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谜团:一纵主动请缨要支援四纵,吴克华为何婉言谢绝?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5-04-23 10:29:38

塔山阻击战,是整个辽沈战役中极为关键的一战,为阻止国军“东进兵团”增援锦州,东总在战前做了周密部署。

其中一项,是在四纵如果出现伤亡太大的情况下,让总预备队一纵马上顶上去,但直到战斗结束,一纵也没能找到机会上场。

为何没用上一纵?下面我们就简单聊聊这个事儿。

一、战前部署

四纵进驻塔山村后,最开始的计划,是准备把防守重点放在附近唯一的制高点白台山上。

这个计划的好处就在于,白台山作为制高点,可以发挥居高临下的优势,以往多次防守战斗中,基本上均是利用制高点成功阻击了敌人,因此大家都认为,塔山村不做重点防守,摆上两个连起到警戒作用即可,主力则放在白台山一带。

但对此,东总认为不可行,理由是风险太大。

东总的看法是,塔山距离锦州近在咫尺,一旦出现失误导致敌人冲了过来,那么对锦州战局将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并且还会对攻锦部队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改变计划,做到“守山必守村”。

事实上,东总的看法不无道理,白台山这个制高点确实由居高临下的优势不假,但也并不是万无失一。

别的不说,一旦敌“东进兵团”分出一路围攻白台山吸引火力,那么我军主就会因被敌纠缠而腾不出手,届时敌另一路趁此机会快速往前猛突,就有可能让其冲破防线。

一旦敌冲破防线,很快便能抵达锦州,到那个时候麻烦就大了。

101用兵向来谨慎,所以这种情况自然是会考虑到的,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就有必要要求四纵重新进行部署。

首先,是改变打法,不能打运动防御战,而是要打阵地防御战。

所谓运动防御战,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通过不断转换阵地来节节抗击敌人的进攻,以达到迟滞、牵制敌人的战术。

这种战术,在我军中已经得到了无数次成功的运用,从红军时期开始,我军就凭此战术消灭了无数敌人,是一种十分成熟且运用广泛的战术。

而相比之下,虽说都是防御,但阵地防御战却是另外一种作战方式。

阵地防御战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不断转换阵地,而是依托固定的防御工事并以重兵扼守,对前来进攻的敌人实施阻击,目的是最大化的消耗、杀伤敌人,以便阻止敌人威胁其他方向的作战。

而按照东总的要求,四纵需要在塔山村重新布置阵地,并依托此阵地来挡住敌“东进兵团”。

除了改变打法,再有就是改变态度,东总当时要求四纵,要视此战为“一个正规战”,并且必须做到“死打硬拼、死守不退”。

此外,东总还在电报里提出,“不应以自身伤亡和缴获计算胜利”。

这话的意思就十分明白了,就是要求四纵做好付出重大伤亡的思想准备,哪怕是伤亡再大,也必须守住塔山。

而为了让四纵更好领会此战的重要意义,以及在防御部署上真正重视起来,东总又让作战处处长苏静亲自去了四纵。

苏静是一位“全能型”将领,各方面都相当出色,尤其是脑子活、主意多,东总派他去四纵也是希望他能在很好传达野司要求的同时,协助四纵打好塔山阻击战。

临行之前,罗荣桓还特意叮嘱苏静,四纵猛打猛冲惯了,打防御战肯定不太习惯,所以苏静去了之后,也要帮助大家扭转这种心态。

从东总要求改变战术,到提出具体防御重点,以及派苏静前去四纵协助,都能看出一点,那就是东总对塔山阻击战的重视程度相当之高。

在这种情况下,四纵当然不敢松懈,在召开战前动员会统一思想后,随即投入到了紧张的防御阵地构筑之中。

不过我们都知道,塔山阻击战是在1948年10月10日凌晨打响的,并且也是国军“东进兵团”率先发起了进攻,所以留给四纵构筑工事的时间并不多,前后也只有两天,因此,整体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肯定是有欠缺的。

这也就是为何在10日当天的战斗中,四纵阵地受损严重的原因,实在是时间太赶了。

但即使如此,国军却在当日的战斗中铩羽而归,要知道国军当天可是以四个师兵力发起进攻的,且还配合有飞机、大炮等,结果攻了一天不仅没有攻下塔山,反而被打的惨败。

之所以如此,不是国军战斗力不行,而是其在情报上有太多失误,甚至可以说,国军对四纵把守的塔山防线,了解程度几乎等于空白。

二、国军敷衍至极的情报工作

国军的情报失误,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四纵的阵地防御工事,按照国军在战前的“侦查”和“了解”,所得出的结果是,四纵就没啥像样的阵地。

比如当时老蒋派来的督战官罗奇就曾说过,“侦察地形时,我看塔山也没啥动静,阵地也十分简陋”。

当然,由于时间太赶,四纵确实没有构筑太过明显和复杂的防御工事,但战前两个昼夜的时间,已经让四纵打造出了初具规模的阵地。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国军的情报、侦查工作有多敷衍。

