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与便利蜂
一个是超市,一个是便利店。
一个是被近乎封神的业界标杆,一个是风光不再的科技黑马。
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其实,可以的。
本篇文章基于客观事实和逻辑分析,探讨这两家企业的各自特性和内在关联,希望能给零售行业带来启发和思考。
先说胖东来
关于胖东来,已经有太多的赞扬和报道。但行业人士不免会有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为什么胖东来能给出超过行业标准50%~100%的工资待遇?
第二个疑问有两种问法,问法一:胖东来既然这么好,为什么不走出河南?问法二:胖东来为什么走不出河南?
为了解答第一个疑问,我们不妨先反问一下,为什么一般的超市企业,不能给那么高的工资待遇?
任何一个老板想都不用想,就会给出几乎相同的答案:因为我的利润率就那么低啊,工资给高了,成本就涨了一大块,而销售业绩并不会因为工资翻倍就显著增长,公司还不亏死?
说的在理,任何一家企业能承担超过行业标准的工资待遇,必然是以超过行业的利润率标准为前提的。
胖东来为什么能实现高利润率?经过对各种文章的分析,总结为以下主要原因的综合结果:
1.差异化战略:极致服务与“情感溢价”
胖东来通过超预期服务(如无理由退换货、免费宠物寄存、代煎中药)将“零售”升级为“情感连接”,消费者愿意为体验支付更高价格。虽然商品卖的并不算便宜,但顾客忠诚度抵消了价格敏感度。更为夸张的是,胖东来超市快变成『景点』了,去逛景点,有多少人会注意价格呢?(数据:顾客复购率复购率超80%,昌胖东来天使城周末客流量超10万人次,其中30%为外地游客。)
2.区域垄断: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
在许昌和新乡,胖东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形成近乎垄断的格局。密集门店布局降低了物流,营销和管理成本。区域垄断使其对供应商拥有极强的议价能力,导致账期短、返点高,进一步扩大了利润空间。(数据:胖东来在当地超市市场占有率约占60%~90%)
3.商品结构:自有商品与高毛利率
如果只是经营流通商品,卖的再好,毛利率水平也是有局限性的,胖东来自有品牌商品的高占比是高毛利率的前提,而企业品牌在当地消费者心中的树立,又是自有品牌商品被认可的前提。其中的鲜食商品实现了更高的毛利率水平,在鲜食商品的销售占比也远超同行业水平。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茶和酒等嗜好品,本身并无标准毛利率可言,这类商品大多作为礼品购买,消费者多花点钱买个放心和面子。
4.企业文化:创始人IP与组织效率
于东来个人IP与企业深度绑定,企业名称就是创始人绰号,消费者对创始人的个人事迹耳熟能详,对创始人的认可度演化为对同名企业的亲切感,可以说,于东来是胖东来最大的推销员,顾客不光买商品,还获得了情绪价值。
创始人成为员工的精神领袖,创始人理念演化为企业价值观,价值观的高度一致降低了企业内部沟通管理成本,实现了超高人效。(数据:胖东来员工年均销售额约150万元,永辉超市约60万元;胖东来员工离职率不足5%,行业平均超30%)
5.隐性成本:政策倾斜
胖东来的规模提升获得了政府重视,良好口碑和社会贡献被视为“河南骄傲”,因此获得政策倾斜(如税收优惠、选址便利),降低了很多隐性成本。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笔者认为是:创始人理念演化为企业价值观,实现了极致员工关怀与顾客体验的双向互哺。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是,想要给员工高薪资,前提是高利润率。而胖东来是通过几十年的口碑积累和良性竞争实现的。任何企业都可以学,但是光学现在,那就不叫学而叫模仿。学,是要从人家几十年打基础的时候开始的,而且不要只学表象,而是要理解前提和本质。齐白石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没什么秘密,想不想学,学不学的来,看你自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74f67d34261dea66f883eca9acf42e7.png)
注:图片摘自电影《功夫》
再继续深入一下,上面的几个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存在因果关系的。把上述原因按照地域性和非地域性、企业文化与零售技术的两个维度进行四象限归类,并且画因果关系连线,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笔者是这么画的,仅供参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48c6cac3554b529848cba5a4f37c344.png)
