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卧龙凤雏多少有点调侃反讽的意思。在《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组合虽是智慧的化身,但两人的境遇却不同。书中,卧龙诸葛亮以其卓越才智与俊朗外貌名扬四海,相比之下,凤雏庞统不仅在名声上黯然失色,甚至在外貌描绘上也被刻意丑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庞统早期在周瑜麾下做事,周瑜逝世后,他护送灵柩下葬后,转投到刘备麾下。初来乍到之时,由于诸葛亮的存在,庞统并未受到重用。幸得在诸葛亮的推荐下,庞统的地位才有所提升。
庞统为刘备策划攻取刘璋之策,主张不拘小节,大胆行事。他们计划表面上撤回荆州,实则暗中突袭杨怀、高沛,此计得以顺利实施,遗憾的是,作为内应的张松因信息不通,不幸被刘璋所杀。
张松死后,刘备无法继续伪装,便带兵击溃了刘璋。遗憾的是,庞统在攻打雒县时,不幸中流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葬于落凤坡。
水镜先生曾有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庞统的英年早逝,无疑对蜀汉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试想,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支撑蜀汉智囊团,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若庞统健在,二人携手,蜀国的未来难以估量。但历史的车轮并非仅凭一两个人便能轻易扭转。
谈及人才与实力,曹魏一方人才济济,文有郭嘉、荀彧,武有张辽、夏侯惇,加之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强大的军事力量,几乎无可匹敌。
蜀汉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整体实力与曹魏相比,仍显逊色。庞统若在,无疑能提升蜀汉的智谋团,但要凭一己之力抹平实力差距,实属不易。
荆州之失,对蜀汉而言,无异于断其一臂。有人设想,若庞统在世,关羽或许不会失守荆州。但荆州的沦陷,实则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
关羽的骄傲自满,与东吴关系的处理不当,是内因所在;而曹操势力的强大,孙权的虎视眈眈,则是外因使然。庞统纵使再有神通,亦难以扭转这些复杂局面。

地理条件或许是是蜀国的一大劣势。蜀国地处偏远山区,虽易守难攻,但进攻他人则困难重重。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四通八达,资源丰富,战略灵活性远超蜀汉。庞统再厉害,也无法改变山川地貌,铺设坦途。
此外,蜀汉的内部稳定以及与东吴的联盟亦面临挑战。刘备麾下人才各异,个性鲜明,且与东吴时有摩擦。庞统若在,或许能缓和内部矛盾,但东吴孙权亦非等闲之辈,其联盟基于利益交换,非情感所能维系。庞统再智,也无法令孙权舍弃自身利益,全心全意追随蜀汉。
夷陵之战,更是刘备的一大败笔。有人设想,若庞统在世,刘备或许不会败得如此惨烈。但战争充满变数,天气、士气、粮草、战术等因素均可左右战局。庞统即便能提供更佳战略,也无法保证此战必胜。

再者,庞统即便不死于落凤坡,其寿命几何?能否始终伴随刘备征战天下?即便活到最后,能否持续保持巅峰状态?皆是未知。
因此,庞统不死,确实能增强蜀汉实力,提升某些战役的胜算,但要说他能彻底改变三国历史走向,则未免过于夸大。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众多英雄豪杰共同努力的结果,非一人之力所能轻易撼动。就算庞统不死,三国历史可能会有些局部细微的小变化,但大方向是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