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铁饭碗,今已消失或名存实亡的9大单位,干过的都老了

世界人物传奇啊 2025-04-21 12:01:26

社会进步飞快,现在大家的生活跟以前比那可真是大变样了。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需求,特别是技术进步这块儿,导致好多老职业要么没了,要么就慢慢不行了。

国家这些年一直在搞机构调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务院对机构进行了多达9次的改革,最近的一次改革发生在2023年。

在新一轮的机构调整里,好多地方都在精简机构,把职能相近的部门并到其他单位去了。特别是县级以下的那些单位,连存在了好多年的稳定岗位都在合并或者减少,导致不少单位要么就直接没了,要么就只是挂着个名头,实际上已经没啥实质工作了。

以下这9个工作,全都是40年前人们眼中的“金饭碗”,让人十分眼红,做过这些工作的人现在都已上了年纪!

【1、邮电局】

四十年前,大家最常跑的地方就是邮电局了,因为大家隔三差五就得去那儿寄包裹、信件啥的。那时候,互联网这东西还没影儿呢,一封封信就成了咱们和远方亲人传递温情、问好的重要方式。

每次瞅见身穿绿衣裳的送信员,大伙儿心里头就乐开了花,说到底,他们的身影一出现,就意味着带来了期盼和喜悦。

没错,邮递员的工作可不仅仅是送信那么简单,他们还会蹬着自行车,把报纸送到各个偏远村庄。这样一来,那些消息闭塞的乡亲们,就能通过报纸了解国家最新的大事小情了。

社会发展得很快,国家早些年就搞起了“宽带进村”、“快递进村”的活动。现在啊,几乎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联系起来特别简单,通话交流也方便得很。

所以,现在邮电局跟大家的关系没那么近了。

【2、计生办】

80年代那会儿,咱们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紧接着,各个乡镇、街道都建起了计生办。计生办的人经常到处跑,跑到村里头去给大家讲优生优育的好处,要是碰到哪家超生了,他们就会按照规定来处理。

在那个时候,老百姓最怕的就是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上门。因为农村里“孩子多福气就多”的想法很普遍,所以不少人都会悄悄地多生孩子,要是被计划生育部门知道了,那就得交罚款。

说实在的,计生办以前对中国管控人口数量真的贡献很大。不过呢,从2016年开始,国家允许生二孩了,计生办的作用就慢慢变小了,它的任务也被减轻了。到现在,计生办已经跟卫生健康部门合并到一起了。

【3、国营制片厂】

民国时期,咱们国家就已经拍了不少好电影,还在国际上拿过不少大奖呢。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这行当更是红火,文艺片和主旋律电影成了那会儿大家心里头忘不了的经典。

对于70后、80后的朋友们,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儿,就是电影放映员能来村里搞活动,那样他们就能看上自己喜欢的电影了。

那时候,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可真不容易,他们得扛着沉甸甸的放映设备,包括放映盘、放映机和幕布,到处跑。正因为这样,放映员特别受人尊敬,老百姓都会热情地拿出好吃的、好喝的来款待他们。

放映员一般会放两部电影,头一部多是戏剧或故事片,主要是考虑到老人们喜欢。接下来呢,会放武打片或者战争片。

电影放映员的支撑力量,其实是一连串的国营电影厂。这些电影厂制作了大量的电影作品,填满了大家的休闲时光,让大家乐在其中。

但现在呢,那些国营的电影厂一个一个都关门了,放映员们也从80年代开始就没了工作,现在那些曾经干这行的人大多都上了年纪。

【4、客运站】

以前啊,汽车客运站那可是相当关键的地方,是人们出门的主要集散地。不管是想去外地打工,还是走亲戚,大家通常都会跑到客运站去买票坐车。

80年代那会儿,大巴车开得不快,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到地方。但话说回来,就靠着这些慢悠悠的大巴车,大家才有了机会去到大城市。

除了长途大巴,公交车也是大家常搭的出行工具。想当年,售票员得一个个收车票,大伙儿都觉得这活儿挺轻松简单,心里头别提多羡慕了。

但现在,高铁、火车、飞机这些交通工具越来越常见,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私家车,客运站的作用就大不如前了。就说我们县吧,原来的客运站售票大厅已经变成了中餐馆,隔壁县的客运站也改头换面成了超市。市里面原本有三个客运站,现在就只剩一个还在运营,其他的都关门大吉了。