从上图不难看出,有今天成功与地域性存在很大关系。反过来一旦走出根据地,将涉及商业模式、区域文化、管理能力及行业竞争等多个维度的挑战。
1.成本结构难以复制:胖东来的高薪模式在在低线城市可行,但在一二线城市将面临巨大成本压力,薪酬提升50%~100%的比例带来的成本增加的绝对值,远高于许昌等四线城市。
2.供应链的区域壁垒:胖东来的自营鲜食依赖河南本地供应链(如中央厨房、冷链配送),异地复制需重建供应链,投资巨大。在河南,胖东来凭借超高的市场占有率对供应商有极强议价能力;但在外地,面对既有龙头,议价权将被削弱。
3.区域文化与消费习惯:本地消费者对胖东来有强烈的情感认同,甚至将其服务与本地文化挂钩(如许昌人自豪于“我们的胖东来”)。河南消费者习惯“人情化服务”(如店员主动帮拎购物袋),而一线城市更看重效率(如自助结账),胖东来模式可能水土不服。
4.企业文化的半径限制:胖东来的服务标准和员工关怀高度依赖创始人的价值观驱动(如“把员工当家人”),跨区域后文化渗透难度极大。胖东来赋予一线员工很大自主权(如直接免单权),在人口流动率低,创始人文化渗透度高的四线城市不存在问题,但是到了人口流动大的一二线城市,企业文化的作用将衰减,需要更多的监督制度的保障,无疑增加了管理成本。
5.行业竞争加剧:一二线城市的竞争压力远不是四线城市可比,既有国内的商业巨头,又有海外的跨国企业。想在红海中杀出一片蓝海,难度可想而知。
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不走出河南,其实才是正确的战略决策。再看一下地图就不难发现,其实何止是不走出河南,更准确说,是连河南的省会郑州都不去。胖东来选择在距郑州一南一北的两座四线城市发展,除了有不可复制的历史原因以外,必然还有其他商业规律存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61f282fe67986c125152ffb9031e5c.png)
注:图片摘自百度地图
(看了地图笔者发现,铁岭是不是宇宙的中心还有待讨论,但是很显然,许昌才是河南的中心。)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笔者从河南省统计局官网(https://tjj.henan.gov.cn/)抽样获取了2012年、2017年、2023年的新乡和许昌的数据。
新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19c2f08dddbf390c42172e449928967.jpg)
许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91eeeef82aa31f4b27f4f6fffeecdda.jpg)
为了更容易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我们运用可视化方式进行展示。由于两个城市做出来的图太过相似,就只展示许昌的图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ee9f371fd9c8dd972ad89ec2fa7854.png)
注:图片为盛和(北京)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的『大表哥』系统根据统计数据自动生成
从中我们总结出两城市的几条事实结论:
1.常住人口规模大,加在一起已经超千万;12年间变化不明显,增长比例不超过5%。
2.12年间经济增长显著,GDP实现了2倍的增长,第三产业更是实现了3-4倍的增长,且GDP占比已经达到50%大关,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城镇化。
3.常住人口提升比例不高,但是第三产业增长迅速,说明人均的服务性消费支出也迅速增长。
看到这些数据,笔者一方面感叹国家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觉得,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二线城市往往是各种巨头争相竞争的角斗场。而三四五线下沉城市,既提供了发展空间,又躲避了激烈竞争,刚好为秉持人文主义的本地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温床。胖东来的成功,除了企业自身价值,还是有其时间和空间机遇的。
