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临死嘱咐萧望之辅佐少主,为何汉元帝即位后,立刻将其斩杀?

与蓝泽侃 2023-05-14 16:16:59

宣帝临死嘱咐萧望之辅佐少主,为何汉元帝即位后,立刻将其斩杀?

汉昭帝时期,霍光还很年轻,当时霍光一个人就决定了汉朝的所有军政事务,以及人才的选拔。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萧万长的普通儒生,在长史邴吉的推荐下,有机会参加了霍光的正式考试。

考试当天,萧万长和王仲文来到霍光家门口,被卫兵拦住,要求对萧万长和其他几个学生进行搜身,解除武装,才能进入霍光的家。卫兵们礼貌地要求这些人在进入霍光家之前解除武装,但只有肖万长一个人拒绝接受搜查,并在霍光家门口砸了卫兵。

这时,正在屋里的霍光听到门口有骚动,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儒生因为不愿意被搜身而挑起了争执。

萧万长看到霍光,就停下来,站在他面前说:"我听说你是个有德行的人,帮助过小皇帝,现在却这样对待一个儒生,这恐怕不是周公所流露的礼节和德行。"

听了萧万长这番话,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以为霍光会取消萧万长的考试资格,但没想到霍光什么也没说,还是让萧万长参加了考试。

后来,考试结果出来了,和他一起参加考试的王仲鸿被录用为光禄大夫,也就是外交部长,而考试成绩为A的萧万长则被任命为守门人。

也许是嫉妒萧万长的才华,他对萧万长说,他不愿意做普通人,所以做了搬运工。

萧万长回答王仲鸿说,人各有志,没有光顾过他。

其实,霍光之所以要求寻找这位儒生,是因为他被前将军上官桀所杀,所以他多了一层怀疑。

为什么萧万长会有这样的反应?有两个原因:第一,萧万长出身于兰陵萧家这样的大户人家,从小就被宠坏了。第二,萧万长天生就有年轻时的鲁莽和科学敏锐。

因此,肖万昌当时丝毫没有被霍光的强大实力所吓倒,这可能是出生在大户人家的后果。

这可能是他家庭的力量。既然他来自兰陵萧氏,是萧何的后裔之一,为什么萧万长这一代会成为一个农民家庭?

耕作真的意味着贫穷吗?

不一定。

萧万长家世代为农民,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家很穷,也意味着他家有很多土地。

家里的土地也很丰富。最后,霍光没有完全解雇肖万昌,让她回家种地,而是给她一个职位。虽然她只是一个小搬运工,但她有机会重新开始。

虽然萧万长被宠坏了,但她也足够坚强,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回到农场去生气。

就这样,萧万长连续做了几年的看门人,后来因为哥哥涉案,她失去了看门人的位置,回到了家乡,在县城做了一个小公务员的职位。

幸运的是,在萧万长做县官的时候,被当时的宰相韦氏注意到了,韦氏看到了萧万长的非凡才能,把他提拔到朝廷。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执掌大权。由于霍光在之前的独裁统治中提拔了很多霍家的人,霍家的势力仍然强大,足以威胁到汉宣帝,所以汉宣帝对霍家非常保护和忌惮。

公元前67年夏天,长安城突然下起了冰雹,这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灾害和反常现象。做了几年小官的萧万长想升官,于是他趁机写信给汉宣帝,要求亲自解释这一异常现象。

虽然皇帝没有召见萧万长,但他派了一个年轻的官员,即他的下属宋祖,就此事询问他。

萧万长是如何回应这一要求的呢?

趁着天上落下的冰雹,萧万长向汉宣帝解释说,这个异象是上天的提醒,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朝廷中的主导势力可能会篡夺国家的利益,必须选择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来治理国家,适当切断异姓的多余权力。

宣帝得知萧万长的意图后,立即把他拉到自己身边做近侍。一个小小的近侍是不容小觑的,因为当皇帝想重新分配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把他带在身边,彻底研究他,然后再把他调到另一个重要的位置。

萧万长虽然成了近侍,但他不做端茶倒水的工作,而是协助宣帝做给政府和百姓写信的部分。考试结束后,宣帝认可了萧万长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很快任命他为侍中、宰相,并在一年内三次提拔他。

后来,霍光的儿子霍雨密谋反对皇帝,导致霍家全族被处决。萧万长成功地维护了皇帝的阴谋案,因为在这之前,萧万长事先警告过皇帝要小心霍家的统治,所以皇帝认为萧万长有远见,有智慧,逐渐开始欣赏他。

后来,宣帝想先派萧万长到地方上打磨一下政绩,然后再提拔任用,因为有政绩的官员将来要求提拔时,会更有说服力。

皇帝派萧万长去平原县领导人民,但萧万长不愿意去,并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意思大概是朝廷不能没有我这样的直属官员,否则陛下就不能听取好的建议,纠正错误的事情。

皇帝并没有把萧万长留在朝廷,而是派他担任平原县的捕快。

公元前65年,宣帝将萧万长从平原县召到长安,担任少府。那时,萧万长经过训练,已经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虽然他仍然有一些家庭儿子的娇气,但在皇帝看来,以他当时的才能,萧万长可以成为宰相。

