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系统中,有嫡系和杂牌之分,其中所谓嫡系,一般是指中央军,而其他派系的国军部队,则被视为杂牌军。
不过,杂牌军并不代表战力就一定差,比如像傅作义的35军以及白崇禧的第7军,其都非中央军,因此按照国军内部的标准也算是“杂牌”,但其战力,却要强过不少国军嫡系部队。
除此之外,国军黄百韬部的25师,其在碾庄战役中的一个细节表现,更是不亚于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

一、25师并非完全杂牌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25师也算是国军嫡系。
25师的前身,是国军第25军,25军组建于1938年,当年年初,国军将属于中央军建制的第52师、第190师编为第25军。
也就是说,在25军建成之初,其是正儿八经的中央军。
但为何后来会有“杂牌军”的印象呢?其实跟该军在1939年时的一次调整有关系,当年4月,25军划归国军第32集团军管辖,而在划归之际,该军的核心部队之一190师,被划去国军第10军。
与此同时,原属国军第29军的40师,以及原属国军79军的第108师,则被划到了25军之下。
在此之后,该军又经过了几次改编,而到了解放战争初期时,该军下辖的部队则成了40师、108师和148师。
之所以会有杂牌军的印象,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下辖部队身上。
其中,40师倒是没啥问题,该部是由国军税务警察总团发展而来,但108师和148师,前身则是地方部队。
像108师,原本是东北军张学良麾下的于学忠部其中一部发展而来,而148师,则是原来的川军范绍增部一部发展而来的。
所以,仅从成分上讲,25军下辖的两个师,都是在原来地方部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因此按照国军内部关于嫡系和杂牌的定义,该军确实算是杂牌军。
但需要知道的是,老蒋对待非自己嫡系的部队历来的做法就是拉拢分化,或者是当炮灰用,因此,像108师和148师,尽管自身有地方部队的血脉,但经过各种调整之后,其实已经不完全是地方部队了。
此外,该军的40师,原隶属于国军29军,而这个29军则出身于国民二军(旧部),而该师的师长詹忠言,当初则是跟着新1军在缅甸作战。
因此,从这些渊源和因素来讲,25军确实是没有类似于74军(师)这样的中央军血统纯正,但与大部分人想象中的完全杂牌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当然,是不是嫡系肯定不能只看其历史渊源,而是要看老蒋的重视程度,这才是关键因素。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后,25军改编为25师,而25师参加了国军在华东战场的多次重要战役,如莱芜、孟良崮、南临战役等等。
此外,该师在1946年还参与了对苏北解放区的进攻和扫荡,被称为国军在苏北的“两把尖刀”之一(另一个是74师)。
还有,在孟良崮战役后不久,该师又被调往大别山,专门对付我中野。
从25师在淮海战役前的行踪去看,就会看到该师是深得老蒋重视和信任的,不然也不会让其参与诸多重要作战,毫不夸张的说,老蒋对25师的信任,并不次于五大主力。
到了1948年,国军以25师为骨干部队,成立了第七兵团,原25师师长黄百韬则升任兵团司令,并在淮海战役爆发前夕大部换装美械装备,除了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外,更说明25师绝非师等闲杂牌部队。
当然,25师能得到老蒋重视,与师长黄百韬的积极表现是有很大关系的。