这就是所谓的『势』,也就是成功的外部条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后疫情时代,大家觉得赚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天时已经发生变化。
中国有那么多三四五线城市,每个城市都有本地企业,各自坐拥地利条件。
不用抱怨环境不好,只要读懂天时,发挥地利,创造人和,
机会,还很多。
再聊便利蜂
顾客大都知道胖东来的创始人是于东来,但是极少有顾客知道便利蜂的创始人是庄辰超。(下面会科普)
如果说胖东来是『农村包围城市』,那便利蜂的就是『在首都的核心地段打响第一枪』。
胖东来是对顾客的极致服务,便利蜂是摆上自助POS机顾客请自便。
胖东来是对员工是人性化管理,便利蜂是要让员工听算法的指挥。
媒体对胖东来是一致的称赞,对便利蜂则是一边倒的质疑"算法失灵"。
双方的差异不可谓不大,但是从本质来说,双方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做零售的探索,所以都是应该值得尊重的。
笔者对便利蜂的评价是,真正意义上的零售数字化拓荒者。
便利蜂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数字化便利店模型,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人的效率问题。它的解题思路总结为一句话就是:
基于数据和算法替代人的决策,实现业务的标准化和效率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10f26fd2e6f271d849c4e2d9dbde841.jpg)
注:图片摘自混沌大学课程宣传资料,图为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
核心策略有以下几点:
基于数据和算法,代替人的经验和能力;通过不断丰富数据和迭代算法,实现决策能力的提升。将决策和执行分离,决策完全交给系统,人只干执行的工作,并且由系统监督执行的结果。店长被剥离了店铺决策者和业绩责任人的角色后,变为单纯的执行负责人角色,店长的培养周期则大大缩短,店长不再是快速扩张的瓶颈。通过顾客自助收银、各种IOT设备和边缘计算,降低店铺用工人人时,从而大幅降低店铺运营成本。便利蜂是怎么做的呢?可以划分为数据和算法两个方面。
在数据方面,按照人货场的经典模型来分析。
首先人的数据,就是将顾客信息数字化。
每位在便利蜂购物的顾客,都需要注册登录APP,这就给顾客颁发了便利蜂的身份证,这是今后分析顾客特征,做精准营销的基础。
所有的零售企业,都想知道顾客是谁,顾客想要什么。但是真正做到顾客数字化的线下零售企业少之又少。很多企业虽然有会员体系,但是会员资料库中有价值的信息少的可怜,会员信息的真实度也很值得质疑。最终会员体系形同虚设。
第二是场的数据,场的数据又可以分为场外数据和场内数据。
场外数据的覆盖面就非常广,便利蜂每开一家店,都会收集店铺周边的商圈数据,甚至就算不是直接进行商品竞争的小吃店,也会调查那里的人流和销售状况。我们可能还记得,便利蜂曾经还搞过共享单车,这也是收集场外数据和扩充人的数据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笔者估计便利蜂还会购买一些其他的外部数据,以丰富场外数据的立体性。
场内数据再细分为基础数据和卖场运营数据。基础数据包含卖场和仓库面积、卖场布局、卖场动线、货架数据、店内的设备设施等。卖场运营数据包含各种电器设备运转时产生的实时数据。例如:电器的用电数据,风幕柜、冰箱的温度数据,店内的温度数据等。这些数据对于一般的便利店完全是透明的,但是店铺规模如果上千了之后,没一点点的改变都会变成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是货的数据。商品是线下零售服务顾客的核心方式。货的数据可以分为商品相关主数据和业务运营数据。
先说说商品主数据的管理。
为了实现完整的商品数字化采集,便利蜂建立了商品的数据采集实验室,这绝对是零售行业的创举。利用360度自动化全息采集系统,不仅仅是商品的基本信息,连商品标签上的各种信息也都进行了采集,为的就是建立完整的商品数字化标签体系。
发生顾客消费时,算法将商品标签通过转化为顾客标签,也就是知道顾客的需求特征了;顾客标签又会反作用于商品标签,也就是知道商品适合哪个类型的顾客群了。
对于一般零售企业,消费行为仅仅是产生了交易数据,数据并没有变成信息,而对于便利蜂,交易数据变成了顾客画像信息和商品标签信息,这些信息像汽油一样,被算法引擎使用,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
对于短保商品,便利蜂从商品生产的工厂源头就建立了生产批次信息,生产批次信息表现为可以在店识别的可视化标志。你在便利蜂的饭团或者三明治上可以看到一些神秘的扑克牌图案,就是店员用于保质期管理的记号。
