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新国师,给白宫献上的妙计,可能让美国走上苏联的老路

唐驳虎世界 2025-03-30 11:22:38

特朗普新国师给白宫献上的妙计,可能让美国走上苏联的老路。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是特朗普的“新国师”。他近期提出了如何实现美国“再工业化”,落实“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计划。

这个设想的核心,是通过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刺激本土工业产能复苏,也就是通过扩大军火采购需求,从而实现所谓的“再工业化”。

乍听之下,这似乎是一个既能巩固美国地位,又能振兴经济的双赢策略。

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米兰的“妙计”不仅忽视了现实中的诸多障碍,更无视了美国军工体系长期以来的积弊与不堪的现状。

【理论基础:冷战时期的辉煌与幻象】

米兰的逻辑起点是冷战时期的成功经验。他指出,在美苏对抗的年代,美国通过大规模军火采购推动了国内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军事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例如,硅谷的诞生便得益于国防部资助的企业实验室,这些技术后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基石。可以说,冷战时期的美国确实利用军备竞赛实现了经济繁荣和技术领先。

然而,这种模式在今天是否依然适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冷战时代的背景与当前形势截然不同。

首先,当时的全球经济科技格局相对简单,美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他国家难以竞争。

其次,冷战的强烈对立使得全民支持军备扩张成为可能,而如今的美国社会早已分裂为左右两派,任何形式的大规模军费扩张都可能引发激烈争议。

更重要的是,冷战时期的美国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占比高,而今天的美国早已转型为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制造业空心化问题严重,仅靠军费注入很难扭转局面。

【现实困境:美国军工体系的拉胯现状】

要理解米兰计划的不可行性,必须正视美国军工体系的现状。美国军工复合体长期以来就是低效且腐败的代名词。

尽管五角大楼每年花费4000亿美元用于军火采购,但这些资金并未有效转化为工业复兴的动力,反而暴露出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从F-35战斗机到濒海战斗舰,许多标志性武器系统的研发周期漫长,预算超支严重,却未能达到预期性能。

这种浪费现象表明,即使投入巨额资金,也未必能换来真正的技术创新或生产力提升。

现代战争对高科技装备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美国本土制造业已无法满足所有零部件生产需求。据调查,美军目前使用的某些关键电子元件甚至需要从中国进口。

这意味着,即便加大军火采购力度,也无法完全避免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更谈不上实现全面再工业化。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虽然冷战时期美国军工企业在科研方面表现卓越,但是进入21世纪后,它们的创新能力明显下降。

一方面,由于缺乏市场竞争,许多军工巨头变得懒惰且保守;另一方面,私营部门的技术创新往往优先服务于商业市场,而非军事需求。

从这中国两款划时代六代机、055大型驱逐舰等一系列领先世界的创新就能看出,美国军工研发体系早已落伍。

因此,单纯依靠军火采购难以激发革命性的技术突破。

【再工业化的幻想:军工驱动经济的局限性】

米兰设想通过扩大军火采购来促进美国再工业化,但这一路径存在诸多根本性缺陷。

历史证明,军工产业虽然能够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但是经济效益远不如民用制造业显著。

以单位投资产生的就业岗位为例,军工项目的回报率通常低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能源等公共项目。

此外,军工企业的利润主要流向少数高管和股东,普通工人受益甚微,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财富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扩军只会加重财政负担,而无法真正增强美国实力与地位。

如果过度依赖军工拉动经济,将导致资源进一步向特定行业倾斜,加剧产业结构失衡。

二战后的苏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了维持庞大的军事机器,牺牲了消费品生产和农业发展,最终拖垮了整个经济体系。

类似的风险同样存在于美国,一旦军工扩张失败,其他领域的衰退将更加难以挽回,那么美国就可能因此走上苏联的老路。

【结论:妙计成为空想】

综上所述,米兰提出的“扩大军火采购需求”计划看似雄心勃勃,实则漏洞百出。

它既低估了美国军工体系的积重难返,又忽视了全球化背景下再工业化的复杂性。

更重要的是,这一方案背后隐含着一种危险的思维倾向——试图通过制造外部威胁来凝聚内部共识。

然而,在一个充满分歧与矛盾的社会中,这样的做法只会加剧矛盾,而非解决问题。

归根结底,“让美国再次强大”的口号不应停留在空洞的宣传层面,而应建立在扎实的经济改革和社会治理之上。

无论是教育体系的完善、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是公平贸易政策的制定,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而非寄希望于一场虚无缥缈的军备竞赛。否则,所谓“妙计”,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0 阅读:297

唐驳虎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