说起公交车售票员,那已经是老黄历了,因为现在全都是自动售票,拿手机一扫就搞定,根本不用人工来卖票。

【5、质监局】

以前啊,质量技术监督局那可是个相当关键的单位,还是个有执法权的部门,手里握着不小的权力呢,能对当地的质量问题实施管理和执法。

那时候,要管好商品的质量,质监局可是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监管力度真的挺大。所以,做点小生意的人,都特别害怕质监局的人找上门来,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生怕被查出啥问题。

但在机构调整里头,质监局就跟市场监督管理局合到一块儿了。为啥呢?还不是因为俩部门干的活儿有太多重复的地方,一出任务就容易出现意见不合,所以干脆就合并到市监局了,这样管理起质量来也更方便顺手。

合并之后的市监局呢,它就不自己说了算了,也没了下命令的本事,所以它的作用小了很多。

【6、档案局】

档案局这个管档案的政府部门,各地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它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有的地方则是事业单位,所以里面工作的人待遇也就不一样。

档案局主要负责的是整理和搜集本地的档案资料,这活儿还包括编地方志、工作年鉴啥的。另外,他们还得管着指导、监督其他单位的档案工作,确保都做得规范到位。

不过,在这次新的改动里,档案局这个管档案的行政部门被归到了各级党委办公室下面,它不再自己单独干了。原来的档案局呢,现在就只剩下了档案馆这个功能,说白了就是存档案的地方。

所以,现在档案局都归各级党办来管,它的作用已经变得很小,几乎没啥大影响了。

【7、离退局】

有些地方管这叫“老同志服务中心”,主要就是负责照顾退休老同志的生活,给他们提供服务。比如,可以安排老同志一起学习,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了解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或者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说白了,离退局主要就是管领导干部的退休事情。像是在县级单位,他们也就管管县处级或者级别更高的离休干部,负责他们的管理和服务。

机构改革时,离退局这个牌子虽然还在,但现在已经成了组织部下面的一个小部门,它的权力小了很多,而且人员上和组织部也融合了。

组织部嘛,主要就是管干部的。要是让他们来管离退休干部,说不定老干部们的福利和照顾能更上一层楼呢。

【8、粮管所】

过去那会儿,粮食特别紧张,粮管所就挑起了大梁,负责分粮食、存粮食,让大伙儿都能吃上饭。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候,家里多余的粮食,大伙儿都得拿去换粮票,这样才能买到自己想吃的。

四十年前,粮管所的职员那真是让人眼红又敬重,老百姓中还流传着这样的打趣话:“银行穷,粮站富,油腔滑调的是食品部……”说真的,粮站的人那时候简直就像个“地头蛇”。

那时候,大家都得交公粮。至于村民们交的公粮能不能过关,质量行不行,全都是粮站的工作人员来判断的。

要是跟粮站的人处好关系,说不定你交的公粮就算差点儿,他们也能给过。可要是关系没处到位,那粮食质量稍微差点儿,或者里面掺了点儿杂质,肯定就被退回来了。

说起我二大爷,他赶着驴车,一路颠簸30里地,好不容易才把晒了好几天的稻谷运到粮站。结果粮站的人随便瞅了一眼,就说这稻谷不行,水分太多,杂质也超标。二大爷没辙,只好又拉着驴车把稻谷运回家,继续晾晒。晒好了,这才重新送过去,总算是给收了。

所以那时候,粮管所的人特别神气,村民们都得去讨好他们,就盼着交公粮时能顺利过关,不被找茬。

但是,其实在2006年的时候,公粮就已经被废除了。而且咱们国家的粮食产量,那是年年往上涨,早就足够14亿人口吃了。所以,粮管所这东西,也早就成了过去式,不再存在了。

【9、供销社】

在以前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每个镇子上都有那么一个供销合作社。大伙儿平时买啥都是去那儿,基本上家里日常用的东西,在那儿全能搞定。

那时候,老百姓买东西只能上供销社,所以供销社的售货员可神气了。你要是把他们惹得不高兴,想买啥都买不到,毕竟就这一个地方能买。

那时候,想买一斤白糖可不容易,非得有票不可,要不就得托关系找熟人。老百姓们为了这个,哪能不低头求人呢?

从80年代起,供销社就慢慢失去了往日的风光,超市越来越多,供销社也就没啥生意可做了。最近几年,虽然有些地方又挂起了供销社的招牌,但那些其实大都是私人开的,主要卖的是农药、化肥这些东西。

能在上面提到的九个单位工作的人,四十年前那可是风光无限,但现在他们已经不再那么显眼了。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人的生活是越过越好了,再也不怕别人给脸色看了。

0 阅读:32

世界人物传奇啊

简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