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6年的春节,吉林通化城被一层厚重的白雪包裹着,就像大地披上了一件不合身的棉袄。
户外温度达到了让人呼吸都会疼的零下三十几度——这种温度,连伏特加都会思考人生。
而日本人曾经是朝鲜半岛上四处横行的侵略者,在1946年时已成了战败国的囚徒,随后一位名叫方虎山的朝鲜名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下令将3000名日本俘虏扔进这刺骨的冰河之中!
众将士都在劝方虎山莫要冲动,毕竟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不可如此对待俘虏。而方虎山却说:即使是遗臭万年,我也要这么做!

要理解方虎山的决定,需要回到过去,早在侵略中国之前,日本帝国就已经先行将魔爪伸向了朝鲜半岛。
从1910年开始,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许多朝鲜人被迫背井离乡,逃往邻近的中国东北。这些逃亡者,就像是被风暴赶出巢穴的鸟儿,寻找着可以栖息的枝头。
中朝自古以来就是接壤的国家,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同胞看到这些逃难而来的朝鲜人,就像看到了远方的亲戚突然来访,热情地收留了他们,把他们也归入了朝鲜族的大家庭中。

他没有选择默默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决定反抗。1930年,方虎山自愿加入了在东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即后来抗联第四军的前身。
这支队伍像是茂密森林中的一群游魂,神出鬼没,专门给日本侵略者制造麻烦。
1936年,整个东北已经沦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就像是一块被咬了一口的蛋糕。
为了抵御日本人的进一步入侵,学习更先进的知识,中国满洲省委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派遣一批优秀人才前往苏联留学。这些人才中,就包括了方虎山。

到了1946年,在东北,日本投降后,各种势力如同脱了缰的野马,在这片曾经被称为"满洲"的土地上奔跑纷争。
新四军如同春天里破土而出的幼苗,顽强地收复了通化,并派了大批的干部到这里,建立各种军事学校。
但这座城市并非铁桶一块。就像是新房子里可能藏着几只老鼠一样,通化还残留着国民党和日军的残兵败将。

人不齿的是,这些人只图自己的利益,不看国家利益,竟然和昔日的仇敌——日军勾搭在了一起。
暴动的策划者们自以为计划天衣无缝,就像是偷偷摸摸地在别人家地板下埋了一颗定时炸弹,等着看对方惊慌失措的样子。
他们在城内埋伏了不少武装人员,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通化。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场暴动计划在多方面泄露了消息。情报就像是春天的雨水,悄无声息地渗入了地下,最终流向了共产党的情报网络。
当时负责通化防务的政委方虎山得知消息后,立刻意识到情况的危急。

方虎山此时已经是通化地区的重要领导者。他的反应速度堪比当年在游击队时躲避日军搜捕的身手——迅速而果断。他立即率领2000多人紧急支援通化,争分夺秒地向城市挺进。
冰窟下的复仇平叛后,当方虎山站在城头,看着那些再次背叛、不知悔改的日军俘虏,他的眼神比东北的寒风还要凛冽。
事实上,任何人在他的位置上,恐怕都难以保持冷静。这些日军原本就已经被俘虏过一次,我党给了他们机会——不是每个战败者都能得到这种宽厚对待的机会。

任谁劝也不听,方虎山这次的态度坚决得如同通化城外的古老城墙。也许是积压太久的民族仇恨终于爆发,也许是对于战友牺牲的悲痛转化为了复仇的决心。
最后方虎山的部下押着3000多名日军俘虏——这些人中不仅有参与暴动的武装分子,还有大量当初日本往通化移民的日本平民。他们穿着单衣,在零下30度的寒风中被集中起来,一个个被押上城头。
日本俘虏被一个个踹下城墙,落入护城河上凿开的冰窟窿里。

1949年7月,随着中国内战局势的明朗,方虎山所在部队接到命令,要回到朝鲜参与那里的革命斗争。
至此,方虎山也就离开了东北这片土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通化事件、方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