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莫斯科时报》援引克里姆林宫内部消息人士披露的信息,揭示了普京在美俄谈判中的真实意图:
利用特朗普政府的配合,为前线争取时间,以完全占领乌东四州——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
然而,这一“谈判底牌”与其说是策略,不如说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幻想。
因为无论是从军事能力还是现实条件来看,俄罗斯根本无力实现这一目标。
更讽刺的是,莫斯科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却依然试图通过拖延战术和虚张声势来掩盖战略困境。
于是,这场战争注定将继续僵持下去,成为一场没有尽头的消耗战。
【莫斯科的底牌:“全取四州”的梦想】
根据报道,克里姆林宫的谈判诉求非常明确:不仅要彻底控制所谓的“四州”,甚至还要重新跨过第聂伯河,攻占赫尔松西岸地区。
这和目标并非新鲜事,而是普京政权两年以来的战争目标。毕竟,这些地区已经被俄罗斯单方面宣布为“领土”,并写入宪法。
这意味着,放弃任何一个地区都将带来无法承受的政治代价。然而,问题在于,这份“底牌”更多是一种姿态,而非可行的方案。
俄军目前甚至连维持现有战线都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实际威胁斯拉维扬斯克-扎波罗热地区以外的任何目标。
换句话说,即便克里姆林宫怀揣着“全取四州”的梦想,其军队实际上连基本的推进能力都不具备。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莫斯科竟然还在考虑用其他乌克兰领土,比如第聂伯罗或苏梅作为筹码,去换取对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的控制权。
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不仅暴露了俄军进攻乏力的事实,还反映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既然无法靠武力实现目标,那就寄希望于外交手段来弥补战场上的失败。
【军事现实:俄军已无力发动大规模攻势】
要评估莫斯科的谈判底牌是否具有可信度,首先必须审视俄军的实际战斗力。
从过去两年的战场表现来看,俄军的问题远不止是装备短缺或兵员不足,而是整个体系的全面衰退。
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决定着一支军队的行动范围和持续作战能力。
然而,俄军的后勤系统早就能力羸弱,加上管理混乱和腐败横行,俄军在前线经常面临燃料、弹药和医疗物资匮乏的局面。
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跨越第聂伯河,向赫尔松发起强攻?除了硬件问题,俄军的士气同样岌岌可危。
在长期高强度作战中,士兵们普遍感到疲惫不堪,甚至出现了大量逃亡现象。据乌克兰情报部门统计,仅2024年就有超过5万名俄军士兵逃离前线。
与此同时,国内征召的新兵训练不足、士气低落,进一步削弱了整体战斗力。试问,这样一支人心涣散的军队,如何承担起“全取四州”的重任?
尽管俄罗斯在核武器领域仍占据优势,但在常规武器方面,技术水平已明显落后于北约支持下的乌克兰军队。
无人机、精准制导导弹等现代化装备的广泛应用,使得乌军在局部战场上屡屡占据上风。相比之下,俄军的老旧坦克和防空系统显得笨拙且易被摧毁。
俄罗斯现在对乌克兰,剩下的唯二优势就是火炮弹药和空中打击了,但是这两个因素也在慢慢的扭转。
如果连现有的阵地都难以守住,又谈何发动新的大规模攻势?
【战争的未来: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莫斯科的谈判底牌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
它既无法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全取四州”的目标,也不可能凭借外交努力迫使基辅妥协。
因此,这场冲突仍将沿着现有的轨迹发展,即双方在资源耗尽之前互相对峙,彼此试探底线。
对于乌克兰而言,只要能够获得足够的国际援助,就能继续拖住俄军的步伐,并逐步收复失地。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咬紧牙关,硬撑到底,同时期待对手先一步倒下。
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拼消耗的战争往往没有真正的赢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留下一片废墟供后人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