除此之外,对四纵用来防守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国军方面也是不清不楚,比如54军军长阙汉骞在战后汇报时就说,10日第一轮轰炸后,“共军阵地上静悄悄的,就以为对面没啥兵力”。

而我们都知道,为了守住塔山,东野除了投入四纵外,还让十一纵配合作战,此外,驻军于高桥地区的一纵则是预备队,准备随时顶上去。

如此规模,居然在国军的情报里变成了“没啥兵力”,这国军要是不败真的说不过去了。

既对四纵的阵地情况不了解,又对兵力到底有多少不清楚,自然而然的,国军对四纵的火力情况更是近乎一无所知了。

实际上,这一点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10日的战斗中,四纵在阵地大半被摧毁却仍能打退敌人的关键。

截止到塔山阻击战前,东野整体兵力已经达到了80万左右,与此同时,各纵队的火力规模也颇为可观,四纵同样如此,而防守塔山又是关系到整个战局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苏静来到四纵后,他与吴克华、胡奇才等人就火力配置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经过研究,几个人定下了一套名为“两群三线”的火力输出方案。

其中的“两群”,是以纵队属炮兵以及配属的加强炮兵,用26门野榴炮(105毫米榴弹炮)组成东、西两个炮群。

这两个炮群,主要的作战任务是压制敌炮群,同时担任反坦克任务(结果国军坦克直到锦州解放才运过来)。

而其中的“三线”,则指的是三道火力防线,先说第三线,是以师属的山炮共计28门组成,主要打敌人一线预备队。

然后第二线,第二线是由防守塔山一线的团营属的92式步兵炮、82毫米迫击炮组成,专门针对敌人的冲锋和明显火力点。

最重要的便是第一线了,第一线是由60炮和轻重机枪混编而成的火力网,任务师直接打敌正面冲击部队。

此外,针对敌空中火力,四纵还布置了9门机关炮担任防御和反击。

这个火力方案,任谁看了都会有组织严密、规模可观的感觉,尤其是前后衔接很紧,基本上没有给敌人留下什么空隙可钻,更重要的是,整个火力规模远远超出国军的想象。

时任国军54军第8师副师长的施有仁,在战后被俘,他就回忆说,“我们(指国军)作战,向来是先以优势火力开路.....现在初次遇到我方炮火处在劣势状态,部队受到极大震动。”

施有仁的话,也侧面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国军在战前,对四纵的火力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完全不清楚,所以才会出现“部队受到极大震动”的情况,由此可见,国军的情报工作简直是漏洞百出。

三、确实用不上一纵

除了强大的火力配置以及周密的火力方案,在具体战术上,四纵也是精心设计过的,这一点,防守在塔山刘家屯阵地的12师36团警卫连2排,就有极为充分的体现。

在战斗打响后,2排排长面对敌人大面积的狂轰滥炸,先是让战士们疏散到阵地后面,以减少伤亡和躲开敌人炮火,而等敌人的炮火开始往纵深打的时候,马上让战士们迅速转移到掩体内,这样就能避免被敌长距离火炮打到。

与此同时,2排长根据自己这个排的火力情况,对防守在掩体不同位置的各班,布置射击范围和射击时间,做完这一切后,就等着敌人发起冲锋了。

而当敌人的炮火覆盖停止并开始冲锋后,2排各排就会聚精会神盯着敌人,只要敌人进入相应的射击范围,轻重机枪马上就会开始射击。

这种战术有两个好处,首先是减少伤亡,而其次便是能让敌人误以为四纵在被炮火覆盖后失去了反击能力,而四纵则可以趁势最大化杀伤敌人。

正因为这种战术在当天的战斗中被广泛运用,所以即便四纵阵地被敌炮火摧毁大半,但依旧守住了阵地,并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而在战至第四天,也就是10月13日,四纵之所以出现数倍于第一天的伤亡人数(1048人),主要是敌95师发动了不计损失的“万岁冲锋”,并以督战队在后面强压的方式,迫使其进攻部队用人海战术冲击四纵阵地。

但在摸清了95师的进攻方式后,四纵在接下来的防守中很快就掌握了主动,因此伤亡也大幅度下降,最终不仅守住了阵地,还彻底打残了敌95师。

而当一纵的李天佑主动请缨想要支援四纵时,四纵用来防守塔山的三个师中,11师仅减员367人,这就意味着,四纵可调用的后备兵力仍然充足,正因如此,吴克华当时就在电话里婉言谢绝了李天佑。

“四纵全体同志感谢一纵老大哥,有你们做后盾,百倍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你们远道而来请先休息,一旦有需要我们会请老大哥上来。”

整个塔山阻击战,四纵确实打的相当艰苦,也多次险象环生,但由于战术严谨、组织周密,同时战士们均发挥了“人在阵地在”的不畏牺牲精神,因此最终圆满的完成了阻击任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