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师本可自救,连参谋都劝张灵甫不要利令智昏,却因太贪无力回天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5-03-18 10:24:32

孟良崮战役后,国军方面曾召开了一次相当“深刻”的复盘总结会议。

会议上,除了对张灵甫全军上孟良崮这个“马谡”之举大加批判外,还总结出了一个导致74师全军覆没的直接诱因。

不过,这个诱因要细细论起来,其实就是张灵甫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最终又把自己埋了。

一、

作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其最终走向覆灭这个结果,对于整个国军乃至老蒋,带来的震动是极其巨大的。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当时国军的真实感受就是四个字,痛彻心扉。

毕竟不管怎么说,74师就在不久前还屡屡得胜,两淮、涟水等战,74师“捷报频传”,怎么一下子就没了呢?

所以,在痛彻心扉之余,国军方面对74师的覆灭过程,进行了复盘,试图找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而身为张灵甫理论上的直接上司,黄百韬自然有话要说。

这里需要说一下,为什么说黄百韬是张灵甫理论上的直接上司呢?很简单,在1947年5月,国军第1兵团向坦埠大举进攻时,作为先头部队的74师和25师,是由黄百韬负责指挥的。

当然,历来心高气傲的张灵甫对黄百韬自然是不服气,但从名义上来讲,黄百韬确实是张灵甫的直接上司。

正因如此,在孟良崮战役后国军的军事会议上,老蒋一度要把74师覆灭的责任归咎于黄百韬的身上。

严格来讲,74师覆灭的责任并不完全在于黄百韬,这一点国军上下都很清楚,而作为黄百韬本人,自然也要有所辩解。

在他看来,74师之所以会走向覆灭,有两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就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孤军上孟良崮”,按黄百韬所说,在当年的5月12日,也就是74师出垛庄至蒙阴之际,黄百韬原本是计划让张灵甫所部与自己的25师、李天霞的83师构成互相联结态势,固守在天马岭一带。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国军部队不至于太过分散,由此也不会被华野分割包围后个个击破。

结果,张灵甫自恃74师战力强悍,所以对黄百韬的建议置若罔闻,而是率部去了蒙阴东南六十里的孟良崮。

孟良崮是个什么地方?用绝地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山高路险不说,上面还没有水源,这就导致74师最终陷入了绝境。

因此张灵甫此举,几乎与马谡无异。

那么黄百韬这话有没有道理呢?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孟良崮海拔接近600米,加上山路险峻,因此在上山前,张灵甫不得不下令把重武器丢下。

此外,山上没有水源这一点,更是要了74师的命。

不仅依靠水冷的马克沁机枪无法长时间使用,同时士兵的饮水乃至做饭都成了问题,有74师被俘士兵就回忆,当时因为没有水,部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白花花的大米而无可奈何。

不过话说回来,黄百韬讲的虽说不无道理,但也有点“马后炮”的嫌疑。

张灵甫确实骄狂不假,但他上孟良崮此举也并非是彻头彻尾的“昏招”,就当时的态势来看,他上孟良崮反而是一步“妙棋”。

张灵甫之所以要上孟良崮,是建立在他的大后方垛庄已经被华野六纵攻占的前提下,由于垛庄被夺,张灵甫就不得不考虑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

首先肯定是得收拢兵力,把74师麾下的51旅、57旅以及58旅尽可能的往一块靠,不然太过分散的话,很容易被华野分割包围。

在这个基础上,张灵甫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防守了。

我们都知道,既然是要打防守战,那么占据一个有利地形是最基本的,那么什么地形才是打防守战的首选呢?自然是制高点。

只要能占据一个制高点,就有了居高临下的优势,到时候以高打低,必然事半功倍。

这种占领制高点进行防守的方式,不管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都是通用的思路,几乎很少有例外(塔山阻击战除外)。

所以带着这个想法,张灵甫自然要选择孟良崮,毕竟孟良崮是附近海拔最高的地方,且四周都是平地,站在上面就能一览无余,因此只要占领了这个制高点,那么不管华野从哪个方向来攻,都会遭到74师的火力压制。

除此之外,张灵甫还有一个必上孟良崮的理由。

孟良崮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既然张灵甫能想到居高临下这个优势,那华野岂能想不到?事实上华野不仅想到了,并且最开始还曾计划抢占孟良崮,把74师堵在山下的山沟里。

只不过因为阴差阳错,华野最终未能完成提前抢占。

正因如此,张灵甫自然也知道孟良崮一旦被华野抢占,那自己麻烦就大了,届时74师将会完全暴露在华野的枪口下,彻底陷入灭顶之灾。

所以,无论如何都得先占了孟良崮。

二、

除了以孟良崮为制高点进行防守这个因素外,张灵甫最大的倚仗就是友军。

毕竟就当时的态势来讲,黄百韬的25师就在界碑,而李天霞的83师则在青驼寺一带,两者都距离孟良崮很近,因此快速救援根本不成问题。

所以张灵甫的想法是,就算自己上了孟良崮,且被华野包围,那又如何?到时候友军一来,那么华野就会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境地之中。

只不过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张灵甫做梦也没想到,黄、李二人并未如他所愿的前来救援。

其中,李天霞全称基本就是在装样子,相对来说,黄百韬倒还算卖力气,且一度打到了仅与张灵甫一山之隔的地方。

而当时负责阻援黄百韬的,是华野的一纵1师,师长廖政国为守住长达60公里的阵地、挡住黄百韬,一度把预备队都用上了。

关键时刻,恰逢四纵的一个营及时赶到,最终合力之下,彻底击退了黄百韬。

一个友军在做样子,另一个则是被牢牢挡住,如此一来,张灵甫再无任何希望,唯有走向覆灭这个结局。

再说回黄百韬的“总结报告”,他提到74师覆灭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孟良崮战前的“分兵”。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得说到1947年的5月初,徐州国军针对山东解放区的军事部署以及具体行动。

