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是所有皇子中最长寿的,活了72岁,经历了七朝七帝,见证了大明王朝的风云变幻,他就是岷王朱楩。
公元1379年春天,朱楩出生在帝王之家,母亲是受宠的周妃。十二岁那年,父亲朱元璋封他为岷王,封地定在甘肃岷州。

岷王朱楩
朱元璋分封儿子们到边疆,本意是巩固边防。岷州位于甘肃西南部,自然环境恶劣,百姓生活困苦。年幼的朱楩带着王府人员来到封地,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更艰难。
当地官员掌握实权,王府的粮食供应经常短缺,士兵们的军饷也得不到保障。朱楩多次写信向南京求援,信件却很少得到回应。
西北边境常有少数民族部落袭扰,土匪趁机作乱。岷州城防破旧,王府卫队人数不足,朱楩只能看着百姓受苦。

云南岷王府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少年王爷,渐渐学会隐藏自己的想法,遇事总是犹豫不决,这种性格也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公元1395年,朱元璋突然下诏改变朱楩的封地,岷王带着随从迁往云南昆明。昆明的欢迎仪式十分隆重,街道挂满彩绸,百姓夹道欢呼。
朱楩以为终于摆脱困境,但现实很快打了他的脸。云南当地豪强势力根深蒂固,官员们对年轻王爷阳奉阴违。王府的税收被暗中克扣,仓库里的存粮经常不翼而飞。

朱允炆
朱楩试图整顿王府事务,但每次命令都被地方官员找借口推脱。朱楩开始借酒消愁,醉酒后常责骂属下。王府与地方官员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种矛盾最终带来灾难。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新皇帝推行削藩政策,各地藩王接连遭殃。
次年,朝廷以“行为失当”的罪名废除朱楩王位,将他贬为庶人。王府被查封,家产充公,朱楩带着少数亲信流放到福建漳州,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

岷王朱楩
朱楩住在漳州城外的旧民房,靠变卖随身物品度日。这段时间他结识当地商人,学习经商之道。曾经高高在上的王爷,现在明白钱财比空头爵位更可靠。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新皇帝需要拉拢宗室,朱楩迎来转机。1403年,明成祖朱棣恢复他的王爵,封地仍定在云南。
此时的朱楩已二十四岁,在经历过人生起伏后,处事变得谨慎小心。他主动与地方官员交好,减少王府开支,不再过问政务。
云南边疆局势复杂,少数民族部落时有叛乱。朝廷认为朱楩管理不力,多次派人调查王府,这些压力让岷王如坐针毡。

明仁宗
公元1425年,明仁宗继位,朝廷再次调整藩王封地,朱楩带着家眷迁往湖广武冈州。这次迁徙对五十六岁的王爷来说是解脱,武冈地处内陆,远离边境战乱,地方势力相对薄弱。
在这里,朱楩过着平静生活,每天读书写字,教导子孙,偶尔接见当地乡绅。王府与百姓关系融洽,遇到灾年还会开仓放粮。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消息传到武冈时,七十岁的岷王正在庭院散步。他望着北方久久不语,第二天病倒在床。

土木堡之变
王府请来当地名医诊治,调理数月仍不见好转。公元1450年五月初,朱楩在武冈王府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葬礼按郡王规格举行,送葬队伍从城门延伸到同保山陵园。他的墓室没有贵重陪葬,只有生前常用的文房四宝。
朱楩的后代在武冈延续十代,逐渐融入当地百姓。清朝康熙年间,最后一任岷王朱企崟在反清斗争中遇害,这个藩王家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这位明朝最长寿的亲王,用一生经历诠释皇室成员的命运。作为见证者,他看过洪武朝的强盛,建文朝的动荡,永乐朝的辉煌,也目睹正统年间的危机。

武冈宣风楼
现存武冈古城墙上,还能找到当年岷王府的遗迹。青石砖缝里长着野草,仿佛在诉说那段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朱楩的墓碑历经风雨侵蚀,碑文早已模糊不清,只有“岷庄王”三个字依稀可辨。这位王爷的人生轨迹,恰似明王朝兴衰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