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51年元旦,朝鲜半岛的长津湖地区被冰雪覆盖,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在人脸上。
志愿军第九兵团指挥所内,炭火微弱地跳动着,却驱不散屋里的紧张气氛。
司令员宋时轮猛地站起身,手掌重重拍在桌上,目光如炬地盯着26军军长张仁初:“70公里路走了三天三夜,你是去打仗还是去送行?”

张仁初脸色一沉,刚要反驳,角落里的27军副军长詹大南却抢先一步。
他“砰”地拍案而起,从怀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甩到桌上,信上“不予采纳”四个红字刺眼无比。
“宋司令,战争打成这样,你敢说自己没责任?”詹大南的声音颤抖着,愤怒中夹杂着痛苦。
屋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知道,这场争吵的背后,是一个月前那场让5万将士倒下的惨烈战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让这些铁血将领如此撕裂?
冰雪染血朝鲜半岛的1950年冬,注定被鲜血和冰雪铭记。那一年,抗美援朝战争如火如荼,志愿军第九兵团临危受命,奔赴东线战场。
这支15万人的队伍,承载着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厚望,要在长津湖地区阻击美军陆战第一师,保住江界防线。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场战役会成为志愿军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

第九兵团由20军、23军、26军和27军组成,司令员宋时轮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将。
他曾率部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寄予指挥东线作战的重任。可入朝之初,部队就面临重重困难。
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扛着步枪,背负简陋的后勤补给,踏上了冰天雪地的征途。更糟的是,指挥层内部的决策失误,像一颗定时炸弹,悄然埋下。
行军路上1950年11月,那时,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前线连战连捷,却发现兵力捉襟见肘。
他向北京发出急电,请求增援。中央军委迅速响应,命令第九兵团火速入朝。27军作为先锋,原本计划从辽宁盘锦经吉林通化渡过鸭绿江,直奔战场。
部队已经走到一半,最快的79师甚至能看到江岸了。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宋时轮却下令改变路线。

27军军长彭德清和副军长詹大南接到命令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眼看就要到目的地,却要绕远路,这不是瞎折腾吗?詹大南急得连夜写信劝阻,恳求按原计划行事。
可宋时轮态度强硬,批了“不予采纳”四个字就扔了回来。部队无奈,只能掉头转向辽宁安东县。
可更离谱的是,刚到安东准备渡江,宋时轮又下令返回原地休整。来回折腾,时间白白流逝,战士们的体力也被耗得一干二净。

毛主席得知后勃然大怒。他连发五封电报,痛斥宋时轮擅自决策,耽误战机。
电报里写道:“第九兵团若不及时入朝,江界一失,东线崩溃,西线志愿军将腹背受敌!”
宋时轮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调整部署,命令27军、20军、23军即刻入朝,26军随后跟进。可这时候,部队早已疲惫不堪,连像样的棉衣都没配齐,就被推上了战场。
想想看,一支刚集结的部队,在冰天雪地里来回奔波,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这样的决策,怎么可能不埋下隐患?战士们穿着破旧的鞋子,踩在雪地里,脚底冻得发紫,手里的枪都成了冰疙瘩。他们不是不想快,是实在快不起来。
长津湖的生死搏杀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打响。
第九兵团的任务是围歼美军陆战第一师和第7师一部,阻止他们南逃。
这是一场硬仗,美军装备精良,有飞机坦克支援,而志愿军这边,连御寒的衣服都凑不齐。气温低到零下三四十度,战士们的手脚冻僵,连扳机都扣不动。
通讯设备更是频频失灵,电话线一断,命令只能靠人跑着传。

战役前夕,80师师长张铚秀突然被调走,詹大南临危受命接管指挥。
他对80师的情况两眼一抹黑,距离总攻只有两小时,面对团长们焦急的眼神,他只能硬着头皮说:“边打边侦察。”这话听着无奈,却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没有地图,没有准备,战士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志愿军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击退了美军“北极熊团”,重创了陆战第一师。
胜利来之不易,可代价也让人心痛。第九兵团伤亡近5万人,其中战斗伤亡2万,冻伤3万。
27军一天之内损失三分之一兵力,165名连级以上干部牺牲在雪地里。那些年轻的生命,有的还没吃上一口热饭,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这场仗打赢了,但赢得很苦。
战士们穿着单衣,端着冻僵的枪,在冰雪中拼杀。有人子弹打光了,就抱着手榴弹冲向敌人;有人冻得站不起来,就趴在雪里继续瞄准。他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钢铁洪流。
指挥所里的风暴战役结束后,1951年1月1日,第九兵团召开总结会议。宋时轮心情沉重,他把矛头指向26军军长张仁初,责问他为何70公里路走了三天。
张仁初不服气,站起来反驳:“零下四十度,能见度几乎为零,连地图都没有,我们能走到就不错了!”这话不假,26军作为预备队,行军条件恶劣到极点,慢一点也在情理之中。
可就在这时,詹大南坐不住了。
他拍案而起,掏出那封被驳回的信,扔到宋时轮面前:“如果不是你反复改路线,部队至于这么疲惫吗?
5万人伤亡,你敢说跟你没关系?”宋时轮看着信上的“不予采纳”,脸色铁青。他想争辩,可喉咙像被堵住了一样,最终只是颓然坐下,低声说:“毛主席把九兵团交给我,我却没脸见他……”

这场争吵,像一把刀,剖开了战争的伤口。这场惨胜,到底是谁的责任?是前线将领执行不力,还是高层决策失误?抑或是战争本身的无情,让所有人都成了受害者?
但是,宋时轮在革命道路上,也曾建立过不少功勋,这些功劳也不能因此抹杀,毕竟人无完人,偶尔犯错很难避免。
参考资料:
1、网易军事:血染长津湖:志愿军第9兵团伤亡数据揭秘
2、搜狐网:他因4次错误,被认为功不抵过,朝鲜战场留下遗憾,55年被封上将


宋时轮纯属瞎🈯挥,拿战士的命不当回事,为什么不军法从事!!??
不重视后勤补给呗。连厚棉衣都缺好多就匆匆忙忙出发,最后非战斗伤亡(主要是冻死冻伤)都不比战斗伤亡少。
推脱的结果,华东局以为东北局会准备棉衣,让部队到东北换装,东北局以为华东局会自备棉衣,没准备,朝鲜那边还催着入朝
唉
唉唉
打北极熊团啥也不用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