其实711、罗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很早就在商品条码上建立了批次码,但是便利蜂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创新。在工厂端,便利蜂还实现了短保商品的溯源管理,这些一般消费者看不到的努力,保证了商品的品质,所以便利蜂获得的食品安全相关奖项真的不是浪得虚名的。
再说说业务运营数据。
我们知道,便利蜂的核心团队原本不是干零售出身的,为了加速熟悉零售业务系统,他们首先采用了某知名度较高的便利店ERP软件,在熟悉了基本逻辑之后,果不其然自己研发了业务系统。
先抛开算法方面的话题,单纯说商品的进销存管理。最大的差异在于,市面上的各种零售ERP系统,虽然也在努力做业务便利性和适用性提升,但还是跳不出记录业务结果和为财务输出凭证依据的层次。但是便利蜂的的系统会更加关注业务的动作细节,原本的一个业务步骤,在ERP中只保存一条结果数据。
但是在关注了细节之后,就会保存更多的过程数据,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依据数据来监督业务的执行过程,发现哪个细节上容易出错,哪个细节上效率偏低了,从而实现过程的优化。一般的零售企业,最多只知道效率低,但是无法通过数据分析出到底问题出在哪。
如果觉得太抽象,我们举个例子吧。所有的ERP都会有收货单的概念,一旦录入了收货单,运输中的在途数量就转化为库存数量,ERP的管理到此为止。但是在业务现场,货收到店里并不代表顾客可以买到,因为还缺少了上架的动作。
笔者曾经在便利蜂店铺中看到店员利用平板电脑执行上架操作,这在一般的便利店是看不到,在便利蜂可以管理到商品是在什么时间上到了货架。在便利蜂的店铺中还会看到一种巡检机器人在货架间不停游走(虽然有时候真的对消费者购物不太友好,连句『劳驾』都不会说),应该就是在实时采集和识别货架的商品陈列数据。
为什么要费劲采集这些数据?因为数据是算法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各种数据就像蔬菜肉蛋一样,食材丰富了,再用刀工切细致了(数据加工),才能做出好菜。
下面终于可以说做菜了,也就是算法的话题。
便利蜂的系统中到底有多少种算法,算法的具体逻辑是什么,坦白说,笔者完全不知道。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算法系统的体系结构。根据创始人庄辰超在腾讯青腾大学的《一问》和混沌公开课的分享,笔者认为便利蜂与一般零售企业在算法体系上有两个显著差异:
第一、一般零售企业使用的算法是孤立的,是在某一个孤立决策上的算法。例如:促销是促销的算法,补货是补货的算法,各种算法逻辑一般是不同公司开发的,各个算法之间没什么关联。
但便利蜂的算法是完整业务域的算法协同。也就是说各种算法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笔者一直认为,零售是一种『中医学』,也就是说,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比如说,缺货率高是一种病,那么你下药时就不能仅仅想着怎么改善订货。这样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所以建立整体的数字化指标体系,以关联的思维方式来分析才能从整体最优化的高度提出解决方案,便利蜂的系统应该是具备这样的前提的。
第二、一般零售企业采用的算法,只是给业务人员提供参考、提醒、建议,因此最多是"辅助驾驶"。
但是便利蜂的算法,是在"自动驾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一问》访谈节目,庄辰超解释说,一旦人可以修改算法决策时,就导致无法实现对算法结果的评价闭环。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到底算法对不对,因为掺杂了人的决策而变得无法分辨了。于是庄辰超下了一个狠心:一切听算法,就算错,也要知道错在哪里,否则无法实现算法改善。
笔者从现在"马后炮"的角度看,"自动驾驶"是出了问题的。但必须说,这种敢于尝试"自动驾驶"的勇气,绝对是值得钦佩的。
"自动驾驶"的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对线下零售的店铺现场复杂性理解不足。
2.只看到了人对效率的负面影响,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失去工作意义后的负面效果。
3.线下零售的本质是服务业,需要店员与顾客的互动,顾客体验不仅仅来源于商品,还有服务。
