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很多人不知道,里面竟藏着这么多学问

趣史談过去 2025-03-09 13:41:07

上周回老家,亲戚家的小孩写作业时突然问我:“老师让查‘六亲不认’的六亲是谁,可网上说法都不一样,该信哪个呀?”一句话把全家人都问住了。

三舅说肯定是父母兄弟姐妹,二婶却掰着手指头数:“姑舅叔伯姨都得算上吧?”没想到,这个看似常识的问题,连大人们都争论不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人眼里的“六亲”究竟是哪六亲。

关于“六亲”的具体范围,古人其实争论了上千年。不同典籍、不同学派各有说法,但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

1.《左传》:最复杂的“亲属圈”

春秋时期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将“六亲”定义为: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姻亚。

姑姐:父亲的姐妹,也就是姑姑;

甥舅:外甥和舅舅,代指母系亲属;

婚媾:妻子的娘家人;

姻亚:丈夫的家族成员,比如公婆、妯娌。

这种划分几乎囊括了父系、母系和婚姻关系中的主要亲属,堪称古代最复杂的“家族关系网”。父系亲属占据绝对地位(如姑姐、婚媾),这与周代“以父为尊”的宗法制度息息相关。

2.《老子》:最核心的“小家庭”

到了战国时期,《老子》提出另一种精简版解释:“六亲不和有孝慈”,这里的“六亲”仅指父子、兄弟、夫妇。道家主张“大道至简”,这种定义剔除了旁系亲属,聚焦于直系血缘和婚姻关系,更贴近现代人对“至亲”的理解。

3.《汉书》:最主流的“六亲名单”

东汉学者应劭在注解《汉书》时,将“六亲”明确为父、母、兄、弟、妻、子。这一说法因简洁清晰,成为后世最广为接受的版本。尤其在现代法律中,“父母、配偶、子女”被定义为直系亲属,与这一分类一脉相承。汉代以后,小家庭逐渐成为主流,《汉书》的“六人名单”正是这种社会变迁的缩影。

古人为何为“六亲”吵翻天?

看《左传》的复杂名单就知道,周代宗法制度下,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困在庞大的亲属网里。嫁女儿叫“结两姓之好”,打官司得找族老主持,连分家产都要按“五服图”来。这时候的“六亲不认”,基本等于自绝于整个社会。

商鞅变法时搞连坐制,逼得法律必须明确“哪些亲戚犯事会牵连你”。《汉书》的六亲名单之所以流行,很可能因为方便官府抓人,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查户口册一抓一个准。

就连文人墨客也爱拿“六亲”说事儿。杜甫写“访旧半为鬼”哭亲戚离散,曹雪芹让贾宝玉感叹“狠舅奸兄”算计自家人,连吕不韦投资异人都要分析“六亲不和则谋臣至”。这六个字简直成了古代版热搜话题。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年轻人也越来越不愿走亲戚,去参加酒席,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叫什么,很多时候会闹笑话。虽然社会在进步,但是亲情还是得维系,毕竟人间烟火是有温度的。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