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的遗憾:济南战役并非没有翻盘可能,遇此公后再无任何机会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5-04-21 10:25:09

济南战役,是王耀武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从战前地位显赫的国军高级将领,到战后成为解放军的俘虏,王耀武的身份在短短十几天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仔细复盘济南战役,其实就会发现,王耀武在此战中是存在翻盘可能的。

一、王耀武的计划

早在济南战役前夕,王耀武就察觉出了济南有危险,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得到情报,说粟裕带着华野主力,已经从豫东北上抵达鲁西南了。

而当时整个山东,国军的据点也就只剩下济南、青岛和临沂这三处,而作为山东的省会,以及连接华东、华北的要点,济南必将是华野下一步的进攻对象。

不愧是王耀武,仅从华野的一个动作就猜的八九不离十,当时华野根据军委指示,已经决定要拔掉济南这个钉子。

而在推断出华野意图后,王耀武不敢怠慢,马上就投入到对济南的城防加固之中。

济南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省会城市,本身就属于是城深墙高,而王耀武又在此经营许久,所以按理说犯不上再次加固城防的。

但王耀武始终不放心,尤其是在潍县、兖州两次战斗中,王耀武亲眼见证了华野的攻坚能力有大幅度提升,且重武器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不敢有丝毫托大之心。

因此在布防上,王耀武极为用心,当然也必须用心,毕竟这直接关系到济南城守不守得住了。

具体部署上,王耀武要求部下,凡是城内外的大小据点,都要挖战壕和布置陷阱,另外对重点据点,还要设置鹿砦以及铁丝网,总之就是王耀武除了新修据点和堡垒之外,又把济南原有的据点一一加固了一个遍。

而在兵力安排上,当时济南城内外一共有国军11万人,这11万人中,正规军有三个师九个旅,非正规军则有五个旅,剩下的便是地方保安团了。

这些部队,王耀武把他们分别安排在济南外城、内城以及商埠三个方向上,并且把兵力排的是满满当当,既有攻击又有防御还有警戒,不仅如此,为了做到层层阻击,王耀武还命人布置了三层防御阵地。

第一层,是商埠到外城之间,这里除了大小碉堡外,还有纵深达6米的壕沟,王耀武的计划是,这里作为阻挡华野进攻的第一道防线。

而第二道防线,则是外城墙,最后便是内城墙了。

为了保证国军修筑和挖掘这些工事、壕沟时不偷懒,王耀武在那几天几乎天天泡在前线,而在整体防御基本完成后,负责防守外城的国军73师师长曹振铎都觉得,“这样坚固的工事我们要是再守不住,那就太没用了”。

但即使如此,王耀武还是不放心。

对于济南的城防,这几天经过亲自过问和视察,王耀武还是比较放心的,他真正不放心的,反而是自己手里的部队。

按理说当时济南守军多达11万,已经算是不少了,但行伍多年王耀武清楚,打仗不能光看兵力多与少,得看手里是精兵还是弱旅。

而当时济南城内的部队,在王耀武看来,没有一个称得上是精兵的。

首先是正规军,正规军的九个旅中,也就吴化文的96军(共2.5万余人)战力稍微强一点,其次就是73师,而73师因在莱芜战役中大部被歼灭,不久前才完成了重建,其中新兵数量较多,所以战斗力十分堪忧。

再然后就是整编第2师,该部队本就是整45师的残部组建而成,且当时该师在济南的部队也只有一个完整旅外加一个团,整体战斗力更是对整个战局起不到太大影响了。

而剩下的,便是地方保安团部队了,其中包括山东保安第4、第6和第8旅,外加一些县保安团、自卫队等,除此之外,最后就是济南警备旅。

这些部队能不能顶住华野的猛烈进攻,又能顶多久,在王耀武的心里都是个未知数,正因如此,王耀武琢磨来琢磨去,觉得不能把身家性命寄托在这些部队身上。

最好也最放心的,那还得是自己的老部队。

因此,在布置完济南的城防之后,王耀武向南京去电,强烈要求把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83师或者74师调过来,以加强济南城防力量。

截止到这个时候,王耀武所做的基本都没问题,尤其是他要求把74师调过来加强城防这一点,更是相当正确的选择,如果按照王耀武这个要求去执行的话,那华野想要攻下济南城,困难程度将会大大提高,而王耀武也不至于败的那么快。