4.数据的不完备性,算法能力的局限性,频发的黑天鹅事件,导致目前阶段还无法完全依赖算法决策。
由于这不是本篇文章的主旨,所以就不做更多的展开。今后可以专门写文章深入分析。
便利蜂的目前为止的发展像剧集一样可以分为两季,从2016年12月创业到到2020年6月实现逆势融资为止,便利蜂的『第一季』是让人充满期待的;2021年3月启动万店计划开始到现在是第二季,加速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后,便利蜂进入深水区。
笔者当时最关心便利蜂的两件事,第一、就是进入下沉市场,第二、是开放加盟。
因为这两件事情既是便利蜂是否可以实现高速发展的关键关卡,业务模型都与第一季发生显著变化,如果便利蜂连这两关都过了,中国的便利店格局就要发生深刻变化了。很遗憾,目前的状况是,便利蜂在『第二季』的路上放缓了脚步。
本节的最后,总结一下便利蜂给中国零售行业带来了哪些突破和启发。
『大数据零售』实践目前几乎所有的零售企业,主要的数据都来源于ERP系统,由于ERP系统的局限性,零售企业是在小数据范畴进行决策的。但是便利蜂的系统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货场』的基础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的会员、商品信息的全息采集、线上和线下卖场,场内场外环境信息的数字化,让便利蜂成为拥有大数据的线下零售企业。
零售业务精细化的升维探索如果说一般零售企业的业务是一部动画片的话,便利蜂做的事情就像把动画片通过一帧一帧的播放,寻找其中的效率瑕疵并寻求改善,这与未来零售的精细化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为什么它可以逐帧播放呢?原因就在于利用各种IOT技术,实现了店铺内的数据采集。这种做法的本质是将工业化管理模式运用到零售业中,但是与封闭性的工业的差异在于,零售业是开放性和服务互动性的,所以工业化模式在零售业的落地要困难的多。
从决策到执行与的系统尝试零售行业目前使用的ERP系统,是不带有决策能力的。所以是靠人在做日常决策,人在干活的时候,脑子在动,手也在动,通过『人』这个执行体实现了决策与执行的融合。为了解决人的决策问题,便利蜂把决策动作交给系统,把决策结果变成指令,交给人去完成,这个时候,人就变成了系统的外延。因此可以认为,决策和执行都是在系统范畴内完成的,这样的做法是空前的。虽然从结果来说,可能并不成功,但是为未来的零售数字化发展推开了门缝。
『铱星计划』的启示
因为预见到人类有“随时随地通信”的需求,而基于传统地面基站的限制,遇到如海洋、极地等地理情况下无法实现,20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主导了『铱星计划』,试图通过66颗低轨道卫星构建覆盖地球任意角落的无线通信网络。这个计划最终因成本过高、用户需求不足而破产重组。但正是因为铱星计划,首次证明了低轨卫星组网的技术可行性,其星间链路、跨协议通信等技术为后续航天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成为现代卫星互联网企业(如SpaceX)的“技术摇篮”。
同样的道理,我们应该鼓励技术创新,而不是以成败论英雄,每一次创新,都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石。
况且客观的讲,便利蜂目前并没有失败,只是尚未成功。
硬币的两面
胖东来和便利蜂,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面是从感性角度,胸怀『以人为本』,将人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一面是以理性角度,笃信『数据驱动』,做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探索。
当你站在硬币的一面时,永远看不到另一面的价值。
他们的本质差异是『人性化与数字化』、『感性驱动与理性驱动』的冲突,
但二者均试图解决零售业的核心命题:如何在有限成本内无限逼近消费者需求。
这种『对立统一』又如同人的左脑与右脑:
左脑:逻辑、计算、效率,追求可复制的确定性。
右脑:情感、直觉、艺术,拥抱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或许唯有左右脑协同,零售业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
答案,留给后来人。
盛和汤龙
2025年2月7日
*文章为汤龙独立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