当年5月初,由于迟迟找不到我军主力决战,加上华野“耍龙灯式”的战略性后撤,就让国军方面误以为华野“攻势疲惫、无力再战”。

这么一来,国军胆子就大了,一改之前三个兵团(汤恩伯、欧震、王敬久)紧紧猥集在一起、谨慎出击的态势,准备放手向沂水一线进攻。

其中,汤恩伯的第1兵团更是大胆,不等其他两个兵团一起行动,而是将整编第74师作为骨干,由25师和83师配合,自垛庄往坦埠方向推进。

这道命令,是5月10日下达的,而74师则是在5月11日开始行动的。

正是因为国军的这道命令,才有了74师过于突进,于是就被粟裕敏锐的抓住了战机,继而将其分割后歼灭。

但在当时,国军方面在命令下达后不久,其实也意识到了会出问题。

就在5月13日,老蒋就曾令汤恩伯,中止第1兵团分兵坦埠的行动,而是要求1兵团的7个师(军)集中在一起,前去攻占沂水和莒城。

如果汤恩伯按照这个新命令执行,那么74师孤军突进的情况将不复存在,自然而然,华野暂时也就找不到下手的机会了。

那样的话,估计华野还得继续“耍龙灯”一阵子。

不过我们都知道,这个命令最终并未执行,之所以如此,表面上看,是因为时任国军第1兵团司令兼国军陆军副总司令的汤恩伯反对,因此老蒋收回了命令。

但实际上,汤恩伯之所以反对,则是受张灵甫的影响。

三、

早在当年的4月下旬,汤恩伯就开始谋划攻占坦埠的行动,为此,他还专门召开了一次1兵团师长会议。

此次会议上,汤恩伯提出,坦埠是华野的大后方,那里有大量华野的兵工厂和仓库,一旦攻下这里,那就会对华野造成巨大打击。

思路是没错,但怎么攻,在座的师长各执一词。

好几个人都认为,既然坦埠是华野的大后方,那肯定有重兵把守,所以攻倒是可以攻,不过就是得慎重准备和谨慎行事。

具体的方案,是由74师作为主力,再配合至少三个到四个整编师,三路并进去打。

但张灵甫却提出不用这么麻烦,“即使坦埠附近有(华野)五六个纵队,我一个师去打也是没问题的”,最多就是在左右两翼派些部队掩护就行了。

看到张灵甫如此有信心,加上不久前74师确实有成绩,因此汤恩伯就基本同意了张灵甫提出的方案,并在5月10日下达命令,以74师为主力,向坦埠进攻。

而当13日老蒋要求汤恩伯中止分兵时,张灵甫就极力撺掇,表示74师完全没问题,甚至信誓旦旦的向汤恩伯保证,14日必定攻下坦埠,到时候请汤恩伯务必前来观战。

就这样,汤恩伯在张灵甫的影响下,最终说服了老蒋,让老蒋收回了命令。

从这里就能看出,张灵甫相当骄狂,而除此之外,细心的人也会发现一点,那就是张灵甫自始至终都一直在坚持74师单独行动,而不愿与友军共同出击。

为什么会如此?曾在74师51旅151团担任过副团长的王克己,在其所著的《整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情况》中,就提到了答案。

王克己回忆说,之所以张灵甫要坚持74师单独行动,首先是不愿功劳被其他人分享,也就是想独占这份功劳。

用王克己的原话就是,当时74师上下均认为“罕有对手”,所以此次行动必定是手到擒来,要是友军掺和进来的话,那功劳就不光是自己的了。

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独吞整个蛋糕。

坦埠是什么地方?是华野的大后方,这里有不少仓库、兵工厂等后勤单位,而这就意味着,一旦拿下这里,那就发财了。

所以,这么大一块蛋糕,并且还是“十拿九稳”的那种,岂能让他人占便宜?

既不愿与别人分享功劳,更不愿让别人切走蛋糕,两种心思加在一起,就有了张灵甫极力撺掇汤恩伯,强烈要求74师必须单独行动。

期间,74师的参谋长魏振钺,曾劝张灵甫不要利令智昏,但正所谓贪心不足蛇吞象,此时的张灵甫哪里还听得进去?而最终,在贪心和骄狂的驱使下,74师彻底失去了自救机会。

1 阅读:697
评论列表
  • 2025-03-23 21:53

    本来参谋部计划是齐头并进。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上了孟良崮,并直接电报光头要玩中心开花逼华野决战。想遥控队友自己立天功。

  • 2025-03-23 21:48

    近三万所谓国军最精锐的御林军,进入包围到被全歼只坚持了三天(打扫战场花了半天)。

  • 2025-04-21 23:06

    一切迹象表明,74师的结果是张灵甫不断努力想达成的,只是没有估计到小战士直接向他开枪。

  • 2025-03-19 08:37

    真服了,一篇战史不看就胡说八道。张灵甫只是一个师长敢不奉军令擅自行动,恰恰相反,他是奉国防部严令上的孟良崮,卧底郭汝瑰泄露了74作战计划,并滞留了74师上孟良崮的电报8小时,左右侧翼友军没能及时跟进,时间差上74师孤军深入的态势。

    血色残阳 回复:
    74师覆灭和郭汝瑰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时候郭汝瑰还没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