这个“罪责”属实是有点冤枉黄百韬了,指挥上,他提出过正确建议,但奈何张灵甫不听,而救援上,他的表现可以说是在一众国军中最好的。

但没办法,74师被全歼总得找个背锅的,可其他人各有各的关系,所以找来找去,只能找黄百韬这个被临时火线提拔的指挥官担责任了,谁叫他没后台呢。

确定责任人之后,老蒋就准备对黄百韬军法处置,若不是顾祝同及时出面进行回护,让老蒋收回成命,那黄百韬估计当时就被毙了,所以说,黄百韬这就属于典型的“出力不讨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