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举手者偏差,别掉陷阱了

毒小寨文化 2024-10-15 09:20:34

老师们,举手者偏差,别掉陷阱了

马振伟

2018年的高考作文考了“幸存者偏差”的作文材料: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这确实是一个思维含量很足的故事,飞机能回来,那说明带回来的弹痕无关痛痒,而没能回来的飞机弹痕所中才是要害部门,但可惜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回来飞机的累累弹痕,自然想着去加固,而没能回来飞机的着弹点就无人关心了。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它有可能只是掩盖真相的烟幕弹,真相可能就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或你所看到的表面的背后。

最近听了一节高三的复习课,老师讲得很精彩,学生表现得也很活跃,连上课的老师都感慨说:“我们到了高三还有这么多人举手,真是令人欣喜。”

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我却突然有了另一番思考。

举手的同学自然是会了的或自认为会了的,提问他们,课堂自然活跃流畅,学生满足了表现欲,老师满足了成就感,听课者满足了“生”动课堂,皆大欢喜。

但是,举手者是会了的或自认为会了的,那老师提问他们的意义有多大?课堂是为了呈现答案,还是呈现错误进而改正呢?多提问没举手的同学是不是意义更大呢?尤其是对于高三的课堂。

我经常给高三的学生说,高三更多不是习得新知,而是消灭错误。复习啊,知识都学过,重点重点是把学生的错误找出来进而消灭内化,不讳疾忌医,进而准确诊断,减少错误,从而提高分数。

当然,所有的老师都希望学生齐刷刷举手,但也许这里头暗藏着“举手者偏差”,提问了两三个举手的同学,哦,会了,那不用讲了,你们都懂了。

但一到考试,你很有可能发现自己的讲解都白费了,老师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呢?

多提问一下未举手的同学,发现错误,分析原因,也许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而高三最重要的就是实效二字。

记得我自己上高一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前排的女生,她上课特别喜欢回应老师,一堂课下来,她总是“嗯”“对”“是的”个不停,老师自然喜欢她,我们也都在想这个人一定很厉害,结果一考试,她的成绩很糟糕,原来她只是在口头禅式地回应而已,根本没过脑。

所以,老师也许应该看一下表面背后的东西,老师也许需要更多关注一下那些不举手不回应的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问题所在,他们可能更能代表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程度,提问关注他们,也许更能发现问题,进而寻求策略解决问题。

当然,很多老师会说,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就会使课堂不流畅、卡顿,确实,这也是很多老师不愿提问他们的原因,尤其是在公开课上,甚至很多听课老师也会把学生举手情况看作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活跃乃至成功的重要指标,这真是遗害不小。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好看,还是实效?

当然,解决办法还是有,也很简单,你可以先着手提问几个没有举手的同学,意在发现问题,然后在提问几个举手的同学,意在解决问题,最后老师做综合评价提升,意在内化问题。

盲点也不错,即随机点取几个同学,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的了解真实学情,也可以“逼”着每一位学生认真思考,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问到的可能。而如果只关注举手者,那些不喜欢举手的同学就习惯性地躲到舒适区,不思考,不动脑,不参与,反正老师也不会提问我,时间久了他就彻底成了课堂的多余人——零余者。

举手者不是不可以提问,而是不能总提问他们,不能太迷信他们,否则就容易人为制造繁荣的假象,活在学情泡沫之中。

一堂课似乎也如同一场空战,那些举手者就是空战中的“幸存者”,如果你只关注他们,那你就掉进了“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中,而那些问题所在的没举手者(空战阵亡者)你就完美错过了,问题也就成了定时炸弹。

老师们,举手者偏差,别掉陷阱了。

0 阅读:8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