所以这一次,皇帝任命萧万长为左冯翊,是京城附近的一个地方宗室官员。然而,萧万长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惹怒了宣帝,被派到左冯翊的岗位上。

看到萧万长急忙请病假并辞去职务,宣帝意识到双方之间存在着误解。为了安抚萧万长,宣帝立即派亲信金安去给萧万长送信。宣帝怕萧万长不明白,就直接对萧万长说:"他任命你为平原郡守,是想培养你,但你做平原郡守的时间太短,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

萧万长明白了皇帝的意图后,没有反抗,立即上任。宣帝鼓励萧万长继续担任左冯翊三年,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

在公元前59年 萧万长被提拔为大司马,负责管理诸侯国和诸侯国的事务。

此前,乌孙国的国王写信给汉宣帝,要求他娶一位汉族公主。皇帝收到请求后,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接受这一请求。萧万长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乌孙国离这里很远,他不能轻信国王的承诺,而且从遥远的地方娶一位公主也不是一个好主意。

皇帝不理会萧何的建议,坚持接受武宣国的提议。

当公主还在旅行的时候,武勋国的国王昆明鸠摩罗什去世了,他的侄子违背他的意愿被提升为王位。昌辉听说后,从边境写信给汉朝,暂时将公主留在敦煌郡,并亲自到武勋国训斥马德升,因为他没有遵守诺言,在要求与汉族公主联姻之前,先立袁贵武为武勋王。

这个消息传到了汉朝,汉朝皇帝召开了紧急会议。萧万长再次反对公主嫁给武郡,并以前世居公主和前武郡王为例告诉汉朝皇帝,武郡国摇摆不定,不守承诺,边境没有和平,因为汉朝所娶的前世居公主和前武郡王关系不睦。

汉朝打算把公主嫁给武仙王的继承人袁贵武,而袁贵武不是今天的国王,所以我们不履行条约是合理的,我们不遵守承诺是毫无疑问的。汉朝以前曾多次与那位国王讲和,但收效甚微,边境上也没有和平。

这一次,汉宣帝经过深思熟虑,听从了萧万长的建议,没有再同意与乌孙国议和。后来,汉宣帝承认萧万长的建议是正确的,并提拔他为御史大夫和三公之一的职位。

公元前57-54年,匈奴陷入内乱,许多官员认为,在匈奴动荡的时候,应该马上解决这个问题。汉宣帝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出兵匈奴。

萧万长建议汉宣帝不要乘人之危,要以德服人,维护汉朝的大业。汉宣帝虽然希望消灭匈奴,但听了萧万长的话后,拒绝了。

但后来汉朝平定了匈奴,使其完全臣服于汉朝,此后匈奴再也不敢违背和约。

萧万长对汉朝的内政和外交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每次遇到事情都能一针见血。

萧万长是个高尚的人,但他连皇帝的认可都不想买,他不想在京都做父亲,他敢于因病辞职,为了稳定萧万长,汉宣帝不得不派人传达他的话。

可见,萧万长是一个对做事没有实际兴趣的人。而且,萧万长其实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对人情世故了解不多,所以在很多在大家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他总是不愿意妥协。比如说,遇到霍光,他就不愿意登记,后来汉宣帝派他去平原郡,他也不愿意去,甚至还为此给汉宣帝写信。

这都是萧万长性格中比较任性的一面。此外,虽然萧万长很聪明,但他不清醒,没有危机感,这也使他在达到权力的顶峰后相当容易迷失方向。

后来,发生了相当严重的问题,充分暴露了肖万长的性格。例如,萧万长认为庆忌不适合做宰相,故意写信给汉宣帝,告诉他三皇子中也有不适合的人。汉宣帝看到萧万长的信后,气得鼻子发酸。

为什么他说萧万长不应该说庆忌不配做宰相呢?

首先,萧万长可能忘了,当时是庆忌在霍光手下工作,推荐萧万长参加长安的儒学考试,所以萧万长说庆忌不配做宰相,其实是很不专业的行为。

其次,当萧万长写信给宣帝,告诉他庆忌不配做宰相时,萧万长正担任御史之职,按理说可以说是对上司的不尊重,对宣帝的决定提出质疑。

最后,曾纪是谁?他是宣帝的恩人,在艰难的生活中成长起来,因此对救命恩人怀有极大的感情。虽然宣帝和萧万长做了多年的君主和臣子,但也无法超越宣帝和庆忌的救命之恩。

但宣帝不是一个糊涂人,他在封青吉为宰相之前,确实认识到了青吉的能力;如果他没有认识到青吉的能力,就不会封他为宰相,而是封他为侯爵,享受名利,这就完了。

因此,最不幸的是,萧万长罢免了庆忌的宰相职务,认为他不配做这个职务。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庆忌真的不好,那就不用说了,因为庆忌的级别和年龄都比萧万长高。这样一来,萧万长不仅羞辱了庆忌,也羞辱了宣帝,这是一种无能和不敬的行为。