不过,王耀武的这个方案并未得到执行,原因嘛,因为有人反对。

二、激战邮电大楼

反对王耀武计划的人,正是时任徐州“剿总”司令的刘峙。

就在华野开始针对济南行动后不久,南京方面也判断出济南估计有危险,因此,急令邱清泉、李弥以及黄百韬三个兵团北上,王耀武趁着这个机会,向老蒋提出了调兵申请。

而老蒋也认同王耀武的意见,所以在8月底下令徐州剿总,要求在10日内,将83师空运至济南。

结果,命令到了刘峙这里,刘峙却不肯执行,他觉得一旦83师调走了,那么徐州就会兵力空虚,万一华野来了,恐将对自己不利。

就这样,刘峙是拖了又拖,一直拖到9月12日,这才同意了调兵。

但同意归同意,刘峙可没有把整个83师都调过去,而是仅仅把83师的19旅送到了济南,因为这件事,王耀武气的大骂,要求刘峙赶紧把剩下的部队送过来。

而刘峙自然是不肯送的,不然也不至于只送过去一个旅,就这样双方又扯皮了几天。

最后,王耀武实在是没办法了,加上情报显示华野正在不断迫近,所以就在9月15日亲自去了南京面见老蒋。

在汇报了济南的城防情况后,王耀武这次为了更保险,直接点名要74师。

我们都知道,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已经被华野全歼,那么此时王耀武要的74师又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74师覆灭于孟良崮不假,但仅过了几个月,又完成了重建。

之所以能这么快完成重建,一来是因为王耀武在背后起作用,他实在不忍心这支自己亲手带出来的部队彻底消失,因此多番奔走,又是出钱又是出人,总之费了大精力。

其二,孟良崮战役后,74师有部分漏网之鱼从战场上逃了出来,加上之前涟水之战中因负伤在后方休养的老兵,以及王耀武打包送来的一个旅等,最终让74师得以死灰复燃。

当然,论整体战力,重建后的74师肯定要比覆灭前略弱,但由于这其中有不少老兵存在,因此其战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这么说并非是信口雌黄,而是有一定依据的。

整个济南战役,华野打的较为艰苦的战斗里,邮电大楼的激战绝对能排在前几位,当时由于吴化文的起义并让出阵地,导致王耀武的外围防线门户大开,紧急时刻,王耀武为堵住漏洞,就把74师的7个连放在了商埠地区的邮电大楼里。

而进攻此处的,是华野王牌三纵,一个是重建后的精锐,一个则是王牌部队,而当两者撞到一起后,注定要进行一场生死搏杀。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双方开始交手后,几乎直接就进入了白热化,74师的部队在三纵的猛烈进攻下,尽管伤亡巨大,但仍死命不退,不惜用尸体当掩护进行顽抗。

而三纵这边同样也是伤亡不小,其中,三纵8师师长王吉文便是牺牲在此战之中。

战至当天下午,邮电大楼在华野的轰击下,仅剩下西半部的钢筋水泥架子,但“守军仍据守在内,用桌子、板凳、沙发、成袋的面粉堵住楼梯和走廊”。

而据参战的华野战士回忆,敌军即便明知已经毫无取胜希望,但依然“数次反击、争夺甚烈”。

三、假如调来的不只是7个连

邮电大楼激战中,用来据守此处的部队,仅有74师的7个连。

而74师在重建后,已经是恢复了三个旅(51旅、57旅、58旅)的规模,而之所以只调了7个连去济南,自然也是被刘峙从中阻挠所致。

王耀武去南京面见老蒋后,老蒋当着面承诺,一定会让刘峙赶紧把74师空运过去,因为有了老蒋的承诺,王耀武这才放心返回济南。

但刘峙这边,则是以先送弹药、通讯器材为借口,始终把调兵的事一拖再拖,一直到华野开始发动攻击,这才勉强同意空运74师。

但这个时候华野已经开始进攻,且战役打响的同时,粟裕就安排了宋时轮带着十纵等部队向济南西郊机场发起攻击,目的就是切断济南与徐州之间的联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军已经无法再利用已被华野炮火封锁的机场输送兵力,正因如此,74师只有第一批抵达的7个连进入济南城,剩下的部队就算想来也不可能了。

此外,这7个连在抵达济南时,王耀武就发现他们连轻武器都没带,一问才知道,临从徐州出来时,刘峙找了个借口把他们的武器都给扣下了。

相信这个时候,王耀武真的是杀了刘峙的心都有。

尽管只有7个连,但在邮电大楼战斗中其表现确实相当强悍,带队的是57旅172团团长刘炳均,论能力在74师中只能算是中等偏下,可在此战中却表现颇为不俗。

不仅是军官,重建后的74师整体战力也不容小觑,淮海战役最后阶段,仍能组织突围的以及最后被攻克的据点,均是74军(师)的部队。

所以,就顽固性、战斗力和组织力,第一次覆灭后又重建后的74师,其整体表现在一众国军里,算得上是可圈可点了。

而这样的部队若是按照王耀武的计划全部调至济南城,那华野拿下济南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伤亡也会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王耀武也可能会坚持时间更长一些,而在这种情况下,整场战役则会出现极大变数。

所以,粟裕在战前安排十纵等部队先打机场,并在开战后一再要求尽快切断济南与徐州联系的命令,可以说是极具先见之明,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而颇有军事才能的王耀武,由于遇到了粟裕,就再也没有了任何翻盘机会。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