黄百韬虽说并非出身黄埔,但其训练士兵很有一套,不仅善于与士兵打成一片,并且还会跟士兵一起参加训练,这就让其深得部下推崇。
此外,黄百韬十分善于学习解放军,其从1946年就开始与粟裕“打交道”,因此对华野的战术、打法十分熟悉,而他也把这些战术和打法用到了训练自己部队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25师的作战水平颇为高明,尤其是善于以攻代守,苏中七战七捷中,粟裕收获最小的一仗,即邵伯战斗,就是对上了黄百韬的25师。
并且,也是因为黄百韬在苏北解放区极为凌厉、疯狂的进攻,加上74师在当时屡战屡胜,这才导致华中野战军不得不暂避锋芒选择北上。
二、固守碾庄
一直以来,对黄百韬为何固守碾庄的说法不一,有说其是因为在新安镇耽误了时间,不得不去碾庄,也有说是因为贾汪起义,导致其退路被切断。
这些因素,都可以算是黄百韬选择固守碾庄的因素之一,但除此之外,他之所以去碾庄,还存在有主观上的主动为之。
为什么这么说呢?两个原因。
首先,碾庄这里原本是李弥13兵团的驻地,因为接到徐州“剿总”的命令,李弥才从这里撤走的,但因为其在这里驻防时间不短,所以就在此处修建了大量且完善的防御工事。
而这些工事,恰好能被黄百韬所用。
除了有大量坚固且完善的钢筋水泥工事外,碾庄还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地方,尤其是地形十分特别。
碾庄紧挨着运河,因此这里的人常年遭受河水泛滥之苦,而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房屋被河水冲塌,这里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在原有地基的基础上进行升高并加固,最后在升高的台子上盖房子,这样的话,即便是有河水冲过来,也因为房子在高处而冲不到。
由于这里的人基本都是这么盖房子的,因此就导致各个村子里到处都是高台子,而台子与台子之间,则是深度两米到五米的壕沟。
这种地形,显然是一个绝佳的防御阵地。
房子的高处,可以作为瞭望点和火力点,而大大小小的壕沟,则可以打通后作为现成的交通壕使用,再在各要点位置弄上明、暗堡,就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而在这种基础上,李弥又做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如此一来,碾庄不能说是固若金汤,但作战防御条件极好则是真的。
在这种情况下,黄百韬还考虑到了另外一个因素。
从进入解放战争之后,国军在各个战场与我军屡次交手,虽说有胜有负,但综合分析去看的话,国军依托固有防御工事的表现,要远远好于野战中的表现。
具体的例子有好几个,比如泗县战斗,国军第7军两个团凭借泗县城防,顶住了山野六个团的进攻。
还有三战四平,也是国军依靠坚固城防才没有落败。
包括黄百韬亲眼见过类似的情况,南麻一战中,国军11师固守而华野进攻,尽管华野攻势极猛,但依旧未能拿下11师,之后因黄百韬的25师靠近,华野不得不转入阵地防御。
然后就是临朐战役,临朐是座古城,此城三面环山,地形上就易守难攻,加上天降暴雨等不利因素,最终华野也未能取得应有战果。

这些例子,黄百韬自然是清楚的,因此他十分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若是想扭转局势甚至是取胜,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立足于防守、依托防御工事去打,要是野战,自己绝对不是华野的对手。
正因如此,在几经权衡之后,黄百韬带着7兵团去了碾庄,而他在碾庄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张灵甫的74师强。
三、何处强于74师?
黄百韬进驻碾庄后,除了对李弥留下的防御工事进行进一步完善外,又专门针对华野研究了一套新战术。
而这两项,着实让华野吃了不少亏。
先说防御工事,黄百韬当时就要求部下重修碉堡,而按照他的方案,重修之后的碉堡十分特殊,尤其是其火力口的位置,极为刁钻。
众所周知,我军在攻坚战斗中,经常会敢于冒着敌人火力匍匐前进,等进至一定距离之后,突然跃起来,这种战术,往往会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也正因如此,敌人的火力点便会被我军拔掉。
黄百韬正是针对这一点,重新修建了地堡,新地堡的射击口并没有像常规的在中上部,而是专门贴着地面设置,目的就是为了克制我军匍匐前进的战术。
而在实战中,华野突击部队确实是深受其害。
时任华野八纵政委的王一平就回忆,“我们两个团在12日突进村子后,由于敌人的射击孔大多紧贴地皮,很难被发现,就是匍匐前进也多遭杀伤”。
这还是其中一点,在战术上面,黄百韬更是极有针对性。
黄百韬与华野打交道多年,深知我军以攻坚突击为荣,因此就交代部下,在防御时,要在顶着华野进攻过程中,找个机会突然放开口子,以便华野攻坚部队突进来。
等到华野的攻坚小队突进来后,趁着他们立足未稳,同时后续部队还没有反应过来开始跟进的时候,马上用预先准备好的火力封锁口子,同时对华野的攻坚小队进行围攻。
这个战术,比射击孔设置在紧贴地皮更阴狠,也直接导致了华野在第一阶段的进攻中,出现多次营级突击队损失的情况。
靠着多个刁钻。阴狠的战术,黄百韬足足在碾庄坚持了17天(11月6日-11月22日),而相比之下,作为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仅坚持了三天(5月14日至5月16日)便灰飞烟灭。
所以,单是这一点,黄百韬就比张灵甫强得多。

不过,即便是黄百韬再强,也无法改变其最终覆灭的结果,淮海战役中,那些连绵不绝的支前独轮车,其实已经注定了黄百韬以及整个国军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