就在这时,宣帝意识到萧万长似乎有些傲慢,于是他派了四个人,包括侍中简章、金安山、杨恽和御史王忠,去训斥萧万长。

令人惊讶的是,萧万长对皇帝的训斥不仅不以为然,反而断然拒绝。当皇帝派使者来训斥萧万长时,他的行为非常粗鲁。此外,根据他的官职,萧万长是宰相邴吉的下属,他并不尊重邴吉。

有一天,当宰相和萧万长发生争执时,萧万长竟然对邴吉说:"你和我父亲一样老吗?态度非常傲慢。不仅如此,萧万长还不好好管教下属,让他们为萧万长买东西;更有甚者,萧万长还受贿,受贿金额达二百五十多万,为此他本应入狱。肖万志本应被关进监狱、

萧万长就这样被罢免了。宣帝得知萧万长的种种行为后,对他非常失望,亲自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丞相有权斥责你,因为你不能处理好使臣的问题,对丞相不敬,还傲慢地接受贿赂,这使你成为所有官员的不合适的例子。考虑到君臣之间的长期友谊,我不谴责你,只是剥夺你的皇室职务,任命你为太子的导师,让你反省自己的错误。

从宣帝给萧万长的信中可以看出,宣帝还是注意到了君臣之间的友谊,如果是其他人,他就会直接把他交给主管部门,以各种方式谴责他。唯一的办法就是罢免他,甚至杀了他。

但是,宣帝还是想重新任用萧万长,因为除了他的性格外,萧万长还是很有能力的。而且,对萧万长最严重的指控是受贿,这在宣帝眼中并不是什么大事。

不久后,宣帝病重,临终前将一批国家大臣托付给他的儿子刘素。在宣帝任命的国务大臣中,他把自己的亲戚乐陵侯石高、太子太傅萧万之、少傅周康纳入宫中,并任命石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万俟卨为前光禄大夫,周康为光禄大夫,都奉命协助政府,履行尚书的职责。

一切就绪后,宣帝去世。

事实上,在他死的时候,宣帝仍然对萧万长寄予厚望,留他为辅政大臣,并让萧万长成为太子的导师。

在临终前,宣帝委托萧万长帮助他管理国家,但他从未打算将萧万长置于危险之中。

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宣帝开始宠爱太监史湘,甚至打破了禁止他参与政府工作的禁忌,让他成为中国官员,允许他以官员的身份参与政治和辩论。事实上,在宣帝统治时期,史湘并没有走得太远,毕竟宣帝是个有才能、有决心的统治者,但轮到元帝时,情况就变了。

元帝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统治者,虽然他从小就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但他对儒家思想一无所知,也不了解皇权制衡之道。比起宣帝,他更信任史湘,所以他是史湘的一个很好的控制者。

事实上,一开始,萧万长和史湘并没有多少矛盾,因为一个是宣帝的主子,一个是宣帝的宠臣,只要没有利益冲突,他们就相安无事。

萧万长是个直爽的人,看不惯一个人就会去告御状,所以这次他看到石显和他的亲信拉帮结派,破坏朝政,就直接告御状,但汉武帝并没有把萧万长的警告当回事。

虽然汉武帝没有把萧万长的告状放在心上,也没有对史湘做什么,但萧万长的行为让史湘感到害怕,他非常害怕,如果下次萧万长拿着史湘的罪证来找他,他就会被处死,证据是无可辩驳的。

所以石祥决定先下手为强,先破坏他与肖万长的关系。

石祥是如何接近肖万昌的呢?

简单地说,他利用了肖万昌的脾气和傲慢来破坏他的心理。

史湘利用萧万长与同事周康的友谊,诬陷他们结党营私,煽动朝廷。面对这一指控,萧万长在汉朝皇帝还没来得及做什么的时候就爆发了。

石显在汉武帝耳边煽风点火后,汉武帝立即想起了萧万长在汉宣帝手下的嚣张气焰,认为萧万长之所以还像个恶霸,是因为他是自己的主人,于是派人去问萧万长是否如此。

皇帝只想派人去问萧万长,但在石显的操纵下,皇帝的手下直接把萧万长送到了廷尉府,"误打误撞 "地被关进了监狱,于是萧万长生平第一次被关进了监狱。

不久后,皇帝得知自己的手下囚禁了萧万长,便急忙赦免了他,让他获得自由。但作为兰陵萧家的儿子,萧万长遭受了如此大的屈辱,以至于当他被释放时,对皇帝大发雷霆。

萧万长认为汉元帝是错的,但作为皇帝,他不能向臣民承认错误,所以汉元帝仍然与萧万长保持敌意。

这时,石显利用汉元帝和萧万长之间尚未解决的误会,火上浇油。趁着萧万长儿子求饶的机会,石显继续在汉元帝耳边说,萧万长傲慢无礼,不履行君臣之责,因为他是个大教育家。

萧万长看到信使,想起汉宣帝也曾派信使来训斥他,更加生气,因为汉宣帝不能容忍他。

因此,萧万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他被叛徒石显所杀,第二个原因是汉元帝听信谗言,最后一个原因是萧万长因自己的脾气而死。

0 阅读:0

与蓝泽侃

简介:看古今历史,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